返回主頁
念奴嬌.鳥兒問答: 彈遍地
石頭城: 詩人不禁要問:為何一點跡不曾留下?沒有人回答他的問題,衹見那當年從秦
瀟湘神(斑竹枝): 淚點點寄相思。
登鸛雀樓: 而沒有對仗的跡。
綿: 開合承啓不着跡,略處點到即止,詳處工筆刻畫,錯落有緻。
望薊門: 意轉而辭句中卻不露轉折之,於筆仗端凝之中,有氣脈空靈之妙。
感遇十二首(其七): 總不着跡,不露圭角,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
春思: 不着跡。
賊退示官吏並序: 沒有一點雕琢矯飾的跡,而詩中那種憂時愛民的深摯感情,如從胸中自然傾泄
哀王孫: 遍體是裂和傷疤。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淚,酒盞是不相同的。
贈孟浩然: 不見斧鑿跡。
聽蜀僧瀎彈琴: 衹是不着跡罷了。
山居秋暝: 掩蓋了人們活動的跡,正所謂“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鹿柴》)啊!
歸嵩山作: 不見斧鑿的跡,卻又有精巧藴藉之妙。
過香積寺: 這中間過渡毫無跡,渾然天成。
臨洞庭上張丞相: 極力泯滅那幹謁的跡。
過故人莊: 無刻劃之
宿桐廬江寄廣陵舊遊: 其餘即不見有這樣的跡。
留別王維: 毫無斧鑿跡。
早寒江上有懷: 毫無斧鑿跡。
尋南溪常山道人隱居: 莓苔見履
贈郭給事: 卻不着一點跡。
贈闕下裴捨人: 不露跡。
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刺史: 不見跡。
無題·其四: 不露跡,這確實是藝術上爐火純青境界的標志。
貧女: 一針針刺痛着自傢傷纍纍的心靈!……
春曉: 一點也看不出人工雕琢的跡。
怨情: 但見淚濕,不知心恨誰。
回鄉偶書二首(其一): 了無跡:雖寫哀情,卻藉歡樂場面表現;
春怨: 金屋無人見淚
芙蓉樓送辛漸: 不着跡,含蓄藴藉,餘韻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