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之Return to the first page
卷十三旅獒第七: : 殷之诸侯。
卷十三大诰第九: : 当以殷之畿内,被纣化日久,未可以建诸侯,且使三人监此殷民,未是封建之也。
卷十三微子之命第十: : 投殷之后於宋。
卷十四康诰第十一: : 殷之顽民叛逆天命,至今又叛,据周言之,故云“数叛”。
卷十四酒诰第十二: : 故我至于今克受殷之命。
卷十五召诰第十四 : : 以众殷之民治都邑之位於洛水北,今河南城也。
卷十五洛诰第十五: : 以迁殷之顽民,故命召公即并卜之。
卷十六多士第十六: : 乃迁殷之顽民,令居此邑。
卷十六无逸第十七: : 殷之贤王也。
卷十六君奭第十八: : 故以此及下句为说殷之兴亡,言与君奭同知。
卷十七多方第二十: : 天下诸侯多是殷之旧国,其心未服周家,由是奄君重叛。
卷十七立政第二十一: : 郑玄云:“殷之州牧曰伯,虞夏及周曰牧。
卷十八周官第二十二: : 准拟行夏殷之官尔。
卷十九康王之诰第二十五: : 皇天改大邦殷之命,大天改大国殷之王命,谓诛纣也。
卷十九衰毕命第二十六: : ○传“分别”至“保护”○正义曰:殷之顽民,迁居此邑,历世化之,已得纯善,
卷十九吕刑第二十九: : 《无逸》篇言殷之三王及文王享国若干年者,皆谓在位之年。
襄公四年: : 言于朝曰:「文王帅殷之叛国以事纣,唯知时也。
卷七: : 知殷之德,阳德也,故以子为姓;
卷一春秋序: : 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当文王与纣之事。
卷二隐元年,尽二年: : 乃殷之正月也。
卷六桓三年,尽六年: : 所因殷之诸侯亦以功黜陟之。
卷九庄十一年,尽二十二年: : 有变周之文从殷之质故也。
卷十三僖六年,尽十四年: : 乃命微子代殷之后,国於宋。
卷十五僖二十二年,尽二十四年: : 周公伤夏、殷之叔世,疏其亲戚,以至灭亡,故广封其兄弟。
卷十八文元年,尽四年: : 得祀殷之先王帝乙之庙不毁者,盖以为其所出,故特存焉。
卷十九下文十一年,尽十五年: : 夏殷之时,天子盖六年一巡狩,诸侯问而朝天子。
卷二十一宣元年,尽四年: : 若殷之楹鼓也。
卷二十四宣十三年至十八年: : 邦国用殷之助法。
卷二十九襄元年,尽四年: : 言於朝曰:“文王帅殷之叛国以事纣,唯知时也。
卷三十襄五年,尽九年: : 殷之第十九王也。
卷三十五襄二十二年,尽二十四年: : 亦不知殷之何王灭彭姓而封累后也。
卷三十六襄二十五年,尽二十五年: : 投殷之后於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