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舞返回主頁
捲五十九儒行第四十一: : 言歌舞喜樂是仁儒之和悅也。
捲四: : 又云王子頽歌舞不倦,是樂禍也。
捲十: : 六樂之歌舞
捲十二: : 歌舞牲,及毛炮之豚。
捲二十三: : 歌舞俱有,謂帥學士使之舞,歌者自是瞽人歌《雍》詩也,徹者主宰君婦耳。
捲八鄉飲酒禮第四: : 六樂之歌舞
地官司徒第二: : 歌舞牲,及毛炮之豚。
第6節:晚裝,越夜越美麗(1): : 適合於參加宴會、音樂會或者觀看歌舞劇時穿着。
第52節:禮儀傳承與當代教育(7): : 練習詠歌舞蹈。
八佾篇第三: : 必作樂以歌舞當時之盛況。
泰伯篇第八: : 更唱迭和以為歌舞,學其俯仰疾徐周旋進退起迄之節,可以勞其筋骨,使不至怠惰
雍也第六: : 建築、藝術、歌舞等等隨之漸漸發展,到了巔峰時期,國運即轉衰微了。
子路第十三: : 今日獨經歌舞地,古槐疏冷夕陽多。
第17節:第三節 行仁的基本原則(6): : 沉醉於歌舞美女,被欲望所牽製,國事便會因此荒廢,百姓也會遭受各方面的侵擾
125、滕文公章句上 開場白之一:我嚮皇帝說真話: : 把除了歌功頌德和歌舞升平之外的言論封鎖得死死的,那通常就說明民怨已經沸騰
131、是風雲際會,還是羊入虎口?: : 代的專製社會通常衹喜歡歌功頌德、歌舞升平,誰要是想說點兒心裏話那是要冒着
孟子旁通(二): : 有時就在歌舞上,以幽默、滑稽的方式,將老百姓的心聲,在皇帝面前反映出來。
孟子旁通(四): : 卻因歌舞破除體。
八佾第三(3): : 歌舞是禮樂的載體,華夏族是最早懂得禮樂的民族,那些東夷、西戎、南蠻、北狄
第31節:無義:無恥之尤(1): : 歌舞漆留玳瑁。
第七篇 治國平天下: : 而且戎王沉湎在聲色歌舞之中,對於國內政務,必定會荒疏懈怠,那就有機會可圖
第49節:孔子其人(7): : 給魯國國君送來80個美女組成的歌舞隊,還有120匹良馬。
泰伯第八: : 以為歌舞八音之節,可以養人之性情,而蕩滌其邪穢,消融其查滓。
捲七下·離婁章句上: : 況於歌舞不能自知,蓋有諸中、形於外也。
捲十四上·盡心章句下(凡三十八章): : 周師歌舞,焉用善戰,故云罪也。
第50節:論人(10): : 甚至歌舞助興、花車表演,而吊喪的人更是賓客喧嘩,忘記哀戚,這實在是對死者
本立而道生(2): : (法律與社會道德規範)、樂(音樂歌舞等藝術)、射(軍事及體育)、禦(駕駛
醉古堂劍掃捲: : 歌舞叢中,淫欲身幾時得度。
道基〔一〕第一: : 設鐘〔一三〕鼓歌舞之樂,以節奢侈,正風俗〔一四〕,通文雅〔一五〕。
附錄四 史記漢書陸賈傳合註: : 從歌舞鼓琴瑟侍者十人〔一一〕,寶劍直百金,謂其子曰:“與汝約〔一二〕:過
新語: : 設鐘鼓歌舞之樂,以節奢侈,正風俗,通文雅。
捲十一 教學之道(凡二十一條): : 欲且教之歌舞,如古《詩》三百篇,皆古人作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