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卷十四志第六◎州郡上: : 桑梓帝宅,江左流寓,多出膏腴。 |
卷十五志第七◎州郡下: : 桑梓野泽,处处而有。 |
卷十八志第十◎祥瑞: : 谓齐氏桑梓,亦寄治南吴也; |
卷三本纪第三◎武帝下: : 其有流移及失桑梓者,各还田宅,蠲课五年。 |
卷五十列传第四十四◎文学下: : 居先王之桑梓,窃名号于中县; |
志一百二十二: : 桑梓外志二卷,涉世杂谈一卷,大怪录一卷,闻见杂记四卷,知味录二卷。 |
列传二百六十九: : 於桑梓利弊,蒿目痗心,虽触忌讳无所隐。 |
卷九十七·志第七十三: :
顾宪成《桑梓录》十卷 |
卷一百三十一·列传第十九: : 吾桑梓地,未忍加兵。 |
卷二百四十八·列传第一百三十六: : 夫国臣桑梓情重,忍欺圣明而陷封疆。 |
卷三百十九·列传第一百九十七: : 大王桑梓邦也,百二山河,得天下三分之二,宜先取之,建立基业。 |
卷一百九十三·列传第八十: : 金马武京来攻太谷县桑梓寨,哈剌拔都设伏于险,将轻骑冲其阵,伏发,大败之。 |
卷九十·列传五: : 以元城是桑梓之邑,具白襕诣县庭谒拜,县令沈遘逡巡避之,不敢当礼。 |
卷九十一·列传六: : 桑梓存焉,桑以养生,梓以送死。 |
卷三百八十二列传第一百四十一: : "焘以"首丘桑梓"动之,宜生于是漏敌情,焘密奏早为备。 |
卷十二·本纪第十二: : 禁部从伐民桑梓。 |
卷一本纪第一: : 各还桑梓。 |
卷八十八列传第三十八: : 百姓则皆恋桑梓,岂复忧其逃散而贫窭哉!今天下户口,亡逃过半,租调既减,国 |
卷一百一十九列传第六十九: : 保桑梓者乡里举焉,在流寓者庠序推焉。 |
卷一百九十中列传第一百四十: : 保桑梓者,乡里举焉,在流寓者,阇序推焉。 |
卷一百九十九上列传第一百四十九: : 保其桑梓。 |
卷四十九·志第三十四: : 保桑梓者,乡里举焉; |
卷一百二十五·列传第三十七: :
夫流亡之人非爱羁旅、忘桑梓也,敛重役亟,家产已空,邻伍牵连,遂为游人。 |
卷一百三十二·列传第四十四: : 使保桑梓者,乡里举焉; |
卷一宋本纪上第一: : 诏曰:"彭城桑梓,敦本斯隆,宜同丰、沛。 |
卷四齐本纪上第四: : 诏南兰陵桑梓本乡,长蠲租布。 |
卷九陈本纪上第九: : 眷言桑梓,公私愤切,戮此大憝,如烹小鲜。 |
卷三十三列传第二十三: : 归终桑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