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返回主頁
中蘇友好同盟條約: 國政府與蘇聯政府就對日作戰後期及戰爭結束後解决雙方某些爭議問題的一個文件
毛澤東到重慶和國民黨談判: 把戰爭的責任推到共産黨身上,使他自己在政治上處於有利地位,而蔣介石估計毛
日本正式簽署投降書: 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戰爭終於結束了。
中國戰區日本投降典禮在南京舉行: 將侵華戰爭的責任都推給了中國。
國共雙方代表簽署《政府與中共代表會談紀要》: 一致認為:中國抗日戰爭業已結束,和平建國的新階段,即將開始,必須共同努力
昆明“一二•一”慘案: 它是抗日戰爭勝利後的第一聲號角,打破了國民黨統治區的沉寂,推動了和平民主
美國特使馬歇爾使華調處國共衝突: 原值八億三千七百萬美元的西太平洋戰爭剩餘物資轉讓給國民黨政府,其中大部分
國共兩黨開始談判成立民主聯合政府問題: 為了爭取抗日戰爭的最後勝利,中國共産黨表示同意隨時恢復兩黨談判,以團结
獨山戰役: 發動了侵華戰爭失敗前的規模最大的一次攻勢。
國民政府主席林森逝世: 在護法戰爭期間,曾任大元帥府外交部長,當選為參議院議長。
美、英、蘇、中四國簽署《普遍安全宣言》: 戰爭局勢出現了巨大轉機,盟國勝利在望。
第三次長沙會戰: 是太平洋戰爭爆發以後,盟軍方面獲得的第一個勝利。
中國遠征軍入緬助英軍作戰: 中國遠征軍是抗日戰爭時期中華民國政府為支援英軍在緬甸(時為英屬地)抗擊
《中美抵抗侵略互助協定》在華盛頓簽訂: 中美關於進行抵抗侵略戰爭期間適用於互助原則之協定
各抗日根據地開展大生産運動: 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産黨領導抗日根據地軍民開展的以自給為目標的大規模生産
皖南事變: 是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轄下的國民革命軍第三戰區部隊與新四軍之間的一次衝突事
日軍在華北推行治安強化運動: 抗日戰爭期間日本侵略者為鞏固和加強在華北的統治,強迫推行的一種屠殺與懷
延安整風運動: 為奪取抗日戰爭的最後勝利和人民民主革命在全國的勝利提供了思想和組織保證。
陳納德飛虎隊來華: 中日戰爭全面爆發,陳納德接受宋美齡的建議,在昆明市郊組建航校,以美軍標準訓練
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
國民政府正式對日、德、意宣戰: 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中國展開了全國性抗戰,中日之間已完全處於戰爭狀態,
日軍占領香港: 然而香港最終還是被拉進了戰爭的炮火中。
汪偽國民政府: 抗日戰爭時期國民政府內部以汪精衛為首的反共親日派,屈服於日本帝國主義的
第三十三集團軍總司令張自忠殉職: “仰之吾弟如晤:因為戰區全面戰爭之關係,及本身之責任,均須過河與敵一拼
南洋華僑回國慰勞視察團: 抗日戰爭時期,陳嘉庚,率領"南洋華僑總會慰勞視察團",回國慰問了抗日軍民。
英國封閉滇緬路對華運輸: 並以戰爭相威脅,英日關係的惡化使得英國政府認識到英日在遠東開戰勢所難免;
百團大戰: 抗日戰爭時期在抗日根據地,由於共産黨領導的抗日武裝在日本侵華的戰略要地華
國民政府定重慶為陪都: 重慶對抗日戰爭的另外一個貢獻,是為前方戰場提供了急需的槍支彈藥。
西康建省: 西康建省是抗日戰爭的形勢所需,但對於劉文輝來講,也是川戰失敗後重新崛起
國防最高委員會成立: 最高委員會是抗戰時期國民黨為適應戰爭需要而設立的一元化最高領導機關,它凌
日軍登陸海南島: 進行了長期的抗日遊擊戰爭
精神總動員會: 戰爭進入相持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