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臣返回主頁
黃海海戰: 北洋大臣李鴻章不得不命丁汝昌赴黃海巡航以平息皇帝的憤怒和緩解輿論的壓力。
《中英會議藏印條約》簽訂: 速派駐藏幫辦大臣升泰前去議和。
康有為第一次上書光緒帝: 這次上書由於“大臣阻格,不為上達”,光緒皇帝沒有看到,但它在一些具有維新
英軍侵略西藏: 並將積極支持抗英鬥爭的駐藏大臣文碩革職,以長庚代之。
中日訂立《天津會議專條》: 日本全權大臣尹藤博文抵達天津,同李鴻章談判關於“甲申政變”後的朝鮮問題。
慈禧撤换军机五大臣
《中俄伊犁條約》簽訂: 清廷改派曾紀澤任出使俄國欽差大臣,取代崇厚繼續對俄談判,交涉改約。
中國電報總局成立: 北洋通商大臣李鴻章奏準籌設津滬電報綫時,在天津成立官辦的津滬電報總局,委
《中美續修條約》簽訂: Angell)與清總理衙門大臣寶鋆在北京簽訂了《中美續修條約》。
日軍入侵臺灣: 清政府派福建船政大臣瀋葆楨到臺灣部署防務,先後調集1萬多軍隊到臺灣。
清廷改设北洋通商大臣
天津教案發生: 大業(VictorFontanierHenri)要求三口通商大臣崇厚派兵鎮壓。
《中美續增條約》訂立: 以清政府“辦理各國中外交涉事務大臣”頭銜率使團出訪各國的美國前任駐華公使
捻軍分軍東西兩路: 清廷急調曾國藩為欽差大臣督師剿捻。
革奕訢議政王職: 軍機大臣
清政府確定“藉師助剿”政策: 清廷中許多實力派大臣極表贊賞。
同治帝即位: 廢除原襄政務八大臣所定祺祥年號,改明年為同治元年。
鹹豐帝死: 以至軍機大臣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等八人為“贊襄政務王大臣”,要他們輔
英法聯合攻陷天津: 命大學士桂良、直隸總督恆福為欽差大臣,恆祺為幫辦大臣在天津與英法聯軍議和
通州八裏橋激戰: 派怡親王載垣、兵部尚書穆蔭為欽差大臣前往通州與英法聯軍重新議和,同時令僧
第一次大沽激戰: 美、俄兩國代表要求清政府速派全權大臣在天津或北京與之談判。
中美《天津條約》簽訂 : 迫使清欽差大臣大學士桂良、吏部尚書花沙納於天津海光寺與之簽訂不平等的中美
中英《天津條約》簽訂: 清欽差大臣桂良、花沙納與英國全權大臣額爾金在天津簽訂中英《天津條約》。
中法《天津條約》簽訂: 清欽差大臣桂良、花沙納與法國全權大使葛羅在天津簽訂中法《天津條約》。
美國第二次提出修約: 與英、法外交大臣商討對華訛詐問題。
第二次鴉片戰爭: 當時兩廣總督兼五口通商大臣葉名琛采取默許態度,對一切外國的投訴均置諸不理
太平軍出師北伐: 擊敗清欽差大臣直隸總督訥爾經額所部萬餘人,乘勝占沙河。
太平軍進軍南京: 鹹豐帝將欽差大臣署湖廣總督徐文縉革職拿問,以嚮榮為欽差大臣,專辦兩湖軍務
永安突圍: 清欽差大臣賽尚阿親赴前綫,督廣西提督嚮榮與廣州副都統烏蘭泰從北南兩路大舉
捻軍起義: 粉碎欽差大臣曾國藩“以靜製動”和“聚兵防河”的攻捻方略。
請早建太子: 大臣嚮文帝建議早建太子。
文帝竇皇后立: 竇太後又詔大臣追封竇後父為安成侯,母曰安成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