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聲返回主頁
送平判官入秦(一作盧象詩): 同聲願執手,驛騎到門扉。
春宴王補闕城東別業: 地主同聲復同捨,留歡不畏夕陽催。
聽箏: 箏弦與心弦同聲相應,那麽就愈發感到苦。
別李季友: 喈喈在同聲
別李季友: 喈喈在同聲
送顧非熊作尉盱眙: 同聲有幾人。
夷陵郡內敘別: 同聲若鼓瑟,合韻似鳴琴。
賦得玉聲如樂: 妙與樂同聲
彭門解嘲二首: 泗濱浮磬是同聲
望江南: 同聲相應,故和之。
瑞鶴仙(張宰生辰): 有邦人、萬口同聲,贊嘆我公愷悌。
壯椿歲(壽趙丞相): 四海同聲
滿江紅: 同聲戰國。
鼕至留滯舒州有懷歲旦泊舟平江門外: 同聲念母慈。
實紀二十韻: 同聲嘆言有如此。
次韻弟茝懷歸: 同聲相應甚塤箎,雨夜聯床衹有詩。
唐文權郡見前作和韻見教乃賦計三首答之: 同聲應鳴璆。
敬次無咎來韻抒寫素懷兼呈文潛天啓伯時仲遠: 張侯同聲羽應商。
輓李處士: 稱善同聲溢裏閭。
古風酬鬍元之: 上有同聲之鳴禽。
書海陵滕從事文會堂: 笙磬得同聲,精色皆激揚。
所睹: 同聲不同調,末後看如何。
送朱仲遠樊唐老趨闕奉大對: 同聲相呼和,深可調六律。
七臺山: 追隨同聲客,不作殊方音。
寄方叔: 鬆竹亦同聲
贈葉生: 異代同聲人所推。
石鐘山: 同聲葉時雍。
求志書院詩四首陳師道履常之所居也: 同聲久絶和,一見忘百憂。
桐廬舟中即事: 車前彎帽同聲散,關外華簪一揖休。
李文授和所贈老融詩復次韻為謝: 乃有同聲喜相應。
贈成都魯講書: 同聲惟杜鵑。
效進士作三年通一經: 同聲不同調,嘆息伯牙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