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伯返回主頁
中國共産黨大事記(1980年): 接受聶榮臻、劉伯承、張鼎丞、蔡暢、周建人辭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職務的
中國共産黨大事記(1982年): 討論並通過分別給劉伯承、蔡暢的致敬信,在他們因年高久病,不再擔任領導職務
中國共産黨大事記(1986年): 劉伯承在北京逝世,享年94歲。
淮海戰役結束: 由中原野戰軍司令員劉伯承、副司令員陳毅、政治委員鄧小平、華東野戰軍代司令
江澤民給上將軍銜獲得者授銜: 朱 德 彭德懷 林 彪 劉伯承 賀 竜
抗日紅軍大學易名抗日軍政大學: 劉伯承任副校長,羅瑞卿任教育長。
遵義會議召開: 紅軍總部和各軍團負責人劉伯承、李富春、聶榮臻、彭德懷、楊尚昆、李卓然、林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在南京成立: 圖為陳毅嚮軍事學院院長劉伯承授旗
中國人民解放軍統一改稱: 司令員劉伯承,政治委員鄧小平。
鄧小平理論的創立者鄧小平逝世: 和師長劉伯承深入華北敵後,創建了太行、太嶽等抗日根據地。
八路軍殲滅朱懷冰的第九十七軍大部: 八路軍第一二九師師長劉伯承、政委鄧小平,遵照八路軍總部命令,集中平漢路西
賀竜(1896-1969)誕辰: 與鄧小平、劉伯承同志一道,成功地組織了進軍西藏、剿匪反霸和建設大西南的各
刘伯坚牺牲
楊暗公犧牲: 他與劉伯承等組成中共重慶地委軍事委員會,决定舉行順慶、滬州起義。
鄧小平圖集: 左起:粟裕、鄧小平、劉伯承、陳毅、譚震林
長徵紅軍通過彝族地區: 中革軍委總參謀長劉伯承根據彝族人民的風俗習慣,同彝族沽基族首領小葉丹歃血
劉、鄧指揮豫北戰役獲勝: 在劉伯承、鄧小平指揮下,晉冀魯豫解放軍集中60個團約10萬餘人,嚮以新鄉為中
中央紅軍強渡大渡河: 紅一軍團第一師及幹部團歸聶榮臻、劉伯承指揮,循大渡河之左岸,林彪率紅二軍
兩河口會議未能解决張國燾與中央的分歧: 東、朱德、彭德懷、博古、王稼祥、劉伯承、洛甫、張國燾均表示同意,28日,會
中共六大在莫斯科召開: 李立三、鄧中夏、蘇兆徵、劉伯承、嚮忠發、蔡和森、周秀珠、關嚮應,分別就農
中共中央與張國燾意見不一: 東、朱德、彭德懷、博古、王稼祥、劉伯承、洛甫、張國燾均表示同意。
馮玉祥部清除共産黨員: 職者為中共黨員、國民軍政治部主任劉伯堅。
劉鄧大軍挺進中原: 劉伯承、鄧小平采取“
張國燾取消“第二中央”: 朱德、任弼時、劉伯承、賀竜、關嚮應同張國燾分裂黨、反對黨中央的錯誤進行了
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 由司令員劉伯承、政治委員鄧小平率領的晉冀魯豫野戰軍7個縱隊,在魯西地區強
軍事傢李達逝世: 他跟隨劉伯承、徐嚮前等同志,率領第一二九師東渡黃河,開赴抗日前綫。
馮玉祥禮送共産黨出境: 給劉伯堅1000元,科長以上每人100無,其餘每人50元,然後用一個悶罐子火車皮,把
南昌起義: 至右依次為:周恩來、葉挺、朱德、劉伯
肖華逝世: 協助劉伯承同彝族首領小葉丹結盟,使紅軍順利通過這個少數民族地區。
南昌起義: 起:朱德、葉挺、朱剋靖、周恩來、劉伯承、賀竜
紅軍長徵過草地: 左路軍在朱德、張國燾、劉伯承等率領下,由馬塘、卓剋基出發過草地嚮阿壩地區
紅一、四方面軍開始穿越草地: 紅軍左路軍由朱德、張國燾、 劉伯承等率領,由卓剋基出發,也穿過草地,到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