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環球時報:中國人心態要遠離“陰謀論”幹擾
事件類型: 熱門

還看今朝: 2010年十月13日

日期: 2010年十月13日

時光隧道 今日是何年

資料來源: 新華網

事件經過:

  環球時報:中國人心態要遠離“陰謀論”幹擾 新華網
  10月11日發表的《環球時報》刊登文章《中國人心態要遠離“陰謀論”幹擾》,原文如下 不久前,羅斯柴爾德傢族的第六代掌門人來到中國,在某電視臺做了一些訪談。有人問羅斯柴爾德傢族會怎麽進入中國經濟,並像過去掌控某些歐洲國傢經濟命脈那樣,控製當前中國經濟。不論這種提問是否有禮,我的解讀是,“陰謀論”在中國很有市場。這種陰謀論的流行,使不少人都相信中國正面臨着來自西方的暗算,並時刻處於國傢危機中。於是,大傢對西方的陰謀抱有很高的警惕性。與其認為中西方的博弈是正常制度的運轉,還不如深究西方背後陰謀的運轉。然而,事實是,美國之所以到今天還能控製經濟秩序,並成為世界綜合實力最強的國傢,主要還是長期以來的陽謀勝過陰謀。應該說.“陰謀論”的真正流行是在 2008年之後。但追溯起來,為什麽1987 年和1998年兩輪國際金融危機,中國都沒有流行“金融陰謀論”或“國傢陰謀論” 呢?這主要是前兩次金融危機對中國的衝擊不嚴重,而且大傢對中國發展也抱有強烈的期待。民族有自信,與此同時相信西方資本主義的衰朽,這種雙重滿足使當時的“陰謀論”並沒有在中國流行。1998年的金融危機開始對中國造成衝擊。和1987年相比,我們有了大踏步 “後退”,開始認識到金融危機並不是衹存在於西方。當中國經濟越來越開放時,金融危機從西方“衝”入了中國的經濟圈,而且影響到中國政府的經濟决策,與我們的相關性越來越高了。於是,國際金融經濟秩序應該怎麽建構,成了我們自己的問題。此後,中國開始訴諸於對國際金融貨幣體製的改革,與此同時,國際金融經濟集團以金融經濟改革導師面目適時出現在中國經濟生活中,於是“國傢陰謀論”逐漸開始盛行。這其中的基本邏輯是,中國改革開放 30多年來,那些勾結起來、瓜分了西方蛋糕的銀行傢集團發現中國是一塊肥肉,他們需要在西方以外有自己的代理人。按 “陰謀論”的邏輯,中國某些利益集團,與像羅斯柴爾德傢族這樣的國際金融集團 “臭味相投”。當年,在金本位貨幣體係中,羅斯柴爾德傢族是英國人的老師;而南北戰爭時期,美國政府要借錢打仗,又不知道通過發行貨幣來.集聚戰爭資源,國際金融集團又成為了美國人的導師。現在,輪到中國了。對“陰謀論”在這次金融危機後的盛行,我們不能輕視。中國經濟不發達,又要捍衛主權,需要民族主義,所以“陰謀論”才能順暢地成為一種流行文化。它的盛行是人們對現代經濟、社會、政治生活持有偏狹態度的結果,這種不健康心態對中國未來發展將造成非常大的影響。首先,我們以弱者認知産生兩種國傢理念:對強國時代的懷舊和對成為未來強國的期待。過去的強者和未來的強者的期待,隱含着我們對現世強者的認定。在這樣的認定中,很多改革會無從進行。其次.我們的社會心理普遍脆弱。我們缺乏獨立的社會文化,我們現在的社會心理之所以對西方滿懷仇恨,民粹主義流行,對金融陰謀和國傢陰謀深深銘刻於心,就是這種脆弱心理導致的。最後,我們的國傢危機在於中國的政治經濟能力相對低下。周有光先生最近講到,在強調強國崛起時,我們要認識到在多個方面都是落後的,但這種落後不能被理解成民族無能。中國人在脆弱的社會心理下,常常認為國傢在多方面低下就等於民族無能。所以,我們寧肯以探知別人的陰謀來理解別人的強大,也不願意建構自己的陽謀,在競爭性的國際關係中提升自己國傢的政治經濟能力。在這種情況下,我的期待是,我們要塑造國傢的陽光心態。民族精神要健康,不要在過去和未來的強者期待中隱瞞真實的國傢狀態。民族要致力於發展所有制度化的建構,包括金融制度、經濟制度和政治制度,這纔是民族的希望。政經制度法製化是健康心態的保證,我們不要到政經制度背後去進行探究。這樣才能使社會心態趨近於正常化,解决改革難題,而不至於通過激發人們的陰暗心理使人們對民族未來發展産生晦暗的心態。▲(任劍濤 作者是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