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釣魚島風波越演越烈 背後自始至終都有美國影子(圖)
事件類型: 熱門

還看今朝: 2010年九月22日

日期: 2010年九月22日

時光隧道 今日是何年

資料來源: 中評社

事件經過:

  釣魚島風波越演越烈 背後自始至終都有美國影子(圖) 中評社
  

  
  越演越烈的釣魚島風波,不應被視為中日之間摩擦的孤立事件,其實背後自始至終都有美國的黑影在晃動。
  清華大學國際問題研究所教授劉江永接受中評社記者專訪時指出,美國是“世界老大”,衹要誰當了“世界老二”,就必然被認定為美國的威脅,註定成為美國的整治對象。在成功搞垮前蘇聯和日本之後,美國現在就把矛頭對準中國,手段之一就是藉“世界老三”(日本)之手搞倒“世界老二”(中國)。這就是釣魚島事件發生的大背景之一。
  他指出,釣魚島衹不過是這個隱形的大棋局中的一個小棋子。美國需要在中國周邊尋找、利用更多的馬前卒,而日本是最得力的。
  通過歷史梳理及細節觀察,劉江永嚮中評社記者詳細解析了美國在釣魚島事件中所扮演的角色。
  劉江永指出,釣魚島事件背後始終有美國的影子。日本反華親美勢力一直企圖在釣魚島問題上想藉助美國,抗衡中國。他們的目的就是要形成一種美日兩國聯手對中國進行長期全面軍事威懾的戰略態勢,同時美國又要防止事態失控把美國捲入其中。前者為主,後者為輔;前者為實,後者為虛。美國領導人可以笑臉相迎,誇誇其談,而美國國防部和中央情報局有可能另搞一套。兩者相互配合,目的衹有一個:美國當老大。
  “這麽說並不冤枉美國。”劉江永指出,2009年9月鳩山內閣成立後,中日關係明顯改善,中日韓合作漸入佳境。日本一些親美反華勢力不高興,竭力渲染“中國威脅論”;美國一些人也給日本“添油加醋”;他們共同強調駐衝繩美軍對中國的威懾作用。美國國防部長蓋茨在今年6月新加坡舉行的亞洲安全會議上,就中國艦衹在公海訓練時的舉動,公開指責中方而力挺日本。鳩山首相辭職後上任的菅直人,在外交上明顯呼應美國。8月16日,美國國務院發言人剋勞利就釣魚島問題表示:“美國的政策是長期的,從未改變。美國在釣魚島最終主權歸屬問題上沒有立場。我們期待各方通過和平方式解决這個問題。”在記者追問下,剋勞利作為奧巴馬政府的發言人明確表示:“釣魚島在日本政府的行政管轄之下,條約第五條聲明,該條約適用於日本管轄的領土。所以,如果你今天要問條約是否適用於釣魚島,答案是‘是’。”美國政府連釣魚島的主權歸屬都說不清,卻非法地擅自把中國的釣魚島交給日本,甚至還在黃尾嶼、赤尾嶼上建立靶場,這本身就是對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嚴重干涉,是在中日之間打下的一個楔子。
  美國的立場使日本政府內的強硬派受到鼓舞,更加有恃無恐,在釣魚島問題上對中國態度也越來越強硬。而一旦日本在釣魚島問題上激化矛盾,導致中日關係急劇惡化,美國又開始擔心被日本捲入同中國的軍事衝突,於是又貌似公允地表示希望中日對話、和平解决,造成中日都“有求於美”的態勢。
  劉江永說:這正是,釣魚島,“是非島”;中日好,美就挑;中日吵,美就笑。中日鷸蚌相爭,美坐收漁人之利,這就是“世界老大”利用中日釣魚島爭議抑製“世界老二”,駕馭“世界老三”戰略本能。衹要不把火玩過頭,今後還會玩的。鬍蘿蔔加大棒,兩手都不會放。
  劉江永認為,目前,本次釣魚島風波已經進入“第三階段”。
  第一階段是從9月7日撞船到9月14日日本民主黨代表選舉。這一階段中,日本的兩個動作值得註意。首先,小澤一郎在9月5日曾經對釣魚島問題做出強硬發言,兩天之後就發生了撞船事件--他的言論是否暗示此前已早有策劃?從客觀上看,對日本海上保安廳在釣魚島海域采取行動起到鼓勵作用。其次,事發後,在民主黨代表選舉期間,兩位候選人都未挑起釣魚島話題作為競選焦點,可見這兩個候選人還是顧忌日中關係的。13日,日方釋放了中國漁船和14名在押船員,而沒有按所謂日本國內法處置,但又繼續非法扣押中國船長。這說明菅直人政權既不想把事鬧大,也不願徹底解决,目的都是避免對選舉結果産生對自己不利的影響。因此,在選舉結束前,日方不可能徹底解决這一問題。9月14日,美國國務院發言人剋勞利一方面表示希望“通過對話和平解决”這一問題,另一方面強調“美日同盟是亞洲和平穩定的基石”。這等於告訴日本處理這個問題的上限和下限,重點是給日本打氣鼓勁。
  第二階段是從9月14日選舉結束到9月19日船長十天拘留期滿。日本菅直人改組內閣後,本來是能夠以此為契機迅速地解决這一問題。例如,日方完全可以把這一撞船事件認定為在“敏感海域”雙方船衹距離過近而失控造成的船體相撞偶發事件,立即釋放船長,並與中方達成防止類似事件再度發生舉行事務級磋商達成共識,妥善處理這次風波。遺憾的是,菅直人任命對華強硬又缺乏經驗前原誠司擔任外相而沒有抓住機會緩和矛盾。這其中似乎也隱含有美國因素。
  9月14日民主黨代表選舉剛剛結束,主張釣魚島適用於日美安全條約的始作俑者、美國前副國務卿阿米蒂奇到訪東京。他此行時機非常微妙而敏感,其雖非現任官員,但更方便嚮日本傳遞美國官方不便傳遞的信息。據日本共同社報道,9月16日,阿米蒂奇在日本重申美國政府的立場,即一旦釣魚島受到入侵,美國將根據日美安全條約第五條在軍事上支援日本。就在日本為是否釋放中國船長舉棋不定的時候,阿米蒂奇卻表揚日本“判斷準確,反應適度”,為防止此類事件再次發生,增加防務開支及日美聯合軍演次數以製衡中國是“最好的策略”。這等於支持日本繼續扣押中國船長,慫恿日本增強軍備對抗中國。據同一天日本《産經新聞》報道,在美國政府內,有一種看法正在增強,即認為這一事件並非偶發,而是在中國政府默許下“有組織的事件”。美國有關人士對日本媒體稱,中國政府內部機構可能已决定對“尖閣列島”(釣魚島列島)進行有效統治。“軍隊正掩護漁船形成一體,落實這一方針。”正是在這一背景下,美國纔 “敲響警鐘”,“暗示發生衝突時美軍會采取措施,對中國的強硬態度予以牽製”。
  其後,我們看到的事實是:9月19日不僅沒有釋放船長,反而延長了10天拘留期。同一天,日方又放出個信息稱:日本防衛省計劃將陸上自衛隊的編製,從現有的15.5萬人擴充到16.8萬人。有關增兵計劃可能列入今年底製定的新《防衛計劃大綱》。這將是日本陸上自衛隊自1972年以來首次擴大規模。其矛頭主要是針對中國加強日本西南防衛,在所謂“離島”部署陸上自衛隊的兩棲作戰“海上陸戰隊”。這兩者之間是有密切聯繫的。它說明,日本很可能是在進一步得到美國在軍事方面的承諾之後,開始有意拖延撞船事件的解决,企圖繼續利用其作為日本國內統一思想的“由頭”,以利年內通過包括上述增兵計劃、針對中國的《防衛計劃大綱》。
  第三階段是從9月20日至9月29日。在這期間,事態發展有幾種可能:一是日本如果比較明智的話,就會選擇在9月29日前盡早釋放船長,防止事態進一步擴大,早釋放一天,危機就可早一天緩和下來了。
  第二種可能是,日本在29日前後宣佈走法律程序,起訴中國船長,從而使此事進入第四階段。但是,這根本無法解决問題,而衹能把事情搞得更加復雜化、尖銳化。首先,日本衹有在本國主權範圍纔適用日本國內法,而釣魚島及其周邊近海並不屬於日本主權範圍之內,這一點是包括美國在內國際社會的共識。中國政府認為,釣魚島列島及其周邊水域的主權屬於中國,而根本不是所謂日本的領海,日本無權按所謂國內法審判中國人。日本當局抓扣中國船衹和人員是非法的,是對中國的嚴重挑釁。其次,在所謂進入日本司法程序前,日方已經釋放了中國的漁船和14名船員。這說明這件事是可以作為偶發事件,不經所謂日本國內司法程序而通過政治决斷來解决的。第三,日方若企圖通過本國司法程序定罪,衹能給自己找更大的麻煩。因為無論當時現場情況如何,衹要船長不承認審判本身的合法性,就不會認錯,更不會賠罰款,那樣一來問題就會長期化,而“燙山芋”就總在日本的手上,菅直人內閣就總下不了臺階。今年11月日本在橫濱主辦的亞太經合組織(APEC)會議也會受到影響。
  第三種可能性是,日本故意“拖”下去,以種種“理由”繼續扣押船長,使問題長期化。為什麽會有這種可能性呢?因為日本一些人就是要繼續利用此事製造國內輿論,在年內與美國進行有針對性的聯合軍演,發表加強日美同盟的聯合宣言,最終在年內順利通過重點針對中國的“防衛計劃大綱”,實現未來5年內近兩萬人的增兵計劃,在靠近臺灣,包括釣魚島在內的西南離島部署陸上自衛隊“海上陸戰隊”等兩棲作戰部隊。如此,中日關係必將受到嚴重傷害,兩國民衆的感情也會進一步惡化,中日戰略互惠關係將轉化為中日戰略對抗關係。
  有美國撐腰 日本有恃無恐
  劉江永指出,美國前副國務卿阿米蒂奇9月中旬訪問日本期間究竟做了些什麽?在中日釣魚島爭端中扮演了什麽角色?很值得關註。
  阿米蒂奇何許人也?他是美國小布什政府主管亞太事務的副國務卿,早在2000年,他就以美國國防大學的名義在一份報告中提出,日本應該盡快加強防衛力量、修改憲法,並且成為像英國那樣的美國盟國。也就是說,日本要像英國那樣,可以嚮海外派兵,行使所謂“集體自衛權”,與美軍共同在海外聯合作戰,就是跟着美國到海外去“打群架”。作為回報,美國將承認釣魚島(日本名“尖閣列島”)適用於“日美安全條約”的保護範圍內。在阿米蒂奇正式出任小布什政府的副國務卿之後,就把這份報告落實為具體的政策。此前,美國對釣魚島的主權歸屬問題一直持中立立場,似乎並未表示適用日美安全條約。這是美國戰後以來首次明確改變立場。由於日本受到現行憲法第九條的束縛,所以不能與美軍聯合作戰。於是,阿米蒂奇甚至還對日方表示:日本不修改憲法,美國就不支持日本成為聯合國的常任理事國。其實就是迫使日本放棄和平發展道路,按照美國鷹派的路子走,搭上美國的戰車。
  “阿米蒂奇這一提法的邏輯,其大前提為:根據日美安保條約第五條,在日本行政管轄下的領土,美國需要提供保護;小前提為:雖然美國沒有明確說釣魚島的主權歸屬誰,但是釣魚島的行政管轄權已經於1972年交給了日本。於是有了這樣的結論:釣魚島適用於‘日美安保條約’。”
  然而,劉江永指出,這一邏輯的大前提有內在矛盾,是不能成立的。因為美國既然在釣魚島主權歸屬問題上沒有特定的立場,就等於美國沒有認定釣魚島的主權屬於日本,客觀上存在爭議。而根據國際法,領土是地球空間完全隸屬於國傢主權的部分,也可以解釋為國傢主權範圍內的區域。作為常識,不能把沒有確定主權的地區說成是哪個國傢領土。因此,即便美國把行政管轄權交給日本,也不具備日美安全條約第五條所講的“領土”的要件,所以在法律上並不能解釋為適用於日美安全條約第五條。其次,美國當年把釣魚島擅自劃入日本的行政管轄區之內,是美國私相授受的、非法的、無效的,是侵犯了中國的領土主權,可見這個邏輯的‘小前提’也是錯誤的,因此結論就根本不成立。何況美國把釣魚島最早劃入衝繩縣市在1953年。當時是中美、中日尚未建交的冷戰時期,美國采取的錯誤做法早就應該根據中美建交、中日邦交正常化之後的新形勢而得到糾正。遺憾的是,美國非但沒有改正歷史錯誤,反而在冷戰後把釣魚島納入日美安全條約適用範圍。正是這種歷史倒退行為,纔使釣魚島問題更加復雜化,成為障礙中日關係健康發展的敏感問題和中日美之間的結構性矛盾。美國政策製定者自我誤導並誤導日本,是很危險的。” 
  這種荒唐陰險的政策,使日本的對華強硬勢力如獲至寶。
  小泉內閣一邊倒地支持美國的伊拉剋戰爭,同時,在對華政策上非常強硬,從他堅持參拜靖國神社可見一斑。小泉政府不僅在歷史問題上跟中國作對,而且在釣魚島問題上也做了手腳--政府從幕後走嚮前臺。過去,日本雖然強調擁有“尖閣列島”(我國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主權,但並為否認同中國存在爭議。
  這是有文字記載的。早在日本竊取釣魚島列島之前,就擔心同中國有爭議。據《日本外交文書》第18捲記載,明治政府1879年吞併琉球後,為在釣魚島建立國傢領有標志,曾於1885年進行了三次秘密調查,但結論是這些島嶼“與中山傳信錄記載之釣魚臺、黃尾嶼、赤尾嶼等屬同一島嶼”,此事“涉及與清國之間島嶼歸屬談判”,但“以當下形勢,似非合宜”。這說明,日本政府當時業已認定釣魚島並非無主地,並需要和中國談判解决。
  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和1978年中日締結和平友好條約時,當時的田中角榮首相、福田赳夫首相都曾將認為日中之間的島嶼爭議尚未解决,所以纔會在談判中提出。周恩來、鄧小平在處理這個問題時都采取了擱置爭議的態度,與日方妥善處理了這一局部問題,維護了中日關係大局。當時日本政府的態度顯得比較慎重,躲在幕後。
  然而,冷戰後日本的態度轉趨強硬。日本的右翼團體“日本青年社”曾一度登島,並在島上重建了燈塔等設施。1996年,當時的日本外相池田行彥首次提出“同中國之間不存在領土爭議”。2001年之後,小泉政府開始在釣魚島問題上采取強勢態度,政府每年3月辦一次手續,從民間手中“租藉”釣魚島,實際上就是把釣魚島的主權“收歸國有”。當時,日本給中方的解釋是,政府接管有利於日本“防止右翼勢力登島”,實際上則是把釣魚島變相國有化。此後,日本海上保安廳不斷在有關海域巡視。2004年,曾經有7位中國的保釣人士登島,被日本扣押,並按照“非法入境者”處理,這就造成了一個案例。
  奧巴馬政府上臺之後,日本不太放心:“美國新政府對釣魚島的態度到底是怎樣的呢?”因此主動找美國表態,搞了一圈,結果美國再次確認“釣魚島適用於日美安保條約”。得到美國的支持,日本纔更加有恃無恐。
  預測未來釣魚島事態走嚮,劉江永表示,中日關係目前處在一個重要的十字路口。
  他預測,事態有兩種截然不同的發展方向:一是由於釣魚島領土爭議的局部問題,影響中日兩國戰略互惠關係的大局,甚至使戰略互惠關係變成戰略對抗關係。一是在中日戰略互惠關係的大框架下,雙方妥善解决具體的敏感問題。“何去何從,還要看雙方如何决策和選擇。從目前來看,是日方非法扣押了中國的船長,日方放人是先决條件和問題解决的入口。” 
  至於一直插手其中的美國,劉江永說,美國如果繼續跟日本串通一氣,不讓解套,日本對華軍事安全戰略恐怕會進一步發生重大轉折。中日兩國的戰略互惠關係可能會被掏空,甚至嚮戰略對抗的方向發展,如此事態就嚴重了。
  他還強調,中國一方面要表達我們的正義立場,另一方面也要註意,中日兩國在《和平友好條約》中有一條規定:中日在雙邊關係中,不以武力和武力威脅解决任何爭端。如果日本完全無視中日達成的基本原則、意義孤行的話,一切後果應由日本負責。
  現在,讓我們把釣魚島風波置於更廣阔的國際政治格局中,深挖問題本源:在中國取代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微妙時刻,日本再次肆無忌憚地挑起釣魚島紛爭,美國究竟扮演着什麽角色?美國這衹幕後黑手給日本撐腰的最終目的是什麽?這其中又隱藏着何種巨大的陰謀呢? 
  劉江永一語道破:美國國傢安全報告中多次寫到,對美國構成挑戰的國傢和國傢集團,是美國國傢安全的威脅。換言之,美國是“世界老大”,衹要誰當了“世界老二”,就必然被認定為美國的威脅。
  縱觀二戰後的歷史,衹要成為“世界老二”,就註定遭美國算計--無論是敵人還是盟友。兩個典型的“倒黴蛋”就是前蘇聯和日本。
  前蘇聯曾經是世界第二大軍事大國和經濟大國,其GNP曾經相當於美國的67%。於是,美國通過軍備競賽,利用蘇聯計劃經濟的僵化體製,利用其對外擴張的戰略模式,利用民主化和多黨製,使前蘇聯和平解體。
  日本後來取代了蘇聯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大國,1994年其GDP相當於美國的80%。當時日本的經濟學家預測,到2010年日本經濟總量有可能與美國並駕齊驅。現在情況如何?2009年,日本的GDP衹剩下相當於美國的35%。美國整治、誘壓日本的手段,包括捧殺日本是“美國全球最重要的夥伴”,是“價值觀與國傢利益相同的同盟”;壓日元升值;在貿易摩擦中敲打日本,對日實行管理貿易;敦促金融自由化;打破企業終身雇傭,改造日本企業集團;要求日本承擔國際責任,出資支援美國的海外戰爭等等。這一切使日本的發展模式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起開始發生變化,從以前“經濟優先”的發展模式,轉變為追求“政治大國”,使其精力財力都被分散,被耗散。
  連美國的盟國都是如此的下場,遑論中國! 
  劉江永指出,2010年是一個拐點,中國取代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大國。除非美國國傢安全戰略的觀念發生改變。否則,不管中國采取何種外交政策,不管中國實行何種制度,不管中國跟美國多麽友好,美國在內心深處都可能本能地把中國視為最大的挑戰者,都會被上升為威脅美國國傢安全的高度。這是美國國傢模式的戰略本能,必定把中國視為最主要的“整治對象”,加以圍堵、誘導和威懾。與此同時,中美之間的共同利益也確實會有所增加,所以中美關係必然會壞壞好好,好好壞壞;好也好不到哪去,壞也壞不到哪去;好中有壞,壞中有好。
  朋友要交,心中不能沒數。
  伴隨未來30年中國進一步發展壯大,美國很可能運用對付前蘇聯和日本的所有手段對付中國。他搞垮了日本,現在就準備用“世界老三”搞倒“世界老二”。這就是釣魚島事件發生的大背景之一。
  二戰後以來,在和平條件下,美國用40多年搞垮了前蘇聯,用了20多年削弱了日本。形勢險惡,中國如何避免步前蘇聯和日本的後塵?這就是未來10至30年,中國將要面對的最大的戰略問題。
  我們首先要搞清楚前蘇聯和日本為什麽失敗?根據劉江永的分析,兩國都是因為國傢發展模式出了問題。蘇聯的國傢形態至少在兩個地方出現了嚴重失誤,第一是僵化的計劃經濟和官僚主義,第二是對外侵略擴張以及不斷跟美國搞軍事競賽。日本雖然沒有改變資本主義的社會形態,戰前與戰後采取了不同的國傢形態,即不同的國傢模式,結果從戰敗到復興,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是,到了20世紀80年代,日本的國傢形態卻發生了變化,放棄了“優先發展經濟”的國傢發展模式,開始追求成為“政治大國”,認為應該擁有與經濟力量相稱的國際政治發言權,於是派遣海外自衛隊,爭取在國際軍事領域發揮作用,要求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日本舒舒服服地上了美國的套兒。付出的成本越來越大,經濟上則越來越蕭條,日本泡沫經濟破滅後,直到現在還沒緩過元氣來。
  釣魚島撞船事件,對日本未來的國傢模式轉型有可能産生極其重要的影響。民主黨代表菅直人的執政口號“民生第一”。然而,一旦日本因釣魚島問題被國內鷹派和美國所利用,走上針對中國增強日本西南方向軍事力量部署,增加軍費開支的道路,甚至同中國形成戰略對抗關係,“民生第一”就會成為一句空話,日本和平發展的國傢模式就有誤入歧途的危險。
  劉江永說,一個國傢的興衰關鍵在於本國的國傢模式是否符合客觀事物發展的規律,是否符合本國國情和世界潮流。儘管美國國傢發展模式本身也出現了問題,導致美國實力地位相對下降,但是美國有意無疑地利用了別國國傢發展形態方面的失誤,使其自我削弱,從而確保了美國的世界霸主地位。近年來,我們看到,美國正在利用各種手段,包括滲透演變,沿海沿邊的軍事圍堵,售臺武器,利用西藏、新疆民族分裂勢力,壓人民幣升值,製造貿易摩擦等一連串手段,迫使中國增強軍事力量以轉移經濟發展的註意力,最終達到遏製中國發展的目的。釣魚島衹不過是這個隱形的大棋局中的一個小棋子。美國需要在中國周邊尋找、利用更多的馬前卒,而日本是最得力的。
  中國若不想成為繼蘇聯和日本之後的“第三個失敗者”,劉江永認為,關鍵就在於中國未來的掌舵人,能否認清以上所說的大國興衰規律與國際政治中的現實,使中國已經取得成功的國傢發展模式進一步完善,走自己正確的國傢道路。
  對駡完之後怎麽辦?中日都不想丟臉
  美聯社
  美聯社刊發署名評論文章說,中日就釣魚島撞船事件的口角不斷升級,假如發展成為全面的外交戰,那麽對兩國造成的經濟影響,將波及棘手的東海油氣田談判。要在中日任何一方都不會“丟臉”的前提下解决問題,殊不容易。
  文章說,目前,北京已暫停與東京的部長級接觸,並推遲了第二輪油氣田會談。中國周二也表示,國務院總理溫傢寶本星期在紐約出席聯合國會議期間,將不會會見日本首相菅直人。
  反日示威在中國周邊許多地點爆發,且爭端也已蔓延到文化交流方面。北京突然取消邀請1000名日本青年參觀上海世博會,日本流行組合SMAP在上海的演唱會也已取消。
  中國和日本競逐成為全球第二和第三大的經濟體,但兩國的關係已然相互交織,雙方都不願意讓任何爭端破壞重要的貿易和商業聯繫。
  到目前為止,緊張局勢還沒有上升到2005年時的水平,當年日本的商店和餐館都遭到襲擊。然而,中國國內也出現了呼籲抵製日本産品的聲音──其中許多實際上是在中國製造的。
  文章指出,這次爭議的焦點在於領土主權,越來越自信的中國強調了其在該地區的存在。北京已要求東京釋放船長,並“威脅”如果日本一錯再錯,中方將采強烈反製措施。
  不過,日本沒有做出讓步的行動,而對中國民族主義作警告,並敦促冷靜解决問題。內閣官房長官仙𠔌由人說,“現在比什麽都重要的是,日本、中國或其它國傢的政府負責人心中要有別刺激偏激、狹隘的民族主義意識。”
  美國也敦促雙方通過適當的外交途徑,解决問題。
  不過,文章認為,無論是中國還是日本都沒有軟化,要在任何一方都不會丟臉的前提下解决問題,殊不容易。
  “天然氣田問題一直是中日關係其中一部分,也是雙方之間的包袱。”華盛頓外交關係委員會高級研究員希拉.史密斯說。她認為,如果釣魚島領土爭端“觸礁”,將可能破壞中日在天然氣田問題上的談判,以致無法達成共識。
  撞船事件發生後,日本發現中國艦艇把鑽井器材運送到東海的油氣田,擔心北京是要單方面開採。對此,中方回覆稱此舉是為了維修作業。
  外交部發言人薑瑜周二表示,中方對春曉油氣田擁有完全的主權權利和管轄權,中方在春曉的活動完全合理合法。不過,她沒有將事件與釣魚島爭端作直接的聯繫,此外對油氣田的發展,也沒有表達出中國在立場上有任何的改變。
  中日衝突在9月29日將面臨考驗,當天之前日本檢察官必須决定是否起訴中國漁船船長。
  文章援引一些分析傢猜測,北京也許正在測試日本新一屆民主黨政府的决心(resolve)。一些人認為,民主黨並不如統治了日本多年的保守派那麽強硬。
  過去曾警告中國軍事擴張的日本外務大臣前原誠司,對釣魚島問題立場一直強硬,聲稱該地區不存在領土爭議。
  然而,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日本問題專傢梁雲翔認為,儘管談話強硬,但中日對於可能會進一步升級的緊張局勢,都抱持謹慎態度。
  “在他們采取進一步行動之前,兩國政府必須問問自己,我們有什麽措施來解决可能産生的後果?”梁雲翔如是說。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