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中國空軍執行撤僑任務由空軍司令政委親自指揮
事件類型: 軍事

還看今朝: 2011年三月11日

日期: 2011年三月11日

時光隧道 今日是何年

資料來源: 中國新聞網

事件經過:

3月4日中國空軍執行撤離在利比亞人員任務首架運輸機抵京。 原文配圖:3月4日中國空軍執行撤離在利比亞人員任務首架運輸機抵京。 中新網北京電 題:空軍執行緊急撤離我在利比亞人員任務全景掃描 2011年3月4日10時42分,北京南苑機場。空軍執行撤離我在利比亞人員任務的第4架伊爾-76運輸機穩穩降落。 在這次史無前例、規模空前的國傢救援行動中,空軍聞令而動、精心指揮、快速準備、周密實施,將1655人從利比亞轉移至蘇丹首都喀土穆,並將287人安全接運至北京。 在4天多時間內,空軍4架伊爾-76運輸機往返境內外6個機場,飛經5個國傢,跨越6個時區,空中飛行46小時,單機總航程3萬多公裏,創造了一個個歷史性紀錄。 聞令應急而動,一切為了同胞安全撤離 2月22日,利比亞安全形勢發生重大變化,國內相關部門組織力量,從海陸空分批組織中國包括港澳臺同胞在內的在利比亞人員安全有序撤離。27日晚上,空軍接到預先號令:派4架伊爾-76空軍運輸機赴利比亞執行撤離人員任務。此時,離28日16時的出發時刻,準備時間衹有不足24小時。 空軍司令員許其亮,空軍政委鄧昌友親自籌劃部署,坐鎮指揮。緊接着,空軍本級指揮組、空軍前方指揮組、空軍伴隨協調組相繼成立。 這次行動橫跨亞非大陸,飛越阿拉伯海和紅海,晝夜連續實施,飛行強度大;航綫和起降機場陌生,天氣復雜多變,地面保障沒有依托,飛行安全面臨諸多睏難。 空軍司令部作戰部部長劉子榮介紹,空軍機關和部隊着眼最復雜最睏難條件下遂行任務,認真研究飛行實施方法,科學規劃飛行航綫,積極開展安全預想。空軍還精心選配過硬機組,命令參加過汶川、玉樹抗震救災,執行過聯合軍演跨國投送任務的空軍航空兵某師擔當重任;集中技術力量對執行任務的4架伊爾-76運輸機進行全面檢查維護,籌措自帶充足的航材備件和維修器材;選配5名英語和阿拉伯語翻譯隨行保障,選派8名醫護專傢攜帶急救藥品器材,隨機進行醫療救護和心理疏導。 就這樣,從空軍機關、空軍航空兵某師和空軍醫療衛生單位近10個部門抽調的77名精兵強將,迅速嚮出發地新疆烏魯木齊地窩堡國際機場集結。 航空兵某師師長俞金池,直接從會場奔赴機場。他說,為了剋服語言交流的障礙,他們今年選送到院校接受航空英語強化訓練的7名領航、通訊人員被緊急召回,加強到任務機組成員中。執行任務機組所用飛行最新的航圖不到4小時就得到更新。機務人員僅用一天的時間,不僅完成了對飛機進行全面徹底檢查、維修和保養,還對飛機內部結構進行了改造。 以萬變應萬變,確保撤離行動萬無一失 2月28日,天氣良好。7時整,空軍航空兵某師4架伊爾-76運輸機從部隊駐地直飛烏魯木齊地窩堡國際機場,11點30分左右着陸,烏魯木齊的氣溫還是-17℃。 16時06分,由俞金池任機長的4039飛機第一架起飛。間隔10分鐘,4037飛機第二架起飛,其餘兩架也於19時順利起飛。 當日,蘇丹天氣條件較差,能見度400米,有揚沙,空軍定下决心在巴基斯坦待命。 天氣首先就給大傢開了一個小小的玩笑,出發地烏魯木齊地窩堡國際機場氣溫僅是-17℃,巴基斯坦卡拉奇氣溫29℃,蘇丹喀土穆33℃,機場地表溫度更是達到近50℃,短短幾個小時,大傢就經歷了由寒鼕到酷暑的巨大變化。 更大的考驗從28日晚上到達第一站卡拉奇就開始了。加油時間太長,每架飛機加油時間長達4個小時,而此時,蘇丹喀土穆傳來消息,由於大風揚塵天氣,機場能見度衹有400米,不具備飛機起降條件! 機組人員心急如焚,出於飛行安全角度考慮,不得不臨時决定在卡拉奇休整4個小時。 這是一次突破時間界限的飛行。空軍航空兵某師副參謀長、本次任務飛行員張兵說,“因為有5個小時時差,我們飛的方向一直是白天。”在飛行員頭腦中要有3個時間概念,飛行員馬永掰着指頭說:“一個是北京時間,一個是世界時間,還有一個是利比亞時間。” 這是一次從冰點到沸點的飛行。任務機組從部隊出發前,要求官兵們準備3套軍服,皮飛行服、春秋服和單()飛行服,即使這樣,還是經受了新疆數小時待命中受到-17℃的冰凍和在蘇丹、利比亞高溫的烤曬。 溫差大對飛機安全構成較大威脅。每次飛行着陸後,飛參數據採集成為把控飛機質量的關鍵。特設師楊振宇每個飛行架次下來,都要第一時間採集飛參數據,通過分析飛參記錄的飛機爬升高度、飛行姿態、航跡等資料,寫出飛參評估報告,為每架飛機再次出動的安全係數提供依據。 細節溫暖人心,萬米高空譜寫軍民魚水情 3月2日,凌晨00:30分,4039飛機第一架飛抵利比亞。 此時的利比亞塞卜哈機場外,不時響起零星的槍炮聲。空軍司令部作戰部副部長陸海之說,大使館介紹,很多同胞在機場已等待了好幾天,想到同胞還處在危險的境地,機組臨時研究决定將原計劃每架飛機搭乘200人增至250人。 來自長江岩土工程公司的48歲職工朱中村說:“看到空軍飛機來了,我們高興得跳起來!” 隨機群執行任務的空軍航空兵某師副政委王金鐘說,為了讓回撤同胞的行程盡量安全舒適,出國前,空軍連夜在機艙內搭起可供坐臥的雙層臥架,還為每位乘客配備了一床嶄新的空調被,並安裝了臨時衛生間。飲食也做了精心安排,各機都備有礦泉水、面包、米飯、雞肉、牛肉,還有黃瓜和西紅柿等食品。考慮到乘機人員的民族生活習慣,還專門準備了清真食品。 長江岩土工程總公司工人代先元說,他衣着單薄地從北非35攝氏度的高溫天氣回到還有些寒冷的北京,多少有些不適應。讓他沒有想到的是,剛下飛機,立刻就有空軍戰士把棉大衣分發到他們手上。 隨機醫療服務,讓每位同胞在旅途中更安康 3月3日下午,4架伊爾-76運輸機運送首批人員回國。 伊爾-76是運載武器、車輛、物資和武裝士兵的大型軍用運輸機,乘坐的舒適度上肯定不如民用飛機,等大傢登機剛一坐定,空軍醫療伴隨保障分隊隊長、空軍總醫院內分泌科主任、教授關小宏就給大傢做“心理按摩”。 “每架飛機,都有兩名醫護專傢隨機保障!”空軍後勤部衛生部部長羅永昌介紹,他們受領保障任務後,在迅速選派8名醫護專傢的同時,還緊急籌措補充了軍醫背囊、氧氣瓶、治療脫水腹瀉等急救藥材,目的就是讓每位同胞都在旅途中更安康。 在利比亞的塞卜哈機場,等待空運轉移的同胞,大多是從外地由陸路運輸甚至是徒步穿越沙漠轉移而來的,有許多同胞已經纍得體力不支,甚至還有不同程度的外傷和精神焦慮。 醫療隊員們不等不靠,顧不上長途飛行的疲憊,利用飛機加油或辦理手續的短暫空隙,就地對等候空中轉運的同胞們展開巡診。每架飛機要轉運同胞200多人,醫護人員卻衹有兩名。 談起隨機保障的記憶,醫療隊員穆燕紅說:“有一個在利中資企業的工程隊,非要讓機組人員,還有我們在他們的隊旗上簽名,說是回國後要放到公司的榮譽室裏,永遠保存……同胞們那種激動的心情,也時時感染着我們!” (責任編輯:UM040)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