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記者親歷三大選秀評審“選秀”屏幕後的真相 Reporters witnessed three draft assessment of the "draft" screen after the truth
事件經過:

  從湖南衛視的《快樂男聲》,到浙江衛視的《非同凡響》,再到東方衛視的《中國達人秀》,今年的選秀節目雖然聲勢有所下滑,但依舊是熒屏上最熱鬧的節目。如果你關註選秀,你可能會在評審團中看過本報記者的身影,她就是本報文化部副主任張漪。今年張漪比往年更加忙碌,一到周末就當起了“空中飛人”,因為這三大選秀都邀請了她作為“行業評審”。昨天,張漪接受了采訪,她笑稱,“評審幹的其實不是智力活,而是體力活,有時候一坐就是6個小時,坐到你腰酸背痛。”
  《快樂男聲》影響力最大
  評審媒體不可能被操控
  在三大選秀中,張漪參與最多的是剛剛落幕的湖南衛視《快樂男聲》,感受也最深:“《快樂男聲》的影響力還是無以匹敵的,哪怕鏡頭衹是掃過了幾秒鐘,但都會有很多人給我發來短信,說在電視上看到我,他們還依據自己的喜好,請我多關註某個選手。”
  今年《快樂男聲》的前五強排次,爭議很大。在比賽直播時,更多地擁有PK投票權力的大衆評審和行業評審,是不是被某種“看不見的手”操縱呢?對此,張漪表示,媒體評審在所有的選秀節目中,是不可能被操縱的,“作為一名媒體從業人員,最起碼的職業操守是要保持相對客觀的審視態度。”人氣很旺的陳翔兵敗劉心那一場五進四的比賽,張漪也參加了。對於這個結果,張漪說,當時大傢都有點意外,高曉鬆、丁薇等三個評委一下臺就開始發牢騷,說當天賽製有問題。導演組的壓力也非常大。很多粉絲認為,是天娛和湖南衛視有意要犧牲掉陳翔力保武藝,但張漪說,“天娛已經將陳翔定為力捧的重磅明星,比賽衹是一場綜藝節目。娛樂圈的競爭纔剛開始。”對於武藝,張漪也表示,“我開始也對武藝沒有太多印象,但是决賽場當12強選手站在舞臺上時,我發現武藝青澀、"無公害"的氣質確實非常突出。他代表了一種新的偶像趨勢。”每次直播,都會碰到不少有趣的事情,“最後一場總决賽,楊樂樂正在臺上念詩,主持人汪涵正好站在舞臺一側我們評審席邊候場,他衝着我們說,看,這是我太太,漂亮吧?”
  《達人秀》過程很歡樂意外也不少
  “女大力士”陳靜大鬧現場
  跟“快男”那種賽事層層遞進的緊張節奏相比,張漪覺得,東方衛視的《中國達人秀》因為是錄播,再加上比賽的選手纔藝五花八門,擔當行業評審的整個過程相對就比較輕鬆和歡樂。
  “達人秀”秀的舞臺評判標準跟單純的音樂比賽是非常不一樣的,這一點張漪有很強認識,“有時候,你會覺得為什麽有些人明明表演的不好,但臺下觀衆卻集體站起來為他們鼓掌,大聲叫好。這檔節目比拼的最重點並非是纔藝,更願意展示的是一種普通人的生存精神!不論是無臂鋼琴師劉偉,還是民工街舞團等等,都是這種狀況。”作為一名熟知電視操作手段的行業記者,張漪覺得做評審也是一種觀察電視節目製作團隊是否有實力的過程,“"達人秀"這種節目如果一不小心,便會做得土和亂,會偏嚮雜耍節目,但是,由於有着英國版權方的支持,東方衛視這次的節目,後期剪輯與包裝都做得相當成功,收視率也一路上行。”據張漪說,因為是錄播,現場常會發生一些有趣的“小插麯”,例如周立波常常趁空隙,逗觀衆開心;高曉鬆久坐不耐,會發點小牢騷。而最近知名度最大的“幕後新聞”則是“女大力士”陳靜因不滿媒體評審們衹給她打出了10分的分數而大鬧現場。這些“花絮”最後都可能因為時間或者其他原因而被“無情”剪掉。
  《非同凡響》折射選秀冷暖
  張含韻失去了青春可愛的味道
  浙江衛視的《非同凡響》節目近來衝得很猛,它的比賽內容雖也是唱歌,但是,選手們卻都是些已經有些知名度的小藝人,而被稱為是“高端選秀”。與其他比賽不同的是,這場選秀沒有評委,包小柏、莫凡和伍思凱的身份是“老師”,節目幾乎是把决定權全部交給了25個行業評審和25個大衆評審。在行業評審裏,張漪也是幾個為數不多的平面媒體的代表之一。
  在張漪看來,《非同凡響》的魅力在於,它會讓那些已經有些名氣的藝人在這個衆所矚目的舞臺上,露出“馬腳”和展現真實的自己。“在我看來,這是一場"藝人真人秀",張含韻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在《非同凡響》前,她參加過"超女"比賽,可是兩場比賽中間距離有6年。這幾年,她的變化很大。”張含韻當年參加第一屆超女時,張漪就采訪過她,“那年她纔16歲吧,很可愛,說話嗲嗲的,可是一年之後,她來南京宣傳新專輯,就變了,當時的她身上幾乎集中了所有娛樂圈小明星的毛病。”時隔6年在《非同凡響》舞臺上再見到張含韻,張漪評價道:“她今年也纔21歲,但感覺她的心態像是35歲。在這6年裏,她經歷了高潮也體會了低𠔌,酸甜苦辣都嘗過,甚至09年在傢整整休了一年無事可做,想過退出。這些事情大概最後讓她明白,要進入演藝圈後面還有更漫長的賽跑。現在的她比以前懂事多了,大傢發現她的纔藝也有了進步,應對媒體她也很懂分寸和尺度,讓人抓不到把柄。但卻已經失去了最初的味道。”記者 童 立 (責任編輯:狐狸雨)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