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20年前從美國興起的“樂退”風潮轉嚮中國(圖)
| 事件經過:
20年前從美國興起的“樂退”風潮轉嚮中國(圖) 環球時報 摘要:45歲時賺足了錢,然後快樂地享受退休生活,或許是不少人心底的真實想法。這股風潮曾影響到很多國傢,但現在“樂退潮”正遭遇寒鼕,此時中國“樂退族”引起的關註就顯得更加復雜 <IMG class=hq2010_0501 style="BORDER-TOP-WIDTH: 0px; PADDING-RIGHT: 0px; PADDING-LEFT: 0px; BORDER-LEFT-WIDTH: 0px; BORDER-BOTTOM-WIDTH: 0px; PADDING-BOTTOM: 0px; MARGIN: 0px; PADDING-TOP: 0px; BORDER-RIGHT-WIDTH: 0px" height=229 alt=鬍潤:中國有5.5萬財富人士具備“樂退”條件,擁有財富1.1億元人民幣 src="http://himg2.huanqiu.com/attachment2010/110106/f7cb7eda88.jpg" width=329> 鬍潤:中國有5.5萬財富人士具備“樂退”條件,擁有財富1.1億元人民幣 20年前從美國興起 今日卻成西方奢望 “樂退”風潮轉嚮中國 本報駐外特約記者 陶短房 孫微 郭穎 古放 蔣豐 本報記者 鐘玉華 45歲時賺足了錢,然後快樂地享受退休生活,或許是不少人心底的真實想法。專門關註中國富豪群體的“鬍潤研究院”去年年底推出的中國“樂退”報告,仿佛讓人看到一種在西方國傢時髦過的東西又在中國落地生根。在美國,從剋林頓總統時期開始出現的“樂退族”未必指的都是像比爾・蓋茨這樣提前退休的超級富豪,也包括一些有退休勇氣、能安排商業養老、衣食無憂的中産階層。20年來,這股風潮曾影響到很多國傢,包括韓國很多大企業迄今仍有高管到45歲就“榮譽退休”的傳統。但實際上,“樂退潮”正遭遇寒鼕,甚至在歐美和日韓等國出現“永不退休”的逆流。在這個節骨眼上,中國“樂退族”的出現一時間引起的關註就顯得更加復雜,有人看好這是中國社會多元化的體現,“是一種進步”,也有人說,它脫離了本意,體現的衹是少數中國人的奢侈生活。 全球“樂退族”的典範是蓋茨 英國人鬍潤(Rupert Hoogewerf)從1999年開始推出各種中國富豪和企業傢的排行榜,他領導的鬍潤研究院去年年底又首次發佈了有關中國富豪的“樂退”報告。報告稱,目前中國有5.5萬財富人士具備“樂退”條件,即擁有財富1.1億元人民幣,這些企業傢考慮退休的平均年齡是45歲。他們喜歡出國旅遊、打高爾夫球、收藏古代字畫,平均擁有7塊名表、5輛豪華車。他們也更加重視健康、“充電”和投資理財,更加關愛傢人、朋友和關心社會公益活動。鬍潤表示,“中國富豪們現在更懂得品味生活了,而從前總是忙忙碌碌地工作。” “樂退”有一個更平民化的解釋,有人認為它是音譯LORTUI而來,是“LOve ReTirement yoU & I”的縮寫,專指“熱愛退休生活的你和我”。起源於美國的“樂退”生活方式並沒有太長的歷史。美國上世紀90年代在總統剋林頓執政時期,由於金融和房地産經濟繁榮,許多富豪和中産階級不再像以往那般終日忙碌到老,他們在覺得自己晚年生活已有充分保障後就主動做出退休安排和計劃。對衝基金大亨萊昂・庫珀曼算得上最早一批“樂退”的美國人之一,這位曾列“福布斯”最富有美國人榜第269位的華爾街巨富,其父衹是個水暖工,他靠自己的努力獲得MBA學位後進入高盛集團,在那裏一幹就是25年。庫珀曼後來有了自己的金融公司,到1991年退休時已擁有35億美元資産。美國媒體一直熱衷於報道波音公司等企業高管的“樂退”生活。最近兩年,被講述最多的“樂退”典範是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2008年6月27日,蓋茨正式退休,表示每周衹會到微軟上班一天,其他時間將放在慈善事業上。 據美國有綫電視新聞網(CNN)去年9月報道,“樂退”的前提是安排好退休金、還清債務,然後,“還需要足夠勇氣”,因為一旦“樂退”,就意味着身份由“在職”改為“退休”,再想改回來可並不容易。報道羅列了25種最可能出現“樂退族”的職業,包括CEO、醫生、律師、媒體人等。相比中國“樂退族”“1.1億元人民幣”的標準,美國人的“樂退”門檻並不高。美國雇員福利研究中心2009年8月的一份報告顯示,美國人有1200萬元人民幣就能維持“樂退”的生活。 歐美人興起“退而不休” 在美國,“樂退”能風行20年,主要原因是美國長期處於低通脹狀態、物價相對平穩,而且美國是個以商業養老保險為主的低稅國傢,中高收入階層可以較自由地安排退休計劃。年收入在5萬到12萬美元的美國家庭被視為中等收入階層。這部分人群在美國人中占的比例很大。通常他們經過幾十年的努力工作和養老金的積纍,在退休時,基本都可以實現“樂退”的生活標準,生活既有保障又有餘錢休閑娛樂。 但美國現在卻出現了另外一個潮流,有相當多的百萬、千萬富翁即便到了養老的歲數也退而不休。《華爾街日報》去年9月一篇題為“為什麽富人從不退休”的文章說,在接受調查的2000名財産在150萬美元以上的富裕人士中,有54%的人表示要在退休後繼續工作。另有60%財富在1500萬美元以上的人表示“不管年齡多大都要一直工作。” 英國的情況與美國相似。英國巴剋萊財富管理公司近期公佈一項名為“富豪們怎樣定義退休”的調查結果時說,即便是百萬、千萬富翁目前也計劃終生工作。調查顯示,60%淨資産達1500萬美元的英國富豪希望在到達退休年齡之後仍然能保留工作。他們情願減少去高爾夫球場的時間,花更多精力在開創新的事業和領域上,巴剋萊財富管理公司稱他們為“永不退休族”。英國媒體評論說,這意味着人們退休觀念的轉變。以前,人們想着盡早掙到足夠多的錢,以便到退休年齡之後享受生活,但現在遠離熟悉的奮鬥領域會給富豪帶來強烈的失落感。正因如此,80歲的F1掌門人伯尼・埃剋萊斯通在接受德國《圖片報》采訪時表示:“對我來說,退休就意味着死亡。如果我在早晨起來,發現自己沒有問題要考慮或操心,那麽醒來的價值就不存在了。” 對於更多歐美國傢的中産階級而言,“退休”這個概念也早已遠去。CNN曾報道說,儘管談論“樂退”的美國人很多,但這幾年真正有勇氣去做的並不多,由於金融危機,80%的在職者非但不想“樂退”,反倒希望退休後接着幹下去。《華爾街日報》稱,有限的存款、緩慢的工資漲幅、投資收益的下跌,以及日益高漲的物價意味着越來越多的美國人得工作到六七十歲。據英國《每日郵報》最新報道,二戰後的“嬰兒潮一代”2011年將年滿65歲。英國就業和養老金部的統計數據顯示,約65.8萬人在新的一年進入退休年齡,人數之多,前所未有。目前,英國男性65歲開始領取退休金,女性60歲開始領取。有專傢提醒說,在金融危機的壓力下,到了退休年齡的人也不能輕言退休。 日韓不見“樂退”之風 鬍潤推出中國“樂退”報告引起了韓國媒體的極大興趣,但它們談論更多的是中國富人,而非“樂退”方式。《韓國經濟新聞》等評論說,報告表明,賺了足夠的錢之後,中國富人開始學會主動從繁忙的工作中解脫出來,享受生活。這是中國富豪們的新生活方式,值得關註。 在韓國的一些大企業,45歲以上的“老主管”會主動申請“名譽退休”,這很類似於西方的“樂退”。很多人可以拿到一筆退休費,日後也有養老金,本來退休後不用再為錢犯愁,但現實生活中,越來越多“名譽退休”者的苦惱增多,由於要負擔醫療、子女學習各種費用,根本無法隨心所欲地安排自己的離職生活。元旦期間,《環球時報》記者在首爾乘了一輛出租車,司機居然在退休前是現代集團的一個中層管理幹部,曾擔任公司駐中東多國的首席代表。 《30年後,你拿什麽養活自己》目前是在韓國非常暢銷的一本書,據說有100萬韓國人看過這本教人如何理財的書後,開始為30年後的退休生活做準備。書中描寫了某韓國大企業35歲的主管錢小俊,如何從隨意消費到重視理財、為退休生活做準備的故事。他和妻子的年薪加起來相當於人民幣40萬元,但每年都攢不下多少錢,考慮到物價上漲等因素,等到他60歲時,至少要有680萬元人民幣的積蓄才能安享退休生活。算清這筆賬後,他告訴妻子,“未來的退休時間可能比我們上班的時間還要長”,因此從現在開始就要為退休生活做準備。 多次進入“世界500強”的日本三井物産公司的一位中年職員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一般來說,其公司男性員工退休年齡在55歲至62歲之間,退休時可領到4000萬日元(100日元約合8元人民幣)左右的退休金。到65歲時,還可以每月領取十幾萬日元的“年金”,也就是“養老金”。表面上看,這筆錢用於養老應該沒有問題,但絶大多數日本人“樂”不起來,這筆錢對他們來說,連去住沒有上限封頂的養老機構時,心裏都“沒底”。 中國有“樂退族”是社會進步 美國《時代》周刊網站去年12月27日報道“中國人為什麽不多花錢時”說,收入不確定性增加和養老金制度改革給中國人帶來了U形儲蓄模式,即年輕人和年長者的儲蓄率更高。但現在西方國傢也開始督促人們儲蓄。英國就業和養老金部去年12月29日發佈官方數字並預測稱,現今健在的英國人中有1000萬能活到100歲。這意味着,為迎接可能長達30年之久的退休生活,越來越多的英國人需要工作更長時間,甚至變賣財産來準備更多養老錢。為此,就業和養老金部官員督促英國人盡早為退休生活進行儲蓄。 美國暢銷書《幸福退休新年代──理財顧問不會告訴你的退休智慧》的作者澤林斯基稱,幸福退休的關鍵在於提前做好充分準備。從職業生涯開始,就應該為退休做準備,而不要等到職業生涯結束之時再倉促應對。該書還強調,財富不能確保真正的“樂退”,健康、朋友和興趣愛好也是幸福的源泉。 “樂退”,或者“退而不休”,都涉及到各國百姓關心的養老問題,對此,清華大學經濟外交研究中心主任何茂春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任何社會都沒有絶對的保險,個人理財保守一些比較好。他還認為,未來10年中國的養老問題會越來越突出,將是家庭養老和社會養老的痛苦轉折期。但從長期來看,中國的社會養老還是樂觀的。 “中國的‘樂退族’是那些感到再繼續做大事業有相當難度,而在中國目前的物價水平下,又足以生活得很好的一個群體。”何茂春告訴記者。他認為,鬍潤這個報告體現了中國的多元化,逐漸形成一個新的社會階層。其中有一些人不是真正的退出,而是進行休整,比如一些人到清華等知名學府“充電”,到國外學習觀光,為的是多交一些朋友,以利未來發展。 《環球時報》記者詢問了一些旅居北美的華人,他們認為如果中國的富有人群開始考慮“樂退”,說明他們追逐財富的腳步放緩了,轉而將註意力放到家庭和社會,這可以說是一種進步。談到“樂退”在中國的前景,也有一位父母仍在大陸的證券經紀人坦言,華人和西方人不同,傳統觀念既要顧老,又要顧小,所以“退”不難,但“樂”不易。他認為,關於中國的“樂退”報告強調了一些奢華消費,這顯然和“樂退”的原始定義不太符合,也和美歐等地的“樂退族”結構比例差異很大。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