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釣魚島:中國經濟超日本之後的“第一戰”?(組圖)
事件類型: 熱門

還看今朝: 2010年九月22日

日期: 2010年九月22日

時光隧道 今日是何年

資料來源: 聯合早報

事件經過:

  釣魚島:中國經濟超日本之後的“第一戰”?(組圖) 聯合早報
  

  
  日本巡邏船釣魚島撞我漁船示意圖
  新加坡《聯合早報》9月21日載文《釣魚島:中國超日之後的第一戰?》,摘要如下:
  中國經濟總量剛剛超過日本,中日之間就“意外” 發生了保安廳巡邏船與中國漁船在釣魚島海域相撞事件,並迅速演變成兩國近幾年最大的外交危機。
  今年以來,中日之間相關的風波已發生多起。一是在華日資企業由於工資、管理等問題頻頻發生罷工事件。二是一嚮親中的鳩山首相辭職,新任首相菅直人重返親美路綫。三是8月18日,日本宣佈海陸空自衛隊和美國將於今年12月首次舉行大規模的所謂“奪回離島”、針對性很強的軍演。四是由於中國大量購買日本國債,助長了日元迅速升值,兌美元達到十五年的峰值 。日本政府不得不六年半以來首次進行幹預,結果引發歐盟和美國的不滿和抗議。日本的做法自然也影響到美歐壓迫人民幣升值的努力。
  除了中國經濟總量超越日本、中日之間“事件”不斷這兩個背景之外,理解此次撞船事件的另一個背景是日本國內的內憂、內患。日本三年來已五換首相,內政外交多 有翻覆。今年又面臨着經濟復蘇夭折、日元迅速升值、股市下跌等嚴峻挑戰。恰在此時,剛任首相不過三個月的菅直人又面臨黨內實力派人物、前幹事長小澤一郎的挑戰,不得不進行黨內選舉。就在焦頭爛額之際,中日撞船事件發生。
  中日過去圍繞釣魚船多次發生衝突,但這一次相當不同。一是日方以中方漁船衝撞巡邏船為由,首次登船、扣船、扣人,並聲稱要以國內法為依據進行審判。二是中方 在否認撞擊對方的同時,一再提高外交抗議層階,甚至由國務委員戴秉國罕見地打破外交慣例於凌晨緊急召見日本大使。最終令日方釋放除船長之外的十四名船員和 被扣漁船。不僅如此,中國還首次宣佈派漁政船到釣魚島。
  不過令人意外的是,日本面對中國的壓力,雖然有所讓步,但對被扣船長卻遲遲不予正面解决,而是一再拖延。先宣佈扣留72小 時,然後决定是審判還是釋放。然而七十二小時後,卻宣稱延長十天。在此期間,菅直人贏得選舉。就在外界期待菅直人將做出外交决斷之時,日本竟然宣佈再度扣 押十天。為此,被激怒的中國政府迅速發表極其少見的、頗有最後通牒意味的聲明:“日方如一意孤行,錯上加錯,中方將采取強烈反製措施,其一切後果由日方承 擔”。此前,中國推遲了人大副委員長李建國的訪日行程、暫緩東海油汽田的談判、取消萬人赴日遊,現在又宣佈暫停省部級以上的交往、中止了雙方有關增加航 班、擴大中日航權事宜的接觸。這是自2005年中國發生大規模反日活動以來,雙方關係首度全面惡化。
  釣魚島由於涉及兩國爭議的主權,在目前的現實條件下,是不可能有雙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考慮到中日互為第一大貿易國和在東亞的份量以及影響,對於釣魚島問 題,最理智的辦法是剋製和大事化小。本來,雙方發生衝撞,日方登船、扣人、扣船就已是在激化衝突,特別是聲稱要以國內法審判船長,更是把中方逼入墻角,不 得不強力反擊。如果事情發展到這個地步,日方有足夠的智慧的話,應該迅速放人。特別是船長的奶奶聞訊後去世,日方本可以人道的名義,體面的解决危及。然 而,一方面菅直人全力投入選舉,無心他顧,特別是擔心此時對中國示弱,會影響選情,致使錯失良機。然而,等到選舉結束,危機已然全面升級。日本做出繼續扣 留十天的决定,未必是對中國示強,而是實在方寸已失,找不到解决的辦法,或者內部存在嚴重分歧。
  需要一提的是,日本兩次延長扣押時間,恰恰跨越幾個敏感時間:九一八國恥紀念日、22日中國傳統家庭團聚的節日:仲秋節、29日,也就是再次延長關押船長期限的最後一天,是中日建交38周年紀念日。十月一日,中國國慶節。面對如此之多的敏感時段,日本竟然選擇繼續關押,足見其政治智慧之闕如。
  這一次日本一再強調中國漁船衝撞日方巡邏船。但卻回避事件的實質不是衝撞與否,而是主權。從中方的角度講,日方侵犯中國領海,任何人都有責任驅逐。縱觀歷 史,日本類似的做法可謂悠久傳統。當年日本侵略占領東北,面對國聯的反對,其理由是東北對日本非常重要,是生命綫。盧溝橋事件爆發,日本一再強調是中方先 開第一槍,卻絶不解釋何以日本軍隊跑到中國來進行軍事演習。隨後的上海會戰,日本也是聲稱受到中國襲擊纔還擊,但絶口不提日本為何進入上海。
  現在的日本,已經沒有什麽牌可以打。過去還依仗自己的經濟實力和對華援助,現在經濟總量不僅被中國超過,其經濟復蘇反過來要依靠中國的拉動(全球第四大經濟 體、依賴出口的德國就是憑藉中國的拉動纔強勁復蘇)。現在日本唯一的底氣就是美國的存在和支持(日本聲稱已從美國政府取得確認,釣魚臺群島適用於美日安保 條約,若遭到攻擊,美國有義務協助日本防衛)。
  當然,這次中日衝突,雙方不同層面均各有所得。處於轉型期的中國將産生更強的凝聚力和推進形成全民共識,有利於剋服和面對自身的問題和挑戰。同時還通過引發 的兩岸三地保釣高潮,喚醒臺灣的“中國意識”。儘管大陸、臺灣和日本均聲稱對釣魚島擁有主權,但臺灣僅嚮日本抗議,卻從不嚮大陸抗議。顯然 認 可(或者潛意識的認可)一個中國,纔是真正的原因。不妨試想,如果臺灣真的獨立成國,大陸再聲稱擁有釣魚島主權,臺灣豈有不抗議之理?對於日本,將更加轉 嚮美國,其面臨的美軍軍事基地搬遷難題也將得到民衆的理解和支持。但從長遠來看,日本擺脫美國控製成為正常國傢則更為遙遙無期。
  現在中國還有許多牌可以打,比如召回大使,關閉日本在中國的領事館,單獨開發東海油汽田、中止對日稀缺資源出口等。還記得2008年法國總統薩科奇由於會見達賴而引發中國報復,不到四個月,法國就偃期旗鼓。以日本整體遠遜於法國的實力,它又能支撐多久呢?這一次中國的強烈回應,不妨看作中國經濟總量超越日本之後的第一戰。其結果將長期影響中日關係的走嚮和東亞格局。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