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北京已是亂象叢生 美日看在眼裏笑在心裏 Beijing is to see chaos in the eyes of U.S. and Japanese smile in my heart
事件類型: 熱門

還看今朝: 2010年十一月30日

日期: 2010年十一月30日

時光隧道 今日是何年

資料來源: 聯合早報

事件經過:

  北京已是亂象叢生 美日看在眼裏笑在心裏 聯合早報
  (聯合早報網訊)香港明報刊載安裕周記:西方史學界對六十年前那場打足三年的韓戰一直采取不聞不問的態度,和越戰相比,韓戰是乏人問津的研究課題,相對於此,西方對六十年代爆發的越戰則投以極大關註。在華盛頓林肯紀念堂前,華裔建築師林瓔設計的越戰紀念碑成了一面哭墻,每天到來悼念的不知凡幾;距離這面刻上五萬八千陣亡美軍名字黑色大理石不遠處是幾個神情疲憊不堪的陸戰隊銅雕,這是在美國可以找到的少數紀念韓戰的地方。這恰如其分地突顯了美國社會對韓戰的形容――The Forgotten War。
  這個星期最大的國際新聞毫無疑問是南北韓炮戰,二百多發炮彈喚起人們對這片美軍死亡三萬六千、中共志願軍死亡五十萬戰爭的回憶。這場戰爭在美國和中共的歷史裏位置尷尬――這固然不是一場保傢衛國的戰爭,也不是一場善惡之戰,這場戰爭根本而言是兩個大國被一個充滿野心的小國挾持打的糊塗仗。然而令人在撫今追昔下哭笑不得的是,這段歷史竟然在一甲子後準備再次重演,大國雲乎,原來俱是皮相之談。
  韓戰難以在學術上取得巨大研究成果的另一原因是史料難求,客觀上和這場戰爭六十年來仍處於技術上的暫時停火有關,當然這和中美兩大幕前玩傢刻意隱瞞也有極大關係。西方史學界對韓戰的研究,嚴格來說是衹有一份具參考價值的文章,一九六○年,美國亞裏桑那大學教授惠廷(Allen Whiting)寫過一部當時來說相當出衆的專着China Crosses the Yalu: The Decision to Enter the Korean War(跨過鴨緑江,中國參加韓戰的决定)。這書付梓以來一直引起爭議,甚至在成書五十年後的今天,因
  歷史是要求極其嚴格的一門學問,必須經過大量細緻的比對研究,才能重塑部分真像。我不敢在這裏用“真相”一詞的原因,是因為故人已去,何以對質,
  惠廷認為,中共不情願參戰,是當時剛建政一年,百廢待興,幾百萬野戰軍追南逐北打了四年內戰要休養生息,
  史料顯示,中共高層對參戰分成兩派,戰神林彪認為解放軍衹擅運動戰不諳陣地戰,頭頂無空軍,出兵等於送死。事實上,當時中共已有打算,準備在東北讓戰敗的金日成設立流亡政府,以待從頭再起;可是麥剋阿瑟把中共逼進死角,老毛迫得開門迎戰。詎料林彪稱病,毛找來彭德懷挂帥,又要求蘇聯出動空軍,史太林怕得罪美國,但想從朝鮮半島占一點便宜,於是答應提供當時第一綫的噴射戰機米格十五,一面訓練中共空軍,一面派出穿上朝鮮軍服的蘇聯空軍迎戰。
  這些都是歷史。溫故知新是因為金日成那次把中美蘇都扯進他的建國大業,三強儘管當時各有想法,中共衹有陸軍,蘇聯想冷手執個熱煎堆,美國則是將士解甲歸田心生厭戰,可是冷戰陰影使得三國無法抽身。這一打,打出了影響深遠的格局,本來可能關係好轉的中共和美國,一場韓戰各走東西,美國認定中共野心勃勃,遂即扶植日本右翼政權,把初生的社會黨和日共打翻在地。日本原是戰敗國,某種程度是亡國奴,韓戰爆發後,搖身一變成為前綫的後方,本來垂死的經濟因而復蘇,日本史傢稱這場由韓戰帶動的經濟好景為“特需景氣”,國內政治由多方參與變成堅定的反共堡壘,自民黨成為美國推心置腹盟友,切合了一九四六年邱吉爾所言的冷戰(cold war),東西方集團到此於焉成形。
  遊移中蘇美 無往不利
  朝鮮雖然統一大計幻滅,但卻找到絶處逢生之路,仗
  朝鮮對中共不領情
  朝鮮對中共不領情,近年大陸傳出各種說法可供佐證,比如說,金日成傳子金正日,中共派李鵬遊說,“我們共産黨人不搞這些”,又有說錢其琛訪平壤見金正日時有人“扔文件”。這些都是傳聞,不能盡信,然而朝鮮發展核武,幾次核試地點,直綫距離最近的國傢不是韓國不是俄羅斯更不是日本,而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這一做法可以有兩種解釋――挨近中共,是因為可以得到保護,另一解釋是截然而反的有的放矢了。西方國傢傳出中共和朝鮮關係出現裂痕,即源於此。中共為何忍氣吞聲,一般的說法是朝鮮位置重要,少了這塊緩衝地帶,衹要中美關係轉壞,鴨緑江對面的不是人民軍而是美國兵。地緣政治之下,今天高唱大國崛起的中共衹得貼貼服服跟
  正是長貧難顧,教人捉魚勝於天天送魚,中共曾經努力介紹特區經驗,去過深圳參觀的朝鮮高官不少,但回去後聲寂人靜,平壤依然共産主義。二○○四年六方會談,朝鮮入局,與中韓俄美日五國同
  不過,事物的發展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中共的想法和朝鮮的有所不同,平壤追求的所謂獨立自主有其一套想法,卻要中共付出巨大成本。或曰,國際政治衹有永遠的利益,沒有永遠的朋友,可是中共和朝鮮的關係遠超於此,但得回的是往往讓北京無話可說。這次南北韓炮戰,背景是美韓軍演,朝鮮感到受挑戰,百多發炮彈就打過去延坪島。類似的放炮打槍韓戰後常有,然而選擇在這一時間開炮,對中共是燙手山芋,前不久金正日傳子金正恩,中共派出政治局常委周永康到平壤,這是國際大事,說明中共和朝鮮關係非比尋常,亦有托孤之意。就在周永康回到北京不久,朝鮮就嚮韓國開火,客觀上把中共放在一個難以解釋的位置:周永康去朝鮮說了些什麽做了些什麽?中共和朝鮮新領導層是不是有
  這還未了,本來中共準備從釣魚臺事件解套,鬍錦濤在G20峰會“愉快接受奧巴馬總統邀請訪美”,中日美這段三角關係走嚮緩和,觀乎北京宣傳機器的口風,釣魚臺雖仍是中日關係的結,但看來北京和東京都有意願把大結變成小結,進而擱置爭議大事化小。但是朝鮮炮彈卻把大局搞亂,美國馬上派航空母艦“喬治華盛頓”號入黃海,中共早前為了不讓美艦進黃海,五度由外交部發話表示反對,美國最終一步不進。然而上周二炮戰後翌日,駐在日本佐世保的“喬治華盛頓”號開出母港,朝黃海揚長而去。中共能做些什麽,事實是美國盟友韓國遇襲,美方根據美韓軍事同盟派艦入炮戰地點周邊的黃海水域,中共再放話反對,就會造成支持朝鮮開炮的客觀質疑,水洗難清。美國難纏之處是母艦出港前,奧巴馬評論開炮事件時說美國不準備以軍事力量解决衝突,說了這話,中共更不能反對母艦出動。
  呈現中共外交亂局
  朝鮮開炮把中共外交方針的亂局一一呈現,外長楊潔篪突然取消訪韓國,日本外相前原誠司因開炮事件要在與楊在電話傾談,楊竟然拒接聽。這種作法,若周恩來仍在世,肯定吃不了兜
  (文/安裕)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