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ìjiàn: jiě fàng jūn 27 suì diàn zǐ zhàn zhuān jiā chéng dān shā shǒu jiàn wǔ qì dìng xíng shì yàn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electronic warfare expert 27 years old bear the killer weapon type test
shìjiànjìngguò:
资料图:机动雷达方队进行阅兵演练。本网记者乔天富摄
这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没有金戈铁马,也没有壮观的战争场面,只有无声的电磁波载着各种信息在空中不停地交叉穿梭。
这是总装某基地模拟实战的试验场,一批批全军将士翘首以盼的新武器新装备,在这里试验定型后装备部队。担任试验主持人的是该基地试验技术部高级工程师袁翔宇,他已经在风沙弥漫的阵地上圆满完成了近30项国家重点试验任务,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三等奖多项。近日,他又被评为第十一届“全军学习成才标兵”。
学习是追求,厚积而不辍
“要不辱使命,有所作为,就必须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和过硬的专业技术。”这是袁翔宇常挂嘴边的一句话。
1997年初秋,雷达与电子对抗专业毕业的袁翔宇,怀着兴奋和憧憬来到了唯一的国家级综合电子信息靶场,从事一项全军官兵关注的全新事业――负责维护队里的5部雷达。
当时有一部老雷达,已经无法开机了。队领导和其他战友都对这位新来的“雷达战士”抱着很大希望。向来喜欢琢磨的袁翔宇没有急于对装备下手,而是捧着雷达技术说明书和维修说明书钻研,同时分析装备维护手册中曾经出现的故障。第二天再上雷达,按照装备电路图分析装备可能出现的问题。半个月后,当显示器上第一次出现雷达跳动的回波时,袁翔宇兴奋异常,如同一名医生在经过几个昼夜的奋战后,终于挽回一条生命那样高兴。
虽说万事开头难,袁翔宇却靠着坚定的信心、深厚的技术储备和执著的钻研,迈出了军旅生涯坚实的第一步。在此后的10多年,他始终把抓好专业知识学习作为一种责任、一种需要,利用业余时间先后系统地学习了10多本专业书籍,记下了60多万字的学习笔记,积累了大量技术资料,为高标准完成科研试验任务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为适应电子信息靶场快速发展的新形势,袁翔宇更加注重知识的更新和补充,结合承担的试验任务,利用下场所调研、外出参加学术会议等时机,多方收集资料,认真学习研究,虚心请教总结,全面系统地掌握了电子对抗的理论知识,成为基地雷达对抗试验领域的技术骨干。
“袁翔宇既不单纯地搞理论研究,也不盲目地一心搞试验,善于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身边的同事这样评价他。
2002年,袁翔宇承担了某项预研装备的科研摸底试验,技术含量很高,并采用了以前从未接触过的一种干扰技术。他深入厂家与技术人员交流,分析情况,研究改进干扰技术,关于装备的研制改进大胆地提出了很多建议和设想,并在实践中验证了干扰机对雷达不同对抗方式的干扰效果,在这一技术领域取得巨大突破,受到总部首长和机关的高度评价。
袁翔宇的执著和不辍成就了他骄人的成绩。他对雷达对抗领域的科技发展方向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对整个试验程序方法和常见问题了如指掌,被领导和同事们亲切地称为“雷达活字典”。
资料图:国产新型远程跟踪雷达。
创新是责任,阔步而不止
“创新是新时期青年军人的必备素质,必须把创造作为第一目标,努力在未知的领域里探索研究。”这是袁翔宇写在日记扉页上的一句话。
2002年,袁翔宇做研究生论文,导师很严肃地告诉他:“有两个选择的课题,选择前一个,有可能花费很多精力却研究不出成果,也拿不到学位;选择后者,以你现在的成绩取得学位应该不成问题。”
要做就做有创新性的!袁翔宇毅然选择了“合成孔径雷达干扰效果评估”课题。该课题研究结果不但可以直接用于试验效果评估,也对装备研发有很大的借鉴作用,国外的技术封锁一直很严密,可供借鉴的经验几乎没有。
在导师的指导下,袁翔宇开始了研究工作。他自费到多家科研院所调研,经过近半年的充分准备,论文新鲜“出炉”。不仅在理论上创新性提出了评估干扰的方法和标准,同时采用计算机仿真技术,用该系统验证了理论分析,建立了噪声干扰对合成孔径雷达干扰的信号级的仿真系统。
2003年,袁翔宇负责全军某项重大试验任务的筹备工作,被试装备采用了新型的干扰技术。他从原理上分析装备的干扰机理,结合以前在雷达工作的经验,编写了干扰效果的预评估仿真软件,创新性地制定了一套试验方案,有效解决了某型进口雷达干扰效果差的问题,圆满完成了这项我国电子信息装备建设历程中影响重大的试验,并在装备作战效能评估上开创了新领域。袁翔宇结合试验所作的相关课题被评为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并成为另一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袁翔宇主持和参与完成了9项课题、4项军标和1项军事训练系列教材的编写工作,在核心期刊和军内外学术杂志发表有价值论文8篇。
资料图:解放军海空联合登陆演练。李华敏摄
使命是信仰,执着而不懈
古风劲吹的黄河岸边,风沙弥漫的坡头阵地,蚊虫肆虐的荒草丛中,都是基地进行电子信息装备试验的点位。袁翔宇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出色地完成了一个又一个试验任务。
2001年年初,基地承担了一项国家重点型号任务的设计定型试验,是我军的杀手锏武器之一。袁翔宇边学边干,无数次的灯下走笔、无数次的资料翻阅、无数次的苦思冥想,终于换回了科学合理的试验方案,为装备的定型、战斗力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该项试验最后获得了军队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得知获奖时,袁翔宇异常兴奋,他感觉到了为国防事业作贡献的理想正在逐步实现。那一年,他刚刚27岁。
2006年,基地承担某项全军复杂电磁环境下的演习任务,参演装备数量多,技术体制新,实战性和对抗性强,参训的都是一线应急作战部队。
接到任务时,据演练仅有2个月。袁翔宇在短期内多次向院校和作战部队的专家学习部队演习的相关知识,调研了解参训参演装备情况,最终制定了科学合理的电磁环境构建方案,拟定了由浅入深、逐步推进的适合部队实际情况的训练方案。同时负责完成了配套课题的研究。这项课题的研究成果,成功解决了训练期间的电磁安全问题,为以后的训练演练任务提供理论依据。
2007年,袁翔宇受总参邀请,作为总装专家组成员参加了的某项全军重大演习任务,负责制定蓝军部队的复杂电磁环境构建方案和作战方案。演习过程中,袁翔宇发现这次对抗演习是真正意义上的“红蓝对抗”,根本不知道对手的情况,还经常被敌方的虚假信号扰乱侦察。凭借多年电子信息装备试验中积累的丰富经验,袁翔宇对很多雷达的特征、信号参数了然于胸,有的放矢地指导参训部队进行侦察,上报情报,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几天后,袁翔宇基本把对方的雷达都摸清楚,制定了科学可行的演习方案,赢得了广泛好评,并荣立二等功。
就像是一个不停旋转的陀螺,始终处于一种高速运转的状态,不知疲倦,不肯停歇。“发展的机遇将基地推向‘打赢’的前台,历史的重任将我们这代人推向科技强军的浪尖,我们任重道远……”袁翔宇又开始了新一次的起航。
(责任编辑: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