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中國不從軍事上擊敗敵手 別想在亞洲呼風喚雨
事件類型: 熱門

還看今朝: 2010年九月22日

日期: 2010年九月22日

時光隧道 今日是何年

資料來源: 萬維讀者網

事件經過:

  萬維讀者網記者江夏編譯報道:中國的崛起深刻改變着亞洲的地緣政治形勢。英文《日本時報》9月22日發表美國智庫――“戰略及國際研究中心”太平洋論壇主席科薩(Ralph Cossa)的文章說,今天的亞洲至少有四個可能的發展前景:
  第一個是以中國為中心的亞洲。中國尋求的是多極的世界,單極的亞洲。相形之下,美國尋求的是單極的世界,多極的亞洲。第二個是美國仍然充當主要安全靠山的亞洲。第三個是亞洲國傢為了共同利益,一起確保力量平衡,不致出現單級的亞洲。第四個是由日本、印度、越南、印尼、重新統一的朝鮮等幾個地區強權共享的亞洲。
  其中最不可能實現的,就是第一個可能性。中國的鄰國對其日漸增強的實力和自信感到擔心。北京渴望形成以中國為中心的亞洲,但其表現卻無法使自己成為足以信賴的亞洲領袖。總之,領導權不可能來自自以為是的強權,而是來自其他國傢贊同或接受的強權。如果領導權能夠建立在暴力基礎上,那麽恃強凌弱就成了真理。另一方面,中國的勢力或許非常強大,發展也很快,但卻缺乏壓製力。換句話說,就是沒有能力從軍事上擊敗或壓製任何對手,使北京能夠在亞洲為所欲為。
  中國企圖把經濟影響力,轉化為豐厚的亞洲地緣政治利益。但這個一度自詡為“朋友遍天下”的國傢,但卻發現自己積聚的力量讓人望而生畏;自己的行動激起別人新的關註和恐懼。領導地位不僅包括擁有強大的經濟和軍事力量,更需要激勵別人的理念。例如,美國及盟國贏得冷戰,與其說是靠強大的軍備,不如說是靠政治自由和市場資本主義理念。
  中國通過典型的力量平衡地緣政治,來推動國傢利益。假如中國企圖取代美國在亞洲的領導地位,那麽除了追逐自己的利益或遏製潛在敵手外,必須有更多的表現。現在中國的國防開支增長,比GDP增長幾乎快兩倍。中國滿懷信心地亮出肌肉,聲稱南海等同臺灣、西藏,屬於其“核心”國傢利益,還竭力把黃海變為排他性的軍事活動區。近幾個月來,中國先在日本琉球外海,接着在南中國海,現在則是在黃海展開大規模海軍演習。北京挑戰印度對阿魯納恰爾邦的主權,稱那裏是中國的“藏南地區”。
  中國的所作所為,有利於華盛頓強化、擴張在亞洲的安全秩序。現在南韓加強了和美國的軍事聯盟,日本不再要求美軍撤離衝繩,印度、越南、印尼、菲律賓和美國走得更近。在亞洲,無論從軍力投射能力、軍事基地分佈到盟國的可靠性等方面看,今後25年內沒有其他強權可以和美國比。
  美國如果保住了亞洲安全基石的地位,那麽前述的第三個和第四個前景就有機會展現。而第二個和第三個前景合起來雖然誘人,但需要東京、新德裏、首爾、河內、雅加達、堪培拉和其他亞洲國傢,通過戰略合作與美國建立更緊密的聯繫,纔有利於亞洲的權力穩定。
  (www.creaders.net 記者專稿 轉載請註明出處)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