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李迅雷:明年M2增速調至15%是適中的 Li Thunder: to 15% next year M2 growth rate is moderate
事件經過:

  昨日,國泰君安首席經濟學家李迅雷在長信基金2011年宏觀經濟及投資策略高端論壇上指出:中國經濟要想可持續增長,過去十年M2如此高的增速是無法持續的,今後十年M2的增速應該降下來,大約保持在10%~12%的水平,通脹率則維持在3%~4%的水平,這將是比較理想的狀態。
  對於明年M2增速目標,李迅雷預測可能會是15%。
  李迅雷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M2增速的回調並不會對流動性産生顯著影響。同樣對於股市的影響也應該是中性的。“畢竟目前的資金總量有70萬億元,非常龐大;M2增速的調整衹能改變增量。流動性還將維持充裕。我認為明年M2增速調整到15%,這個程度是適中的。”
  未來M2規模控製將成難題
  李迅雷表示,在今後中國經濟的繼續增長中,M2的規模控製將是個難題。
  “如果說中國過去30年的GDP高速增長堪稱經濟奇跡,那麽M2的增速遠遠大於GDP卻又保持低通脹,則更是奇跡了。相比日本、韓國在經濟高速增長階段M2的增速。兩國M2的年均增速分別為20%(1967~1973年)和34%(1966~1988年),明顯高於中國目前的水平,但其同期的CPI漲幅卻很高,如日本上世紀70年代的CPI年均達到9%。
  我國目前的M2總量達到70萬億元,而美國的M2為8.6萬億美元,折合人民幣衹有58萬億元,但中國的GDP規模衹有美國的1/3。
  如果比較一下中美之間M2占GDP的比重,會發現在過去20多年中,中國的數據大幅度攀升,從1986年的65%上升到2010年的接近 200%,但美國則變化不大,大致保持在60%的水平。
  而韓國2009年M2占GDP的比重為147%,日本為159%,而且在日韓經濟高增長期間,其M2/GDP的比例也衹有100%左右。這就意味着,在今後中國經濟的繼續增長中,M2的規模將難以控製。
  李迅雷表示,中國的M2增長率大大超過GDP的增長率,過去十年中平均增長率超過了18%,而過去十年的平均CPI水平大約衹有1.8%,這與貨幣理論中“M2增長率=GDP增長率+CPI”發生了嚴重背離。
  過去十年M2為何超增長
  “M2的超常增長有諸多原因,不能簡單歸咎於央行。”李迅雷在論壇上指出,中國M2超常增長原因主要有四點:一是外匯占款不斷增加,二是信貸規模增加較快,三是資産價格大幅上漲,四是金融杠桿較低。
  李迅雷曾在其近期的報告中詳述了上面四點原因。分別是:第一,外匯占款巨大是衆所周知的導致M2不斷攀升的原因,目前我國外匯儲備達到2.4萬億美元,約占M2的27%,而從年度新增的角度看,外匯占款的主要貢獻集中體現在2004至2008年,其間其占新增M2的比重約50%,貿易餘額不斷擴大和熱錢流入是主要原因。
  第二,中國經濟增長呈現明顯的投資拉動型特徵,信貸規模的增長較快,過去十年年均增長15.6%,信貸派生出存款、企業盈利大幅上升所新增的存款、政府財政收入和土地拍賣收入等,也導致政府新增存款的上升,隨着內需替代外需成為經濟的主要推動力,信貸也將成為流動性創造的主要源泉。
  第三,以房地産為主的資産價格大幅上漲,據稱目前國內城鄉居民住宅的總市值已經達到90萬億元,比十年前上漲了5倍,而且,大部分房地産的交易都沒有通過銀行按揭貸款進行,因此,房地産價格的飆升對M2規模的膨脹有推波助瀾的作用。
  第四,從金融杠桿化的角度看,中國的貸存比要比韓國和日本都低,在66%左右,而韓國要超過100%;美國投資銀行的杠桿率更高,次貸危機前都達到20倍以上,對應中國的券商衹有1.5倍。
  未來十年M2高增長不可持續
  “雖然中國的M2規模目前已經足夠大了,但從其增長率看,仍然對M2未來的繼續膨脹具有很強的推動力。”
  據李迅雷測算,“假如按監管層一貫目標即17%的增長率測算,則未來十年中國的M2總規模將達到340萬億元;若為15%,也將達到282萬億元。
  這意味着貨幣規模與GDP之比可能達到3倍以上。這種情況將帶來一係列風險隱憂,如惡性通脹風險,資産泡沫破滅風險,或在人民幣可以自由兌換背景下的貶值壓力。
  韓國在1966~1988年的22年中,M2年均增速竟高達34%,即便是亞洲金融危機前5年,仍然高達19%,其結果是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和2008年的美國次貸危機這兩大危機之後,均出現了韓元的大幅度貶值現象,雖然至今韓國的M2/GDP要遠低於中國。
  未來中國經濟將會怎樣,很難回答,但要讓經濟可持續增長,過去十年M2如此高的增速是無法持續的。日本和韓國的M2增速在經歷了高速增長之後,也出現了下降,日本1980年~1990年的M2平均增速為9.3%;韓國1992年~1997年平均為19.6%,1997年~2002年平均為11%。
  作者:王瓊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責任編輯:曹凡)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