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朝鮮越鬧越兇 中聯部就像被打了強心針 International Liaison Department as fierce Korean Yuenao Yue was shot booster
| 朝鲜越闹越凶 中联部就像被打了强心针
事件經過:
有人稱中聯部為“中國共産黨的外交部”,倒也有道理。按照其定位,中聯部是中共中央負責對外工作的職能部門,在其網站上洋洋灑灑寫了一大篇“主要職責”,其實簡而言之一句話,就是負責中共同國外黨與黨(以及政治組織)的交往聯絡。 中共十六大以來,在黨中央的各個職能部門當中,中聯部為了“去神秘化”,創下了兩個第一:第一個在國務院新聞辦的新聞發 過去中聯部讓人覺得有一定敬畏感,在維持和發展中國的對外交往中,也有相當的重要性。不過1972年之後,中國對外關係發生巨大變化,尤其是改革開放之後,中共在對外交往中放棄了意識形態導嚮,放棄了“輸出革命”,與中國正式建交的國傢越來越多,國務院外交部的任務越來越吃重,相形之下,中聯部就越來越邊緣化了,一度甚至到了無足輕重的地步。這種趨勢,在中聯部前部長喬石進入中央政治局常委之後都沒有多少起色。如果說,“文革”之後的中聯部部長中,耿飈(1971年1月-1979年1月)與姬鵬飛(1979年1月-1982年4月)還算有名的話,喬石之後的中聯部部長錢李仁(1983年7月-1985年12月)、朱良(1985年12月-1993年3月)和李淑錚(1993年3月-1997年8月),基本上都無聲無息,看不到什麽作 蘇東崩潰之後,負責黨際交往的中聯部地位更是下滑,到鬍錦濤逐漸掌權、在政治局常委會站穩腳跟之後,纔算停止。這是因 近年常以特使身份處理中國外交戰略問題的戴秉國,被認為是鬍錦濤的“國傢安全顧問”。這位中共中央外事辦主任、國安辦主任,十七大上當選為中央委員,隨後被定為溫傢寶新一屆內閣的國務委員,他近年代表鬍處理外交大事,是中美、中日、中俄、中印戰略對話的領軍人物。 戴秉國是土傢族,1941年3月出生於貴州省印江縣,是中國老資格外交傢、前外交部副部長、文化部長黃鎮的女婿。 戴秉國是在外交部成長起來的,歷任外交部蘇歐司科員,駐蘇聯使館隨員,外交部蘇歐司副處長、處長、副司長、司長,在安排當時的蘇聯領導人戈爾巴喬夫訪華,實現中蘇關係正常化的進程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1989年10月,他被外派為駐匈牙利大使;1991年12月,他回到北京,升任外交部部長助理;1993年12月,他升為外交部副部長。一年半之後,他轉任中聯部副部長。 戴秉國與劉結一的升遷圖何其相似?都是在外交部打滾數十年,而後進入中聯部領導班子。 1997年8月,中共十五大前夕,分管黨務的政治局常委鬍錦濤已經有了一定發言權,江澤民又不那麽重視中聯部,讓給鬍錦濤安排人事,於是戴秉國升任對外聯絡部部長。 戴秉國長期從事對蘇聯東歐“社會主義國傢”的外交事務,這使他掌管中聯部得心應手,因為中聯部主要業務之一,就是面對易幟轉型的前紅色國傢中下野或者改組了的原執政黨。這一段經驗,又為他斡旋北朝鮮核危機打下了良好基礎。在戴秉國主政中聯部期間,中聯部的地位止跌回升:中共對外交往取得進展,共派約四百個代表團、組出訪,接待了八百多個外國政黨代表團來訪。 中央明確,中國與朝鮮和古巴這兩個國傢的關係,歸口中聯部負責,而不是由外交部負責。隨著朝鮮問題日益突出,中聯部的地位也就水漲船高。 2003年3月,戴秉國調回外交部擔任正部級的常務副部長兼部黨委書記。已經當了正部長之後,卻轉任副部長,不免讓人感覺突兀。坊間風傳,62歲的戴秉國騰出中聯部長的位子,讓給當時54歲的副部長王傢瑞,衹因王是江澤民夫人王冶坪的侄子。這個傳言可疑之處是,王傢瑞是河北省秦皇島市人,而江澤民的夫人王冶坪是江蘇揚州人。 王傢瑞擁有經濟學博士學位,歷任長春市郵政局副局長、郵電部報刊發行局局長、國傢經貿委司長。1995年到山東青島,後擔任市委副書記、市長,2000年調中聯部任副部長。 剛剛53歲就謝頂的劉結一,眼下衹是王傢瑞手下的中聯部最後一名副部長,並不顯山露水。但知情人透露,他已經成 一名曾任鬍錦濤翻譯、幕僚的中聯部官員因當韓國間諜被秘密處决的消息,經《外參》雜志披露後,被全球各媒體廣泛轉載。有知情人士對明鏡網指出,《外參》雜志所指的中聯部的韓國間諜姓名音為張留成,名字正確的寫法應為章榴成。 中聯部二局朝韓處處長章榴成,曾被南韓歸入中國最重要的知韓派官員之列。章榴成除了擔任鬍錦濤的翻譯外,也參與中共對朝韓政策的製訂,為朝韓問題很活躍的幕僚之一。 2003年在中共紀念建黨82 2002年,章榴成和時任人民日報社社長許中田、人民日報總編輯王晨(現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主任)、國傢開發銀行行長陳元等人一起,作為中方代表參加了中韓經濟研討會。時任國務院總理朱 知情人士對明鏡網說,章榴成是中聯部有名的筆桿子,除了撰寫內部報告,為領導(包括鬍錦濤) 撰寫講稿,也常在報刊公開發表文章,如《三豐倒塌下了什麽?――韓國經濟發展中的慘痛教訓》(《當代世界》1995年9期) 、《朝鮮特色的計算機信息産業》(《THE CONTEMPORARY WORLD》2000年第10期) 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