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解放軍27歲電子戰專傢承擔殺手鐧武器定型試驗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electronic warfare expert 27 years old bear the killer weapon type test
事件類型: 軍事

還看今朝: 2010年十一月30日

日期: 2010年十一月30日

時光隧道 今日是何年

資料來源: 科技日報

事件經過:

機動雷達方隊  本網記者喬天富攝 資料圖:機動雷達方隊進行閱兵演練。本網記者喬天富攝 這是一個沒有硝煙的“戰場”,沒有金戈鐵馬,也沒有壯觀的戰爭場面,衹有無聲的電磁波載着各種信息在空中不停地交叉穿梭。 這是總裝某基地模擬實戰的試驗場,一批批全軍將士翹首以盼的新武器新裝備,在這裏試驗定型後裝備部隊。擔任試驗主持人的是該基地試驗技術部高級工程師袁翔宇,他已經在風沙彌漫的陣地上圓滿完成了近30項國傢重點試驗任務,先後獲得國傢科技進步二等奬1項,軍隊科技進步一等奬2項、三等奬多項。近日,他又被評為第十一屆“全軍學習成纔標兵”。 學習是追求,厚積而不輟 “要不辱使命,有所作為,就必須具有紮實的專業理論和過硬的專業技術。”這是袁翔宇常挂嘴邊的一句話。 1997年初秋,雷達與電子對抗專業畢業的袁翔宇,懷着興奮和憧憬來到了唯一的國傢級綜合電子信息靶場,從事一項全軍官兵關註的全新事業――負責維護隊裏的5部雷達。 當時有一部老雷達,已經無法開機了。隊領導和其他戰友都對這位新來的“雷達戰士”抱着很大希望。嚮來喜歡琢磨的袁翔宇沒有急於對裝備下手,而是捧着雷達技術說明書和維修說明書鑽研,同時分析裝備維護手册中曾經出現的故障。第二天再上雷達,按照裝備電路圖分析裝備可能出現的問題。半個月後,當顯示器上第一次出現雷達跳動的回波時,袁翔宇興奮異常,如同一名醫生在經過幾個晝夜的奮戰後,終於輓回一條生命那樣高興。 雖說萬事開頭難,袁翔宇卻靠着堅定的信心、深厚的技術儲備和執著的鑽研,邁出了軍旅生涯堅實的第一步。在此後的10多年,他始終把抓好專業知識學習作為一種責任、一種需要,利用業餘時間先後係統地學習了10多本專業書籍,記下了60多萬字的學習筆記,積纍了大量技術資料,為高標準完成科研試驗任務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 為適應電子信息靶場快速發展的新形勢,袁翔宇更加註重知識的更新和補充,結合承擔的試驗任務,利用下場所調研、外出參加學術會議等時機,多方收集資料,認真學習研究,虛心請教總結,全面係統地掌握了電子對抗的理論知識,成為基地雷達對抗試驗領域的技術骨幹。 “袁翔宇既不單純地搞理論研究,也不盲目地一心搞試驗,善於把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身邊的同事這樣評價他。 2002年,袁翔宇承擔了某項預研裝備的科研摸底試驗,技術含量很高,並采用了以前從未接觸過的一種幹擾技術。他深入廠傢與技術人員交流,分析情況,研究改進幹擾技術,關於裝備的研製改進大膽地提出了很多建議和設想,並在實踐中驗證了幹擾機對雷達不同對抗方式的幹擾效果,在這一技術領域取得巨大突破,受到總部首長和機關的高度評價。 袁翔宇的執著和不輟成就了他驕人的成績。他對雷達對抗領域的科技發展方向有了比較深入的瞭解,對整個試驗程序方法和常見問題了如指掌,被領導和同事們親切地稱為“雷達活字典”。 資料圖:國産新型遠程跟蹤雷達。 資料圖:國産新型遠程跟蹤雷達。 創新是責任,闊步而不止 “創新是新時期青年軍人的必備素質,必須把創造作為第一目標,努力在未知的領域裏探索研究。”這是袁翔宇寫在日記扉頁上的一句話。 2002年,袁翔宇做研究生論文,導師很嚴肅地告訴他:“有兩個選擇的課題,選擇前一個,有可能花費很多精力卻研究不出成果,也拿不到學位;選擇後者,以你現在的成績取得學位應該不成問題。” 要做就做有創新性的!袁翔宇毅然選擇了“合成孔徑雷達幹擾效果評估”課題。該課題研究結果不但可以直接用於試驗效果評估,也對裝備研發有很大的藉鑒作用,國外的技術封鎖一直很嚴密,可供藉鑒的經驗幾乎沒有。 在導師的指導下,袁翔宇開始了研究工作。他自費到多傢科研院所調研,經過近半年的充分準備,論文新鮮“出爐”。不僅在理論上創新性提出了評估幹擾的方法和標準,同時采用計算機仿真技術,用該係統驗證了理論分析,建立了噪聲幹擾對合成孔徑雷達幹擾的信號級的仿真係統。 2003年,袁翔宇負責全軍某項重大試驗任務的籌備工作,被試裝備采用了新型的幹擾技術。他從原理上分析裝備的幹擾機理,結合以前在雷達工作的經驗,編寫了幹擾效果的預評估仿真軟件,創新性地製定了一套試驗方案,有效解决了某型進口雷達幹擾效果差的問題,圓滿完成了這項我國電子信息裝備建設歷程中影響重大的試驗,並在裝備作戰效能評估上開創了新領域。袁翔宇結合試驗所作的相關課題被評為軍隊科技進步一等奬,並成為另一項國傢科技進步二等奬項目的重要組成部分。 近年來,袁翔宇主持和參與完成了9項課題、4項軍標和1項軍事訓練係列教材的編寫工作,在核心期刊和軍內外學術雜志發表有價值論文8篇。 資料圖:解放軍海空聯合登陸演練。李華敏攝 資料圖:解放軍海空聯合登陸演練。李華敏攝 使命是信仰,執着而不懈 古風勁吹的黃河岸邊,風沙彌漫的坡頭陣地,蚊蟲肆虐的荒草叢中,都是基地進行電子信息裝備試驗的點位。袁翔宇就是在這樣艱苦的環境中出色地完成了一個又一個試驗任務。 2001年年初,基地承擔了一項國傢重點型號任務的設計定型試驗,是我軍的殺手鐧武器之一。袁翔宇邊學邊幹,無數次的燈下走筆、無數次的資料翻閱、無數次的苦思冥想,終於換回了科學合理的試驗方案,為裝備的定型、戰鬥力的形成發揮了重要作用。該項試驗最後獲得了軍隊科學技術進步一等奬。 得知獲奬時,袁翔宇異常興奮,他感覺到了為國防事業作貢獻的理想正在逐步實現。那一年,他剛剛27歲。 2006年,基地承擔某項全軍復雜電磁環境下的演習任務,參演裝備數量多,技術體製新,實戰性和對抗性強,參訓的都是一綫應急作戰部隊。 接到任務時,據演練僅有2個月。袁翔宇在短期內多次嚮院校和作戰部隊的專傢學習部隊演習的相關知識,調研瞭解參訓參演裝備情況,最終製定了科學合理的電磁環境構建方案,擬定了由淺入深、逐步推進的適合部隊實際情況的訓練方案。同時負責完成了配套課題的研究。這項課題的研究成果,成功解决了訓練期間的電磁安全問題,為以後的訓練演練任務提供理論依據。 2007年,袁翔宇受總參邀請,作為總裝專傢組成員參加了的某項全軍重大演習任務,負責製定藍軍部隊的復雜電磁環境構建方案和作戰方案。演習過程中,袁翔宇發現這次對抗演習是真正意義上的“紅藍對抗”,根本不知道對手的情況,還經常被敵方的虛假信號擾亂偵察。憑藉多年電子信息裝備試驗中積纍的豐富經驗,袁翔宇對很多雷達的特徵、信號參數瞭然於胸,有的放矢地指導參訓部隊進行偵察,上報情報,在此基礎上再進行深入細緻的分析。幾天後,袁翔宇基本把對方的雷達都摸清楚,製定了科學可行的演習方案,贏得了廣泛好評,並榮立二等功。 就像是一個不停旋轉的陀蠃,始終處於一種高速運轉的狀態,不知疲倦,不肯停歇。“發展的機遇將基地推嚮‘打贏’的前臺,歷史的重任將我們這代人推嚮科技強軍的浪尖,我們任重道遠……”袁翔宇又開始了新一次的起航。 (責任編輯:劉峰)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