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美國售臺ATACMS導彈:明顯改變兩岸軍力對比(組圖) U.S. to sell ATACMS missiles: significant changes in cross-strait military comparison (Photos)
事件類型: 熱門

還看今朝: 2011年元月5日

日期: 2011年元月5日

時光隧道 今日是何年

資料來源: 網易軍事

事件經過:

美國售臺ATACMS導彈:明顯改變兩岸軍力對比(組圖) 網易軍事 導語:近期根據媒體報道,12月20日美國决定嚮臺灣和阿聯酋出售24部多管火箭炮和226枚ATACMS陸軍戰術導彈。美國此舉實在出人意料,因為 ATACMS導彈是一種極具威脅的進攻性武器。那麽ATACMS導彈性能如何,它又有什麽特點?臺灣購買它的深層原因是什麽?網易軍事將予以獨傢解析。 美國defense-update網站也在2010年12月24日對美國國防部出售臺灣多管火箭炮和226枚ATACMS陸軍戰術導彈係統進行了報道。 根據美國國防工業日報報道,12月20日美國國防部授予洛剋希德馬丁公司24部多管火箭炮和226枚ATACMS陸軍戰術導彈係統以及相關後勤設備的合同,合同總金額9.16億美元,裝備將按照美國對外軍售制度(FMS)提供給阿聯酋和臺灣。報道沒有透露細節,此次對外軍售的多管火箭炮發射車和 ATACMS導彈具體型號都沒有公開,此前也沒有臺灣嘗試買過ATACMS導彈的風聲。 美國對臺出售ATACMS導彈的舉動實在出人意料,這種導彈技術先進,具有很大的改良潛力,是一種極具威脅的進攻性武器,或許這就是事前秘而不宣的原因。ATACMS陸軍戰術導彈係統是美國陸軍長矛(Lance)短程地對地戰術彈道導彈的後繼型號,由沃特公司研製。ATACMS的血緣可以上溯到 1978年的突擊破壞者(Assault Breaker)技術演示項目,1983年陸軍和空軍的項目並入聯合戰術導彈係統項目,但1985年空軍退出,陸軍將聯合戰術導彈係統改名為陸軍戰術導彈係統繼續研製。1986年ATACMS的合同授予LTV公司,不久後導彈授予MGM-140的編號。1988年4月XMGM-140A開始首次試射,同年 12月MGM-140A ATACMS開始低速生産,最終在1991年1月進行了首次作戰,發射了2枚導彈。美國陸軍裝備中,整個ATACMS導彈和發射裝置被賦予M39的編號。 1992年LTV的導彈分部賣給勞拉公司,1996年被洛剋希德・馬丁公司收購。 ATACMS可在M-270火箭炮和HIMARS火箭炮上直接發射,Block I和Block IA的子母彈頭使用M74子炸彈,攻擊時可用“鋼雨彈海”來形容。 ATACMS Block I射程165公裏 時至今日,ATACMS已經發展為一個種類繁多的短程戰術彈道導彈傢族,它們都是單級固體彈道導彈,製導設備,戰鬥部和發射裝置各有不同。最早的 MGM-140A也被稱為ATACMS Block I導彈,它使用基於激光陀蠃的慣性製導(INS)方式,最大射程約100英裏/165千米,命中精度為225-250米圓概率誤差。MGM-140A導彈的長度為3.96米,直徑0.61米,翼展1.4米,質量1670千克,子母彈彈頭質量高達560千克,攜帶了950個M74反人員/反裝備子炸彈,M74彈藥對裝甲目標無效,對人員殺傷半徑約15米,單枚導彈的M74子彈藥散步範圍可達33000平方米。與其他短程彈道導彈不同,它並沒有研製專門的發射載車,而是從M-270 MLRS多管火箭炮係統上直接發射,也可從HIMARS高機動火箭炮係統上發射,M270和HIMARS分別可以攜帶2枚和1枚ATACMS彈道導彈。 ATACMS Block IA射程300公裏 1992年美國開始對導彈進行改進,改進型號稱之為MGM-140B ATACMS Block IA,1994年10月XMGM-140B開始試射,1998年MGM-140B開始進入美軍服役。MGM-140B主要的改進是增加了GPS修正大幅度提高了精度,戰鬥部也大幅度減重,在外形上和MGM-140A保持一致。得益於彈頭的M74子彈藥數量減少到275枚,彈頭質量降低到160千克,導彈總質量降低到1320千克。由於彈頭減重導彈射程增加到300千米,同時製導精度提高到100米以內,M74子彈藥的減少並沒有影響MGM-140B的打擊效果。後來的MGM-140D為MGM-140B的升級,主要進行了結構改進。 ATACMS Block II/A采用的是BAT彈藥,具備了攻擊坦剋群等移動裝甲目標的能力,不過到2003年時該項目終止了發展。 ATACMS Block II/A可攜帶智能反坦剋彈藥 儘管ATACMS在1991年的海灣戰爭中有上佳表現,但M74子彈藥對裝甲目標無效嚴重製約了它的使用範圍,美國進一步開發了使用諾斯羅普格魯門公司智能反坦剋彈藥(BAT)的新一代導彈。1995年一枚使用BAT彈藥的ATACMS導彈試射成功,此時編號為MGM-140C,又稱ATACMS Block II,2000年導彈得到了MGM-164A的新編號,導彈和MGM-140B使用相同的GSP/INS製導係統。2001年MGM-164A開始低速生産,並計劃2003年具備初始作戰能力。,美國還開發了使用6枚BAT彈藥的MGM-164B,射程也達到300千米,但2003年美國陸軍終止了所有基於BAT的ATACMS導彈項目。 ATACMS Block IVA改用500磅高爆彈頭 2000年12月美國陸軍授予洛剋西德馬丁公司MGM-140E導彈的研製合同,MGM-140E使用MGM-140B的製導係統,改用基於斯拉姆導彈的500磅高爆彈頭,射程也增加到300千米。2001年4月使用改裝的老式ATACMS進行了試射,白沙靶場進行的試射表明單一彈頭ATACMS導彈的打擊效果相當出色,導彈精度小於CEP100米,也沒有子母彈彈頭ATACMS導彈出現啞彈的未爆彈藥的問題。2002年3月MGM-140E導彈得到生産合同開始低速生産,2003年8月導彈改名為MGM-168A,又被稱為ATACMS Block IVA。MGM-168A導彈的外形和MGM-140A大同小異,衹是導彈長度增加到4米。不過從洛剋西德馬丁公司公開的資料看,這個型號更可能的編號是 ATACMS Block IA 快速反應式戰鬥部(Quick Reaction Unitary,QRU),使用整體式高爆彈頭並增加了垂直打擊彈道,加強了它對高價值目標的打擊能力。 美軍M270火箭炮發射ATACMS戰術彈道導彈的情景。美國現在擁有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短程彈道導彈部隊,而且短程彈道導彈的裝備數量也一直在保持增長。 長期以來,美國發佈的《中國軍力報告》中一直大肆渲染中國短程彈道導彈威脅,但很少有人知道美國現在擁有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短程彈道導彈部隊。截止 2002年3月,美國就製造了超過1600枚MGM-140A導彈和500枚MGM-140B導彈。根據國際戰略研究所2010年2月發佈的《The Military Balance 2010》一書,美國陸軍裝備了830部M-270發射車,4430枚各式ATACMS彈道導彈,同時還有1200枚的訂單等待交付。此外導彈出口數量也很龐大,包括巴林的9部發射車和30枚導彈、希臘的36部發射車和71枚導彈、土耳其的12部發射車和120枚導彈以及韓國的29部發射車與290枚導彈。加上這次出口阿聯酋和臺灣的226枚導彈和24部發射車,總數量超過700枚。 ATACMS陸軍戰術導彈係統在美軍大量裝備並得到出口並非偶然,它在兩次戰爭中都有上佳表現。1991年沙漠風暴行動前MGM-140A剛剛開始裝備,美國國防部要求LTV公司加速生産,在軍事行動開始前美軍衹裝備了20枚ATACMS導彈,不過地面戰結束前,LTV組裝交付了105枚導彈。戰爭中美軍發射了32枚MGM-140A導彈,用於打擊地對空導彈陣地,後勤補給站,炮兵陣地和橋梁,根據陸軍中將Thomas J. Kelly的說法,ATACMS在極高的優先級的任務中使用,它在戰爭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2003年的伊拉剋自由行動中,美軍發射了456枚 ATACMS導彈,對伊拉剋的防空導彈陣地和指揮控製通信係統進行了打擊。它被公認是高效的火力支援係統,尤其是天氣惡劣或需要緊急支援的時候,更是凸顯了它的全天候作戰能力和彈道導彈時間敏感性打擊的優勢。實戰證明ATACMS導彈尤其是單一戰鬥部的導彈在及時摧毀高價值目標是極其有效,這使陸軍增購了大批導彈。 臺軍裝備ATACMS後,就能直接對解放軍的集結區和渡海準備地域發起毀滅性打擊。這也是臺軍在失去臺海製海/製空權為恢復臺海軍事平衡而采取的新舉措。 臺海製空/製海權的易手 筆者看來,海空軍能力不足是臺灣採購ATACMS導彈的一個重要原因。在1995-2005年間,臺灣外購的大量F-16和幻影2000戰鬥機掌握了臺海製空權,自稱可以保證臺海30年無事,當時的陳水扁政府還一度喊出“境外决戰”的口號。而大陸方面因為海空軍實力不足,缺乏對臺獨勢力的有效製約手段,衹好緊急大量採購短程彈道導彈,很長一段時間裏“飛彈” 是對臺獨勢力唯一的威脅。但隨着大陸海空軍裝備和訓練的大幅度進步,從05年起,製空權和製海權易手,臺灣的决戰境外成了鏡中花,也開始尋求彈道導彈進行平衡,真可謂風水輪流轉。不過這種轉變並不意外,早在數年前臺灣軍迷寫的《臺灣的最後一夜》的小說中,臺灣自産的雷霆-2000多管火箭炮堪稱救世主。 ATACMS導彈對臺海軍力對比的影響 目前臺灣採購的導彈型號尚未公開,但新型號的ATACMS導彈射程都接近300千米。雖然以ATACMS最大300千米的射程,不可能對大陸縱深目標進行打擊,但如果臺灣裝備足夠數量的ATACMS導彈,配合金門馬祖等沿岸島嶼的偵察能力,可對福建沿海的港口甚至橋梁和鐵路樞紐的打擊,這對目前缺乏有效彈道導彈防禦能力的解放軍來說是很嚴重的現實威脅。也即是說,大量裝備ATACMS導彈後,臺軍將有能力直接打擊解放軍的集結兵力和渡海準備。 ATACMS導彈的裝備,將使臺灣獲得夢寐以求的决戰境外的能力。而在登陸戰階段,ATACMS子母彈頭的M74子彈藥對人員和裝備也是嚴重的威脅,單枚導彈就可覆蓋很大一片登陸場,極大地增加了登陸的難度。 中國出口到土耳其的B611地地戰術導彈,該彈射程180公裏,不超過導彈技術控製制度中規定的300公裏。而美國自己卻對英國出口了戰斧導彈和三叉戟II核導彈(圖中圖英國前衛級潛艇就裝備了16枚“三叉戟Ⅱ”導彈),這都遠遠超出了規則限製。 導彈技術控製制度(MTCR) ATACMS導彈的敏感性在於進攻性武器的出售,同時ATACMS導彈本身也觸及導彈技術控製制度(MTCR)的紅綫。美國主導的MTCR制度第一類物項禁止任何能將500千克載荷投擲到300千米的技術輸出,無論是彈道導彈、巡航導彈、運載火箭、探空火箭,還是靶機或是偵察機都屬於禁止之列。 MTCR的第二類物項對可能用於導彈的兩用品和技術也進行了限製,出口國必須確認相關技術和産品不能用於擴散大規模殺傷性武器。還規定無論載荷質量多大,衹要射程達到300千米的導彈就受到限製,這是中俄很多導彈射程恰好小於300千米的唯一原因。 臺灣過去數十年中一直試圖開發中程彈道導彈以及核生化武器,早期臺灣以長矛導彈為藍本成功仿製了青峰短程彈道導彈,同時展開了中程天馬彈道導彈的研製,雖然天馬導彈被迫放棄,但重啓的呼聲一直很高。美國嚮臺灣出售ATACMS導彈,這些導彈和技術可以用於生産出突破500千克・300千米限製的彈道導彈,臺灣有發展青峰和天馬導彈的前科,同時臺灣也並沒有做出銷毀一切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及技術的行動,咬文嚼字的話是違反美國主導的MTCR制度的。不過話說回來,過去的事實表明,雖然MTCR規定成員國之間也不能進行以上的技術轉讓,但MTCR的本質更多地是限製約束技術和裝備流入美國的敵對國傢與勢力。美國在實際行動中並不在意違規,不要說對臺出售ATACMS導彈,出售航程超過1萬千米載荷900多千克的RQ-4無人機這種明目張膽的違規並不罕見,更有毫無顧忌嚮英國出售戰斧導彈和三叉戟II核導彈的行為。相對弱勢的其它國傢,對於美國的雙重標準,也衹能無可奈何了。 ATACMS短程戰術彈道導彈是一款進攻性極強的武器,比起愛國者防空導彈等武器,它的進入可以令臺海兩岸軍力對比發生明顯變化。美國售臺ATACMS導彈,不僅踐踏了其主導的導彈技術控製制度(MTCR),更是違反了不嚮臺灣出售進攻性武器的一貫承諾。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