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揭開網絡文物走私現冰山一角:流失難以估量
事件類型: 生活

還看今朝: 2011年三月11日

日期: 2011年三月11日

時光隧道 今日是何年

資料來源: 經濟參考報

事件經過:

黃埔海關近日在快件渠道連續查獲偽報的進口文物136件。6月3日,經廣東省文物鑒定站專傢現場鑒定,該批文物為18-19世紀日本鐵壺、明清時期蜜蠟鳳紋飾件等。 2009年黃埔海關在快件渠道查獲偽報的進口文物136件。經廣東省文物鑒定站專傢現場鑒定,該批文物為18-19世紀日本鐵壺、明清時期蜜蠟鳳紋飾件等。 2010年4月8日,遼寧省博物館文物鑒定專傢由智超(右)在瀋陽桃仙機場對海關查獲的疑似文物進行鑒定。瀋陽海關不斷加大走私文物出境的打擊力度,截至2010年前三個月已查獲各類走私文物600多件。新華社記者 任勇攝 2010年4月8日,遼寧省博物館文物鑒定專傢由智超(右)在瀋陽桃仙機場對海關查獲的疑似文物進行鑒定。瀋陽海關不斷加大走私文物出境的打擊力度,截至2010年前三個月已查獲各類走私文物600多件。新華社記者 任勇攝 在網站上嚮境外客戶兜售文物,價格談妥後,以“工藝品”名義通過郵局嚮海關申報、驗關出境,境外客戶再通過網上銀行轉賬付款……藉助互聯網,一條文物走私的“虛擬”通道已經形成。 據瞭解,我國已有1700萬件文物流失海外。如今,互聯網又成為大量文物走私、銷贓的新通道。有關專傢認為,“藏寶於民”的思路是對的,但文物畢竟是限製交易的物品,應對照《文物保護法》等精神配套出臺相應細則,在不損害民間收藏熱情的同時確保文物安全。 觸目驚心:文物從“網路”流失難以估量 在人們的印象中,收藏品交易總是發生在地攤、老巷這樣的地點,收藏愛好者在購買時喜歡看到實物,沒有實物不會輕易交易。然而,近日由國傢文物局通報的多起案件揭開了網絡文物走私的冰山一角。 2005年,57歲的蘇某和妻子何某在ebay電子網上註册,把淘到的古玩等拍照掃描後,上網嚮美國、加拿大等國客戶銷售砍價時標明是文物,價格談妥後,以“工藝品”名義通過郵局嚮海關申報、驗關出境,境外客戶再將款匯到何某的賬戶。在被捕後,蘇某辯稱“都是在國傢批準的市場購買的,我怎麽知道那是不是文物?況且即使是文物,我也沒故意逃避海關監管”。 2009年1月,成都的丁某通過一個叫比爾的美國人,在ebay網上,利用網上商店設置了“東方古董股份有限公司”,用英文兜售和交易古錢幣。由於網站內容全部是英文,他以為可以瞞天過海。他把古錢幣通過國際挂號信件郵寄給外國買傢,每次衹寄兩枚,用“螞蟻搬傢”的方式進行走私,纍计走私珍貴古錢幣66枚。 2010年,武漢的廖某在網上公開交易文物時被抓獲。他從2005年起在網絡上通過發電子郵件的方式為外國買傢收集國傢禁止自由買賣的文物。從2006年9月與一名法國人互通多封電子郵件,承諾可以弄到年代更久遠更有價值的文物,2007年2月廖某曾一共郵寄了10個包裹給法國買傢,共47件文物,被武漢海關收繳,經文物專傢鑒定全部是文物。 而據廣州海關統計,2010年1月13日至2月22日,僅一個多月時間內,廣州海關從申報品名為工藝品、禮品或沒有申報品名的出口郵寄包裹中,連續查出了7起涉嫌走私文物案,文物被摻雜在近代工藝品中被分散運出。 國傢文物局社文處處長譚平表示,類似的案例還有很多,由於缺乏監管,文物網購和網拍好比在現有的文物監管體係上挖了個大窟窿,原本被限製交易的文物,在網上源源不斷地流通着,甚至被轉手倒賣到國外,很難知道其中有多少原本是屬於國有、被禁止交易的出土文物、被盜文物和珍貴文物,損失難以估量。 魚竜混雜:200多傢網站缺乏監管 隨着近年來國內藝術品收藏市場的繁榮,從事文物網絡交易的網站也開始越來越多。據國傢文物局統計,目前從事文物銷售和拍賣的網站有200多傢,其中比較知名的就有80余家,2010年中國通過網絡交易成交的文物藝術品超過100萬件(套),交易金額高達10多億元。然而,這麽多網站,卻並沒有有針對性地進行監管,使得許多違法行為成為“漏網之魚”。 據瞭解,目前網上文物藝術品的交易形式主要有三種,即網上拍賣、網絡店鋪和論壇交易。從業網站大致可分為四類:一是如淘寶、ebay等在內的綜合類電子商務網站,文物交易僅是其業務組成部分之一;二是藝術類網站,主要圍繞文物藝術品開展各類經營活動,如雅昌藝術網、博寶藝術網等;第三類是嘉德在綫、趙涌在綫、中國收藏熱綫等專業文物藝術品交易網站;第四類是一些古玩店、畫廊或個人開辦的網絡店鋪。 記者調查發現,由於互聯網交易有着極大的便捷性,客戶通過網絡瀏覽商品一目瞭然,通過網上支付交易迅速,文物藝術品的網購和網拍已經成為民間收藏和交易的新興渠道。一些大的網站成交量早已超過了實體店鋪和傳統拍賣行。 成立於2000年10月的雅昌藝術網目前網站日均流量約800萬,擁有約50萬VIP會員,2009年4月開通交易網,僅測試階段就吸引了13303傢店鋪進駐開業,藝術品達到34.63萬件,類別涵蓋了書畫、陶瓷、古錢幣等。而號稱全球最大的中文郵幣卡網絡交易平臺的趙涌在綫,全年在綫成交20萬件,成交率高達97.8%,涉及金額高達5800萬元。 令人震驚的是,據記者調查,在這些網站上,除了專業機構網站上標註自身擁有相應的文物交易與拍賣資質,多數網站並沒有取得相應資質。“網上文物拍賣本身就具有交易隱蔽性特點,尤其是平臺式拍賣網站,委托人賣出人的交易行為處在監管較弱或不受監管的狀態,非法經營的現象突出,現行法律嚴重缺失。”譚平說。 雙管齊下:立法與監管亟待跟上 收藏品交易“觸網”已經成為時尚,一些真實的案例又已經將監管漏洞暴露無遺,有關專傢認為,當前最突出最迫切的就是完善立法,衹有製定出有針對性的法律法規,文物藝術品網絡交易的監管纔有可能進一步展開。 江蘇省文物局局長龔良認為,雖然《文物保護法》等現有文物法規明確規定,文物不允許自由買賣,衹能通過文物商店和拍賣會流通,更禁止文物走私出境,但對於文物網購網拍這種新的交易方式,從立法方面還缺少相應的實施細則。當務之急就是查漏補缺,根據當前的一些法律法規精神,增補相應的條款。 據瞭解,2003年出臺的《文物拍賣管理暫行規定》第十八條明確規定,“文物拍賣企業未經省、自治區、直轄市文物行政部門批準,不得利用互聯網舉行文物拍賣活動。” “雖然有這樣的明文規定,但是由於太過籠統,並沒有針對文物藝術品網上交易的特點製定,執行起來並不容易。”龔良說。 一位業內人士介紹,國外買傢對中國的古玩、尤其是文物非常有興趣,而走網絡的好處是可以回避各種稅收和手續。如果是國傢明令禁止出境的文物,那麽利潤更大。 除了完善立法,行政監管也是必不可少的。譚平表示,缺少經營文物許可是文物網上交易平臺的突出問題,這就相當於無證經營,對這樣的平臺要進行整改甚至取締。他建議對取得許可的網絡平臺也要定期核查,並對網上交易的文物,像對拍賣會一樣,事先要進行審核備案,事後也應該有交易備案。 業內人士建議,為了進一步規範網上文物藝術品交易市場,還應當擬定行業標準,製定交易規則,建立健全審核機製、糾紛仲裁機製以及交易保障體係。同時,互聯網上的監管不是某個部門就能管的,還需要聯合公安、稅務、工商、海關等多部門共同協作,形成合力。 (責任編輯:久黑必白)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