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澳洲智庫:中印海軍力量失衡 未來20年內不會大海戰
事件類型: 熱門

還看今朝: 2011年元月5日

日期: 2011年元月5日

時光隧道 今日是何年

資料來源: 環球網

事件經過:

中印兩國海軍力量失衡 未來20年內不會爆發大海戰(多圖) 資料圖:中國海軍赴亞丁灣的護航編隊,美媒認為,中國决策層已經意識到自古以來輕視海權而帶來的惡果,因此决定派出海軍前往印度洋 中印兩國海軍力量失衡 未來20年內不會爆發大海戰(多圖) 中國海軍隨艦出徵特戰隊準備進行機降訓練 中印兩國海軍力量失衡 未來20年內不會爆發大海戰(多圖) 中國998昆侖山號大型塢登 中印兩國海軍力量失衡 未來20年內不會爆發大海戰(多圖) 印度蘇-30MKI戰機 澳洲智庫稱印度洋中印海軍力量失衡 未來20年不會爆發大海戰 澳大利亞智庫羅伊研究所最新一份有關中印爭奪印度洋主導權的報告指出,隨着中國和印度紛紛打造各自藍水海軍,並將戰略投射能力從馬六甲海峽延伸至亞丁灣,印度專門從美國購買了12架P8I海上巡邏機加強對中國海上行動監視,外界日益擔心雙方將在印度洋上演海上大博弈。不過報告認為,鑒於中國海軍的經驗仍然不足,而且其目前重點關註海域為西太地區,未來20年印度洋仍將是美國和印度海軍的天下。 中國建成亞洲最大規模海軍艦隊 戰略焦點轉至遠洋防禦 因邊界爭議的存在,中印兩國長期呈現緊張局勢,而且兩國都擔心被圍遏的,都在迅速擴大“藍水”海軍能力,所以報告認為中印兩國展開海上競爭的條件已然成熟。發生在最近的事情似乎支持該評估。8月下旬,兩艘中國戰艦駛入緬甸迪拉瓦港口,這是解放軍海軍對有着戰略地理位置的緬甸的首次訪問,引發了新德裏的疑慮。解放軍戰艦對緬甸的訪問就發生在中國派高級代表團前往緬甸和孟加拉國――表面上,這兩個國傢都是印度的“戰略合作夥伴”――進行軍備和基礎設施對話數月之後,許多印度分析傢把此次解放軍海軍海軍訪問之舉,視為中國在“印度後院”日益自信的證據。 印度外交部長剋裏希納對“中國對印度洋事務超出正常範圍的興趣”表示關切,並宣稱新德裏會強化對解放軍在該地區的監視。數周後,印度官方批準了從美國採購12架P-8I“海神” 遠程海上巡邏機的計劃。無論印度此舉是否與中國在印度洋的活動存在直接關係,這樣的發展都說明中印事務中出現戰略衝撞和針鋒相對政策的情況日益頻繁。 然而,在印度洋發生衝突絶非必然之事。儘管中國的經濟崛起提高了其在印度洋的海洋權益和抱負,但解放軍海軍目前的重點關註海域為西太地區。所以文章認為,在這種情況下,印度洋仍將是印度和美國和天下――至少在未來二十年,這種情況不會發生變化。 中國進入了自15世紀鄭和下西洋以來最波瀾壯闊的海上擴張期。北京已經構建了亞洲規模最大的艦隊,正在獲得日益先進的能力,其海上軍力的發展速度給來自從東京與河內,到新得裏、雅加達、堪培拉和華盛頓國防官員,敲響了警鐘。中國海上資産採購項目包括配備有反艦巡航導彈的驅逐艦、攻擊和彈道導彈潛艇,以及目前正處於發展階段的反艦彈道導彈――如果加裝有效的探測和瞄準係統,這種導彈就可威脅在從西太平洋至孟加拉灣廣泛海域內活動的航母和基地。在建造新型藍水水面戰艦和推進航母項目――有望在2020年之前至少建成一艘航母――的同時,解放軍海軍還正迅速成為印度洋-太平洋地區最強大的海上力量。 不過,儘管中國藍水艦隊引起了周邊國傢的憂慮,但當前構建遠征能力衹是北京海上力量建設的次級目標。中國海軍現代化更側重於區域封鎖,而非力量投射;而且,解放軍海軍現代化首要目的是,阻止國外海軍在臺灣海峽和 “第一島鏈” ――從日本延伸至菲律賓的海域――的內部與周邊海域活動。相應的,在過去十五年裏,解放軍海軍多數採購項目側重在潛艇、水雷和反艦導彈等不對稱能力上,以便在臺灣衝突發生時壓製美國戰艦。 儘管如此,中國的戰略視野已經把印度洋航海綫路和沿岸國傢囊括其中。作為一個新崛起的大國,中國不願依靠其他國傢,保護自己重要的海上交通綫。考慮到其石油進口的80%需途徑印度洋,北京正采取措施,保護其石油高速公路。自2005年以來,為推進被分析傢稱之為北京“珍珠鏈”的戰略,中國國有企業先後在巴基斯坦(瓜達爾)、斯裏蘭卡(漢班托塔)、孟加拉國(吉大港)和緬甸(實兌和皎漂)的深水港和補給站投資,據信馬爾代夫(馬絡,Marao)就是其下一個目的地。 該過程背後包括經濟和戰略兩方面原因:港口通過不斷擴大的大陸高速公路、鐵路和管道網絡,把商船和中國大陸連接在一起,從而縮短了中國海上交通綫,降低了其對由美國控製的馬六甲海峽的依賴。雖然這種設施可為解放軍海軍監聽哨和印度洋接入點提供有利場所,但目前這種評估既不成熟,也無根據。然而,由於北京方面尚未清晰闡述其印度洋議程,所以華盛頓和新德裏對中國海洋意圖頗感憂慮。 最近,解放軍海軍戰略把其焦點從大陸轉移至“遠洋防禦”,這使情況進一步復雜化。文章稱,儘管是出於保護漫長海上交通綫的需要,但這一歷史性變化也體現了中國成為擁有藍水能力的海洋大國的抱負。在這種情況下,解放軍海軍日漸頻繁的港口訪問活動――包括最近訪問阿布紮比、埃及、希臘、澳大利亞――及其參與亞丁灣反海盜任務,說明中國正嘗試發展可使之具備遠程投射與維持海上力量能力的行動經驗和技術專長。 印度航母艦隊計劃擴大三倍 在印度洋擁有對華優勢 所有這些都使新德裏已經令人擔憂的國防設施變得更加糟糕。從擁有地理享有權的視角看待印度洋的話,幾代印度戰略傢都反對在被他們視為“印度湖”的印度洋出現其他強國。確實,在印度國防政策中,5000公裏海岸綫周圍海域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一方面,它代表着潛在威脅的來源。對抗型海上強國的出現以及海上力量平衡的不穩定會威脅到印度的海上交通綫(SLOC),並且危及該國經印度洋的近95%的貿易。此外,一個強大的亞洲海上挑戰者可能還會增加印度海軍的負擔,迫使新德裏政府增強其海軍能力,而這可能會損害其陸軍的利益,並且破壞其在沿印中有爭議邊界以及西部印巴邊界的部署。另一方面,印度洋也為印度决策者提供了戰略機會。印度南面便是被譽為21世紀地理政治及經濟核心的地方,而且印度次大陸獨特的位置能使新德裏對日益重要的全球海上交通綫産生巨大的影響――前提是印度海軍能夠胜任這一角色。 實際上,自20世紀80年代起,印度便有意進行海軍現代化,而且過去五年裏,新德裏政府的海上關註變得更為突出。考慮到中國涉足印度洋對地緣政治變化形成的更大更嚴重的威脅,印度更新了其海軍開支計劃,這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印度試圖抵消中國在馬六甲西部海域漸增的存在及影響力。儘管一些印度分析傢擔心新德裏政府的藍水海軍抱負缺乏北京政府已經具備的明確的政策架構造及戰略構想,但印度海軍已藉助所取得的成功,成為了現代化過程中的先鋒隊。 為使其主要作戰人員到2015年時能增加25%,印度當前正忙於採購配備“布拉莫斯”巡航導彈的“隱身”戰艦、至少六艘核潛艇、用於海上封鎖的快速攻擊戰艦以及多種遠程偵察機。此外,印度還計劃將其航母艦隊擴大三倍,並用一艘翻新的俄羅斯航母替換已經過時的“維蘭特”號航母,並且建造兩艘國産航母。雖然印度海軍的規模仍會衹有解放軍海軍規模的四分之一,但印度海軍的這些新能力將會增強其監視中國行動的能力,阻止新德裏政府的海上利益遭到損害。 此外,印度還占據着主場優勢。雖然未來幾十年內,中國會將其海軍力量及關註的大部分集中在東亞,但印度洋仍會是新德裏政府的主要海上關註範圍――將有限的資産集中在一個廣泛的行動區域內。因此,儘管解放軍海軍擴展了其遠程能力以及在整個印度洋的存在,但印度海軍仍會在該地區海域內保持優勢。 另外兩個因素也將幫助印度執行這一任務。其一,新德裏政府目前正在增強其由監聽站組成的地區網絡,並且監視毛裏求斯、馬達加斯加以及塞舌爾等島國的行動安排。此外,印度還在增強其位於安達曼-尼科巴群島的三軍指揮能力,而且據信正在馬爾代夫修建一個空軍基地。同購買的新型海軍裝備一起,這些設施將使印度能夠擔負逐漸精密的藍水任務,在印度洋大範圍海域內進行巡邏,從而限製解放軍海軍穿過安達曼-尼科巴群島鏈開展行動的自由。 其二,在可預見的未來,印度與美國逐漸強化的戰略夥伴關係,將確保全面海上力量的平衡朝對印度有利的一邊傾斜。確實,在維持印度洋海上交通綫控製、將解放軍海軍在該地區的影響力最小化以及阻止海上競爭循環産生動搖方面,華盛頓和新德裏政府擁有共同的目標。 而且,通過海軍聯合演習(如“馬拉巴爾”年度演習),美印海軍(經常同日本、新加坡及澳大利亞海軍一起)在合作過程中,正變得越來越協調且富有經驗。這使印度進入了一個非正式海上聯盟,在該聯盟中戰略利益、能力以及技術經驗被結合在一起,共同增強所有參與國的海軍力量。衹要中國依舊缺乏屬於自己的類似網絡,而美國海軍繼續其基地或在波斯灣、吉布提、迪戈加西亞以及新加坡的優先進入安排,印度湖就能依舊保持相對安全的狀態。 中印海軍在印度洋力量失衡 未來20年不會爆發大規模衝突 考慮到印度洋上明顯的力量失衡,未來二十年內,中印不可能出現大規模的海上衝突。雖然大國在西太平洋和南中國海存在利益分歧,但美國和印度海軍的相對優勢將對印度洋上的對抗起到緩解作用。 不過,文章指出,這並非意味着中印海上關係不會出現問題。雖然說印度洋上存在衝突危險的說法有點誇張,但北京和新德裏的擔憂是真實的,而且可能會繼續。在這種情況下,每項新港口設施、每次海軍演習或地區部署都將産生很大懷疑。此外,隨着兩國海軍相遇日益增多,海上發生意外情況的可能性將會增加。實際上,最近東亞海上衝突的模式(從中美2009年“無瑕號”事件到2010年初的衝繩衝突)表明了海上衝突的類型,類似的衝突也可能出現在中印度之間。為減少這種衝突的可能性,亞洲這些最大的艦隊之間需要增進互信、可預見性和交流。 文章稱,一些政治措施可以對這些任務起到幫助作用,並建議解放軍海軍和印度海軍之間進行定期對話。雖然中國分析傢已經暗示目前中印正在進行海上對話,但為了使這種論壇更加有效,需要經常召開會議,而不僅是在現有雙邊年度國防對話上做表面文章。 除對話之外,多邊論壇也可能會發揮作用。自2008年後,印度主導的印度洋海軍論壇每兩年召開一次,召集26個地區海軍首長討論印度洋沿岸國傢的海上安全、能力建設和互操作性問題。但印度在尋求印度影響最大化的同時,排除了中國和美國 ,這減弱了其關聯性。新東盟八國防長擴大會議將美國、中國和印度集中到一個政治中立論壇上。但與其他以東盟為中心的機構一樣,其可能集中在亞太地區,而非印太地區西部。 儘管如此,兩個論壇都為中國和印度表達海上關註、說明意圖和建立海上關係管理程序提供了一些可能。最起碼,現有的八國防長擴大會議結構或改進的印度洋海軍論壇(將美國和中國包括進來)會使印度洋的主要參與者在更廣泛多邊討論的基礎上進行雙邊和三邊對話。如果印度洋海軍論壇發生這種情況,印度可能會與別國分享其領導權,並將論壇擴大到包括美國和中國,這一行動可能要求新德裏從實質上改變對解放軍海軍的當前立場。 東盟八國防長擴大會議之間可能進行更有力的對話。通過某些修改,其註意力可能轉嚮馬六甲以西,建立一項印度洋海上安全跟蹤機製,作為論壇正式議程的一部分――集中在救災、海上交通綫安全、反海盜、反恐和地區‘海上事故’協議可行性等問題上。做為海上安全工作專傢安全工作組的聯合主席國,澳大利亞和馬來西亞應在2013年文萊八國防長擴大會議前提前考慮這些問題。而且為了有效,八國防長擴大會議應更常召開見面會議(目前是三年一次)。 中國和印度可能會通過更好地利用合作和責任分擔機會來增進互信。雖然兩國海軍製訂了一些最低限度的互信措施――港口訪問、基本雙邊演習、人員交流和對話,但這種互動基本並未加深海軍間的互信和理解。作戰聯合,無論有多大的限製,都會非常有成效。由於中國和印度都有意在索馬裏沿岸進行國際反海盜任務中部署船衹,北京和新德裏可能會很好地協調他們的行動,共享有效信息,並輔助對方保護他們各自的商船。類似地,北京和新德裏可能會積極討論印度國防部長帕拉姆?拉詹提出的2010年建議,其中設想印度海軍對中國商船運輸提供一些幫助,助其渡過印度洋,至少,這種討論可能預示着北京在原則上願意與印度就海上安全進行合作,這一發展會緩解新德裏一些固有的懷疑。 最終,雖然作戰層面對話和建立海上自信的措施,在減輕戰略猜疑方面的效用可能較為有限,但儘管如此,中印雙方也應在印度洋采取更多的措施,以便確保有關兩國爆發衝突的預言不會變成現實。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