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嘉慶重修一統志》開始編纂
| 事件經過:
嘉慶十六年(1811),清政府組織人力開始編纂嘉慶朝《大清一統志》。《大清一統志》是清代全國性的地方總志。清代修《一統志》有三次:第一次修於康熙二十五年(1686),成於乾隆八年(1743),三百四十二捲;第二次修於乾隆二十九年,成於乾隆四十九年,四百二十四捲;第三次修於嘉慶十六年,成於道光二十二年(1842),五百六十捲。因三修始於嘉慶年間,其增輯內容又止於嘉慶二十五年(1820),所以又名《嘉慶重修一統志》。《嘉慶重修一統志》是清朝三部一統志中最完備的一部,記載嘉慶以前清朝疆域政區善,首為京師,下分直隸、盛京、江蘇、安徽、山西、山東、河南、陝西、甘肅、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福建、廣東、廣西、雲南、貴州、新疆、烏裏雅蘇臺、蒙古,以及青海、西藏等地區。每一地區先列地圖、建置沿革表;繼以總敘,概述每一地區基本情況;再以府、直隸廳、州分捲,下列疆域、分野、建置沿革、形勢、風俗、城池、學校、戶口、田賦、稅課、職官、山川、古跡、關隘、津梁、堤堰、陵墓、祠廟、寺觀、名宦、人物、流寓、列女、仙釋、土産二十五目。《嘉慶重修一統志》事博文約,門類細緻,考證精詳,是研究清代歷史地理的重要資料。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