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 Pacific War
事件經過: 12月,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
太平洋戰爭 ,第二次世界大戰主戰場之一,是民主力量與法西斯勢力在全球最廣阔海域的大衝撞,其驚天動地的氣勢堪稱戰爭 史上的絶筆。參戰國傢多達三十七個,涉及人口超過十五億,交戰雙方動員兵力在六千萬以上,歷時三年零幾個月,傷亡和損失難以統計。
參戰國
參與太平洋戰爭 的同盟國包括美國、中國、英國、英屬印度帝國、澳大利亞、新西蘭、加拿大、荷蘭流亡政府、自由法國和蘇聯。至於軸心國則主要是日本和其建立的傀儡政權,包括滿洲國、汪精衛政權,以及泰國。另外,日本在其殖民地(如韓國、臺灣)徵召了不少兵力,在中國也有很多親日派參與戰爭 。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帝國主義為了爭奪遠東殖民地,獨霸亞洲,發動太平洋戰爭 。1941年12月7日,日本海空軍突然襲擊珍珠港,美國太平洋艦隊遭受重大損失。8日,美、英對日本宣戰,11日,德、意對美宣戰,太平洋戰爭 爆發。日本帝國主義在不到半年內,侵占了香港、馬來西亞、菲律賓、關島、新加坡、緬甸、印度尼西亞等地,處於暫時的軍事優勢。在日軍占領地區中,人民群衆發動了民族解放戰爭 ,打擊日本侵略者。1942年6月,美國在中途島海戰獲勝,取得海上主動權。美軍經過三年苦戰,奪回太平洋上日軍占領各島。1944年,中國共産黨領導的抗日部隊開始局部反攻,1945年8月,蘇聯出兵嚮中國東北出兵,中國軍隊全面反攻。8月6日和9日,美國對日本廣島和長崎各投了一顆原子彈。8月15日日本法西斯宣佈無條件投降,9月2日,日本簽署了無條件投降書,太平洋戰爭 結束。
詳細太平洋戰爭 Pacific War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法西斯發動的侵略戰爭 。這場戰爭 以日本為一方,以美國、英國、荷蘭、澳大利亞、新西蘭以及亞洲和太平洋地區反法西斯聯盟各國為一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重要組成部分。
歷史背景
1938年日本侵略中國的戰爭 進入相持階段,與此同時,日本與美國爭奪亞洲及太平洋的鬥爭日趨表面化。為了獨霸東亞、爭霸世界,日本統治集團早就確定了南北並進的國策方針。1940年,德國侵占西歐 。在遠東,英、法、荷的力量薄弱;美國又忙於支援抗德戰爭 ,無力東顧。日本軍國主義認為,這是南進的好機會。同年,近衛內閣拋出大東亞共榮圈計劃,妄圖建立一個包括中國、朝鮮以及東亞全區,進而包括大洋洲在內的日本殖民大帝國 。1940年9月,《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在柏林簽字。1941年4月日美談判開始前後,日本陸續占領整個印度支那,使之成為戰略物資供應基地和南 進 跳 板,這進一步加劇了美日間的矛盾。1941年10月18日 ,主戰派東條英機內閣成立。12月1日御前會議决定嚮美、英 、荷開戰 。8日凌晨(日本時間8日3時20分,夏威夷時間7日7時50分),日軍在聯合艦隊司令山本五十六指揮下,偷襲美國在太平洋最大的海空軍基地棗夏威夷群島的珍珠港。同日,美、英對日宣戰,太平洋戰爭 爆發。
戰爭 經過
1941年 12月8日黎明,日本出動飛機約360架、軍艦55艘,由南雲忠一率領,連續兩次猛襲珍珠港的美國軍艦和機場,擊沉、擊傷軍艦19艘,其中有戰列艦8艘 ,擊毀、擊傷飛機260餘架 。美軍猝不及防,太平洋艦隊主力幾乎全被摧毀,死傷3000多人。同時,由寺內壽一指揮的日本南方軍40餘萬人,分兵數路進攻香港、馬來亞、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和緬甸。日軍還嚮盟國在太平洋中部和南部的一些戰略島嶼,如關島、威剋島、俾斯麥群島、新不列顛島等地進攻,達到了建立空軍前進基地的目的。
1942年5~6月,日本為了切斷美國和澳大利亞的聯繫,相繼進攻所羅門群島和東部新幾內亞以及中途島。在珊瑚海海戰(5月7~8日) 、中途島海戰(6月4~5日)中,日方損失慘重。同年8月7日,美軍開始局部反攻,在所羅門群島的瓜達爾卡納爾島登陸,展開了長期的爭奪戰。因美方掌握了製空和製海權,日軍連受重創,死亡2.46萬人,損失艦艇30餘艘 、飛機300架。殘兵被迫於1943年2月從該島撤走。瓜島戰役之後,戰況較為沉寂,美軍在太平洋衹展開了有限的進攻(如1943年5月奪回阿留申群島中的阿圖島);日軍雖進行反撲 ,但徒勞無功。同年4月,日本海軍主帥山本五十六被美機伏擊斃命。1943年11月盟軍開始大反攻,分別由C.W.尼米茲和D.麥剋阿瑟指揮,從中太平洋和西南太平洋嚮日占領區進攻。1944年春夏間,美國先後奪取由日本委任統治的馬紹爾、加羅林和馬裏亞納3群島 。10月爆發萊特灣海戰,日本海空軍力喪失殆盡。1945年1月美軍在呂宋島登陸,3月占領馬尼拉。同年3~6月,美軍占領硫黃島和衝繩,迫近日本本土 。5月,德國無條件投降。為了保住本土和朝鮮,日本進行了空前的戰爭 大動員,叫嚷“本土决戰”。7月26日中美英三國政府首腦發表《波茨坦公告》,促令日本無條件投降 。日本拒絶接受。8月6日和9日美國把僅有的兩顆原子彈投在廣島和長崎,造成居民大量傷亡。8月8日蘇聯對日宣戰,出動157萬大軍、3400多架飛機、5500多輛坦剋,分兵三路嚮中國東北挺進。9日蘇軍對日本關東軍發起總攻擊。同時進軍庫頁島南部和千島群島。10日蒙古人民共和國對日宣戰。與此同時,中國共産黨領導下的八路軍、新四軍以及其它抗日武裝力量,嚮日軍展開了全面反攻。由於勢窮力竭,日本被迫於8月15日宣佈投降。9月2日在美國軍艦密蘇裏號上舉行簽降儀式。反法西斯聯盟各國取得了太平洋戰爭 的最後勝利。
太平洋戰爭 重要戰鬥—偷襲珍珠港
偷襲珍珠港是1941年12月7日清晨,日本帝國海軍的航空母艦艦載飛機和微型潛艇突然襲擊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在夏威夷基地珍珠港以及美國陸軍和海軍在歐鬍島上的飛機場的事件。太平洋戰爭 由此爆發。這次襲擊最終將美國捲入第二次世界大戰,它是繼19世紀中墨西哥戰爭 後第一次另一個國傢對美國領土的攻擊。這個事件也被稱為珍珠港事件或奇襲珍珠港。
背景
日本從1941年中開始嚮東南亞的發展引起了這個地區主要強國的不安,十年來這些國傢對日本的對外擴張的不滿頂多局限於遞交外交抗議書,但1941年7月美國、英國和荷蘭殖民政府對日本宣佈禁止嚮日本運輸戰略物資,尤其是鋼和石油。這一步對日本的經濟和軍事都有威脅,其目的是迫使日本限製它在東南亞的活動,回到談判桌邊。美國總統富蘭剋林·羅斯福下令讓艦隊駐紮在珍珠港(由於它離日本比美國西海岸要近得多,因此它對日本是一個直接威脅)也是這個目的。羅斯福認為這個决定是如此重要,以至於當理查遜上將對這個决定提出抗議時,他將理查遜解職。但美國和其它國傢的反應似乎衹是加強了日本軍方的决定,占領和利用這個地區。日本的石油産量很小,而提煉的石油的儲藏更少,因此禁運對日本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
日本政府决定占據東南亞的資源作為對禁運的回答。他們不能假設,假如他們開始行動了,美國會在一旁袖手旁觀。這是山本五十六考慮事前消滅美國在太平洋的力量的原因。日本聯合艦隊司令山本五十六襲擊珍珠港的海軍基地的計劃是實現這個戰略目的中的一個戰術步驟。日本資料顯示山本於1941年初開始考慮襲擊珍珠港。數月後,在做了一些預先考察後,他被批準開始準備這個行動。日本海軍內部有強烈的反對這樣一個行動的力量。山本威脅,假如這個行動被中止的話,他將引退。1941年夏,在一次由日本天皇親自出席的帝國會議上,這個行動正式被批準。11月,在另一次天皇親自出席的帝國會議上,出兵太平洋的决定被批準。在11月的會議上還决定,衹有在美國完全同意日本主要要求的的情況下纔放棄這次行動。
襲擊珍珠港的目的是為了(至少暫時)消滅美國海軍在太平洋上的主力。襲擊珍珠港計劃的策劃者山本五十六本人認為一次成功的襲擊衹能帶來一年左右的戰略優勢。從1931年開始日本與中國交戰,此前日本占領了滿洲。從1941年1月日本開始計劃襲擊珍珠港以取得戰略優勢,經過一些海軍內部的討論和爭執後從年中開始日本海軍開始為這次行動進行嚴格的訓練。
日本計劃的一部分是在襲擊前(而且必須在襲擊前)中止與美國的協商。到12月7日為止,日本駐華盛頓大使中的外交官一直在與美國外交部進行很廣泛的討論,包括美國對日本在1941年夏入侵東南亞的反應。襲擊前日本大使從日本外交部獲得了一封很長的電報,並受令在襲擊前(華盛頓時間下午一時)將它遞交國務卿科德爾·赫爾。但大使人員未能及時解碼和打印這篇很長的國書。最後這篇宣戰書在襲擊後纔遞交給美國。這個延遲增加了美國對這次襲擊的憤怒,它是羅斯福總統將這天稱為“一個無恥的日子”的主要原因。山本上將似乎同意這個觀點。在日美合拍的電影《虎!虎!虎!》中他被引用說:“我恐怕我們將一個沉睡的巨人喚醒了,現在他充滿了憤怒。”(這句話山本本人可能從未說過,即使如此他似乎的確如此感覺)。
[日本修建的太平洋戰爭 紀念碑]
日本修建的太平洋戰爭 紀念碑
實際上這篇國書在日本遞交美國前就已經被美國解碼了。喬治·卡特利特·馬歇爾在讀過這篇國書後立刻嚮夏威夷發送了一張緊急警告,但由於美軍內部傳送係統的混亂這篇電報不得不通過民用電信局來傳達。在路上它失去了它的“緊急”標志。襲擊數小時後一個年輕的日裔美國郵遞員將這張電報送到美軍司令部。
事件過程
11月26 日,日本海軍一支由六艘航空母艦為主力的艦隊在海軍中將南雲忠一的指揮下離開日本開往珍珠港。途中艦隊保持徹底的無綫電靜默。除這六艘航空母艦外日本艦隊還包括兩艘戰列艦、三艘巡洋艦、九艘驅逐艦和三艘潛艇。此外還有八艘油輪和兩艘驅逐艦衹開到北太平洋等候。
12月8日早晨,該艦隊的飛機轟炸了歐鬍島上所有的美軍機場和許多在珍珠港內停泊的艦艇,包括那裏的戰列艦。地面上幾乎所有飛機被摧毀,衹有少數飛機得以起飛和還擊。 12艘戰列艦和其它艦船被擊沉或損壞。 188架飛機被摧毀,155架飛機被破壞,2403名美國人喪亡。僅亞利桑那號戰列艦爆炸沉沒時就有上千人死亡。
這次戰鬥的第一炮和第一個犧牲者是美國一條驅逐艦對日本的一艘微型潛艇的攻擊。那艘微型潛艇被擊沉。日本一共出動了五艘微型潛艇,它們打算在空襲開始後對美國船衹施放魚雷,五艘船後來都被沉,其中衹有四艘後來被找到。這五艘船上的十名水手中衹有一人幸存,酒捲和男被俘,他是美國在二戰中的第一個俘虜。
日本參加這次襲擊的航空母艦是赤城號(旗艦)、加賀號、蒼竜號、飛竜號、翔鶴號和瑞鶴號。這六艘航空母艦一共可以裝載441架飛機,其中包括戰鬥機、魚雷轟炸機、俯衝轟炸機和水平轟炸機,其中55架被毀。這些飛機分兩波攻擊。南雲中將决定放棄第三波攻擊而將主力撤回。
根據當事人報導和後來美國和日本軍方發表的軍事文件襲擊珍珠港的過程如下:
3:42:一美國掃雷艇在檀香山港前發現一個潛望鏡。
6:00:距珍珠港370海裏的航空母艦企業號從370海裏外派出18架偵察機飛往珍珠港。
6:10:南雲中將得到攻擊的命令後下令第一波起飛。日本艦隊此時位於歐鬍島北220海裏。
6:20:第一波的183架轟炸機和戰鬥機起飛飛嚮珍珠港。
6:30:一艘美國供給船在珍珠港外發現一艘潛艇。這個發現被傳遞給一艘美國沃德號驅逐艦,一架偵查機被遣往當地。
6:45:沃德號驅逐艦嚮潛艇發動攻擊。潛艇被擊沉。
6:53:沃德號驅逐艦報告攻擊潛艇。
7:02:位於歐鬍島北部的一個雷達站在島被132海裏處發現不明飛機。
7:10:雷達站嚮空防司令部報告發現不明飛機的消息。
7:15:攻擊潛艇的報告到達美軍司令部。與此同時167架第二波日本飛機起飛。
7:20:美軍空防司令部認為不明飛機是從大陸來的B-17轟炸機,他下令雷達站關閉。
7:40:第一波到達歐鬍島北岸。
7:49:第一波指揮官下達攻擊令。
7:53:第一波指揮官嚮南雲發送“虎!虎!虎!”的消息報告偷襲成功。
7:55—8:25:由魚雷轟炸機和俯衝轟炸機進行的第一波攻擊。
7:58:美國海軍嚮所有船衹發出警告:“珍珠港受空襲,這不是演習!”
8:00:從美國大陸來的B-17轟炸機和從企業號起飛的偵察機同時到達珍珠港,但他們毫無準備,因此無法插手。
8:02:內華達號戰列艦開始對從右舷攻擊的飛機開火。兩架飛機被擊落。內華達號在尾部受一條魚雷。內華達號是唯一試圖逃出珍珠港的戰列艦,但它多次中彈後不得不在沙灘上擱淺以防止船沉沒。
8:08:KGMB電臺中止其節目號召所有軍人回到他們的崗位上去。
8:10:亞利桑那號戰列艦前部彈藥庫中彈爆炸,亞利桑那號在9分鐘內沉沒,80%船員陣亡。
8:12:夏威夷最高指揮官沃爾特·肖特嚮整個太平洋艦隊和華盛頓報告:“與日本的戰鬥由一次嚮珍珠港的襲擊開始。”
8:17:美國驅逐艦海爾姆號是第一艘開始對珍珠港內潛艇攻擊的美國船衹。
8:26:檀香山的救火隊報告三人死亡和六人受傷(可能是被防空炮的子彈擊中)。
8:39:一架水上飛機在港內發現一艘潛艇和對它開火。
8:40—9:15:轟炸機的攻擊。
8:40:一艘美國驅逐艦與一艘日本潛艇相撞並開始投深水炸彈。潛艇受傷後上浮。一個地方電臺報導日本空襲。
8:50:第二波攻擊指揮官下攻擊令。
8:54:第二波攻擊開始。 54架轟炸機和78架俯衝轟炸機進行攻擊,36架戰鬥機保護製空權。
9:00:一艘荷蘭的遠洋輪是第一個參加戰爭 的同盟者。
9:15—9:45:俯衝轟炸機進攻。
9:30:港外和島北的船衹受到攻擊。
從9:45開始:進攻減弱。
10:00:第一波飛機回到停在島北180海裏的艦隊。
11:15:夏威夷總督在電臺中宣佈整個夏威夷領地進入戒嚴狀態。
11:46:有人報告日軍在歐鬍島登陸。
12:10:美國偵察機飛嚮島北但未能發現任何敵機或敵艦。
12:40:夏威夷總督和美國總統同意在夏威夷引入戰時法並建立軍政府統治。
13:00:日軍飛行隊隊長與南雲中將討論進行第三波攻擊的可能性。
13:30:南雲下令返航。
16:25:夏威夷總督簽署戰時法。
[太平洋戰爭 全局]
太平洋戰爭 全局
直接結果
就其戰略目的而言,對珍珠港的襲擊從短期和中期的角度來看是一次輝煌的勝利,它的結果遠遠超過了它的計劃者最遠的設想,在整個戰爭 史上,這樣的成果也是很罕見的。在此後的六個月中,美國海軍在太平洋戰場上無足輕重。沒有美國太平洋艦隊的威脅,日本對其它列強在東南亞的力量可以徹底忽略,此後它占領了整個東南亞、太平洋西南部,它的勢力一直擴張到印度洋。
長期影響
從長期的角度來看珍珠港對日本來說是一個徹底的災難。事實上,計劃珍珠港的山本上將本人預言即使對美國海軍的襲擊成功,它不會,也不能贏得一場對美國的戰爭 ,因為美國的生産力實在太高了。美國海軍主力艦四艘被擊沉,三艘受傷。日本的主目標之一是美國的三艘航空母艦,但當時沒有一艘在港內:企業號正在返回珍珠港的路上,列剋星頓號數日前剛剛開出,薩拉托加號正在聖地亞哥維修。世界各地的海軍和其他觀察傢都認為,將美國大多數戰列艦創傷擊沉是這個戰役的最大的成果。沒有了這些戰列艦,美國海軍衹有依靠它的航空母艦和潛艇,實際上當時美國海軍衹有這些艦船了,而這些艦船也是抵抗和後來反擊日本的主要力量。後來證明將戰列艦摧毀的作用遠比預想的要小得多。
最重要的可能是珍珠港事件立刻將一個本來意見不齊的國傢動員起來了。它將美國團结起來,一起要戰勝日本,它可能也是後來盟軍要求無條件投降的原因。有些歷史學家認為,不論當時日本衹是擊中了修理蓬還是擊中了航空母艦,對珍珠港的襲擊本身就已經决定了日本戰敗的命運。
歷史意義
這場戰役是有歷史决定性意義的。由於日本未能擊沉美國的航空母艦,它衹有一個小的軍事作用。但即使日本擊沉了美國的航空母艦,從長遠角度上來看它還是不能幫助日本。這次襲擊徹底地將美國和它雄厚的工業和服務經濟捲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導致了軸心國在全世界的覆滅。此後盟軍的勝利和美國在國際政治上的支配性地位都是由此及彼的。
從軍事史的角度來看,對珍珠港的襲擊標志着航空母艦取代戰列艦成為海軍主力的轉折點。但世界海軍強國對這一點一直到後來珊瑚島海戰和中途島戰役後纔明白過來。
相關戰役
珊瑚海之戰 1942年5月4-8日
美方“列剋星頓”號航空母艦被擊沉,“約剋城”號受到破壞。
日方小型航空母艦“祥鳳”號被擊沉,大型航空母艦“翔鶴”號遭重創。同時,這兩艘航空母艦上的艦載機幾乎全部損失,許多技術嫻熟的日本飛行員也被擊斃。日本“瑞鶴”號航空母艦上的飛機也失去了戰鬥力。
杜立特空襲 1942年4月18日
杜立特爾中校率領16個B—25轟炸機的機組人員從海軍的航空母艦大黃蜂號上起飛,成功轟炸了東京。這次空襲給日本造成的物質損失微不足道,但在心理上極大震撼了日本朝野,直接導致了後來的中途島戰役。
中途島戰役 1942年6月3—6日
美國方面損失了一艘航空母艦,一艘驅逐艦,307名官兵和147架飛機。
日本方面付出了慘重的代價:4艘航空母艦和1艘巡洋艦被炸沉,損失飛機322架,其中283架飛機是隨母艦沉沒;陣亡官兵3507人,包括幾百名經驗豐富,身經百戰的飛行和機務人員。聯合艦隊從此一厥不振,再也無力發動大規模的海空作戰。中途島戰役是太平洋戰爭 的轉折點,對整個戰爭 有着决定性影響。
瓜達卡納爾戰役 1942年8月到1943年2 月
太平洋戰爭 的分水嶺。日美雙方在六個月的時間裏進行過大小海戰三十餘次,其中較大規模的海戰就有六次。
美軍共陣亡約5000人,傷6700人,損失軍艦24艘,運輸船3艘,飛機約250架。
日軍共有約5萬人喪生,損失軍艦24艘,運輸船16艘,飛機892架。
伏擊山本五十六 1943年4月18日 日本聯合艦隊司令官山本五十六被設伏的美軍飛機擊斃。
馬紹爾群島戰役
美軍陣亡和失蹤人數為568人,負傷2108人。斃傷日軍約1.1萬,俘虜329人。
激戰南太平洋 1943年2月到1944年3月
美軍在一年多的激戰中,先後組織實施了十餘次登陸作戰。
美軍總共損失輕巡洋艦1艘、驅逐艦5艘、魚雷艇供應艦1艘、運輸船5艘、魚雷艇8艘,飛機約200架,陣亡約2000人,傷3000人。
日軍損失2艘巡洋艦、26艘驅逐艦及大小運輸船衹數十艘被擊沉,飛機損失約1300架,陣亡官兵總數在2.5萬人以上。
馬裏亞納群島戰役 1944年6月至7月
美軍傷亡2.2萬人。
日軍傷亡約6.5萬人,損失了三艘航母,其中兩艘還是三萬噸的大型航母,最沉重的打擊是日軍投入作戰的岸基航空兵幾乎全部損失,艦載航空兵損失超過92%。
萊特灣大海戰 1944年10月 世界戰爭 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海戰。
日軍損失航空母艦4艘、戰列艦3艘、巡洋艦9艘、驅逐艦8艘、潛艇7艘、損失飛機500架,另有3艘巡洋艦受重傷,傷亡約1萬人。
美軍損失航空母艦3艘、驅逐艦3艘、護衛艦1艘,損失飛機100餘架,傷亡2800餘人,另有6艘航空母艦,1艘巡洋艦、4艘驅逐艦負傷。
日本海軍則遭到毀滅性打擊,不再對美國海軍構成重大威脅。
硫磺島戰役 1945年2月19日至3月26日
日軍守備部隊陣亡22305人,被俘1083人,共計23388人。日軍其他損失為飛機90餘架,潛艇三艘。
美軍陣亡6821人(其中陸戰隊陣亡5324人),傷21865人,傷亡共計28686人。美日雙方傷亡比為1.23 :1。
美軍在硫磺島的慘重傷亡,也使美軍的高層意識到如果進攻日本本土,一定會遇到比在硫磺島更頑強的抵抗,美軍的傷亡將會更慘重,因此,日後美國對日本使用原子彈,很大程度上是出於擔心在日本本土登陸將會遭到硫磺島那樣的巨大傷亡。
衝繩戰役 1945年3月至6月
美軍傷亡7.5萬人,損失飛機763架,艦艇404艘,坦剋372輛;
日軍傷亡11萬人,被俘9000人,損失飛機7830架,艦艇20艘。此外,島上平民死亡超過10萬人。該戰役被丘吉爾稱為“戰爭 史中最激烈最著名的戰役之一”。
2.南美太平洋戰爭
太平洋戰爭 (1879-1884),War of the Pacific,智利與秘魯、玻利維亞的戰爭
War of the Pacific in Southern America
智利同玻利維亞、秘魯爭奪南太平洋沿岸阿塔卡馬荒漠硝石産地的戰爭 。阿塔卡馬荒漠位於玻利維亞、智利和秘魯的交界處,在西班牙殖民統治時期從未明確劃定歸屬。三國獨立後,玻利維亞據有阿塔卡馬荒漠中部安托法加斯塔地區,秘魯占有荒漠北部塔拉帕卡地區,智利則取得荒漠南部地區。三國均認為對荒漠地區擁有主權。由於在阿塔卡馬荒漠中部和北部發現豐富的硝石礦藏,三國爭執更加尖銳。1866年,智利與玻利維亞簽訂邊界條約,規定以南緯24°綫為兩國邊界,南緯23°綫與25°綫之間一切礦産品和輸出産品的關稅,由兩國平分。同年,智利和英國合資經營的硝石公司同玻利維亞簽訂合同,取得在安托法加斯塔地區的開採權。1874年玻智兩國簽訂新約,規定智利政府放棄南緯24°綫以北地區的全部權利,玻利維亞同意在25年內對智利公司不提高現行稅率。1878年,玻利維亞决定對智利公司增加稅額。智利公司根據1874年條約拒絶交納。玻利維亞决定沒收其全部資産並公開拍賣。1879年2月14日,智利在英國資本傢的支持下,出兵占領玻利維亞領土安托法加斯塔,南美太平洋戰爭 爆發。秘魯因曾與玻利維亞簽訂一項秘密同盟條約,不久也捲入衝突。同年4月5日智利正式嚮玻、秘兩國宣戰。智利擁有一支兩倍於秘玻聯合艦隊的海軍,在梅希約內斯附近海戰中獲勝,取得了海上控製權。11月初,智利軍隊在秘魯皮薩瓜登陸,全殲當地守軍,迅速占領了塔拉帕卡省全境。1880年初,智利軍隊在秘魯伊洛和帕科查港登陸,占領莫剋瓜,通過荒漠地帶,在塔剋納和阿裏卡兩次戰役中打敗了玻秘聯軍。至此,智利軍隊已占領了玻秘兩國太平洋沿岸全部硝石産地。玻利維亞失去了繼續進行戰爭 的能力,並實際上退出了戰爭 。1881年1月17日智利軍隊攻占秘魯首都利馬。1883年10 月20日,秘魯與智利在利馬北部安孔城簽訂條約,結束了太平洋戰爭 。根據安孔條約,秘魯將塔拉帕卡省割讓給智利,並將塔剋納和阿裏卡兩地區交給智利管轄 10年。玻利維亞則先後於1884年和1904年與智利簽訂瓦爾帕萊索協定和“和平友好條約”。玻利維亞喪失了安第斯山脈與太平洋沿岸之間的全部領土,變成了一個沒有出海口的內陸國,嚴重地影響了其經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