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荀子終老蘭陵
| 事件經過:
楚考烈王八年(前二五五),春申君任荀子為蘭陵(今山蒼山西南蘭陵)鎮令。後因被讒,大約前二四七年,荀子離楚赴趙,遣書春君書,刺譏楚國政治。最後荀子又回到楚國,重任蘭陵令。春申君被李園所殺後,荀子也被冤職,於是居傢蓍書,終老蘭陵。荀子著書三十二篇,今傳。荀子是戰國時期繼孟子之後的又一位儒傢大師,他善於汲取諸子學派所長,發展和改造了儒傢思想。不僅集儒學之大成,也集先秦諸子之大成。在自然觀方面,荀子汲取了道傢“天道自然”的合理內核,反對天命和鬼神迷信,以為“天行有常(規律),不為堯存,不為桀亡”,因而提出“製天命而用之”的唯物主義命題。在人性論方面,針對孟子的“性善意”論,荀子主張“性惡”論,認為聖賢並非天生,因此註重後天的學習,特別強調環境的影響;在社會政治觀點方面,荀子從性惡論出發,發展了孔子“禮”的學說,視禮義為維護封建統治的核心,並主張禮法互用,王道與霸道互補;在立國之本的問題上,荀子繼承了儒傢一貫提倡的“民本”思想,深知“水則載舟,水則覆舟”的道理,因而強調“富國袷民”,並提出強本節用、開源節流的經濟政策。此外,荀子還認識到全國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因而主張把諸侯間的兼併戰爭引嚮統一全國的正義戰爭,並在《議兵》篇中具體闡述了軍事理論。在名辯理論、文學和音樂理論、教育理論方面,荀子也有許多精闢的論述。總之,荀子的思想內容豐富多彩,對秦漢政治、學術等具有多方面的影響,李斯、韓非都曾是他的學生,後幫助秦王政統一了全國。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