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忽必烈為什麽把國號定為“大元”
| 事件經過:
連元朝的國號和年號,也是劉秉忠依據《易經》製定的。國號“大元”,出自《易經·乾卦》“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年號“至元”出自《易經·坤卦》“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
劉秉忠,原名劉侃,生於1216/年,因曾祖父在金代時任過邢州節度副使,傢族定居邢州(今河北省邢臺市)。1232年,劉秉忠17歲時,進邢臺節度使府中做令史,即秘書。不久,因不甘於埋沒在平庸乏味的文牘工作中,棄職隱居,後拜虛照禪師,出傢為僧,法名“子聰”。
《元史·劉秉忠傳》說他“生而風骨秀異,志氣英爽不羈。八歲入學,日誦數百言……於書無所不讀,尤邃於《易》,及邵氏《經世書》,至於天文、地理、律歷、三式六壬遁甲之屬,無不精通。論天下事如指諸掌。”
1247年,蒙古朝廷把邢州賜為成吉思汗的孫子忽必烈的封地。海雲禪師聞知劉秉忠“博學多才藝”,把他推薦給忽必烈。劉秉忠的學問得到忽必烈的賞識,留他在身邊做了謀士。
1251年,忽必烈之兄蒙哥即位為蒙古大汗,蒙哥命忽必烈總治漠南漢地。忽必烈深知,要徵服和統治廣袤的漢人地區,衹靠打打殺殺那一套老辦法是不行的。忽必烈重用了劉秉忠及一批有才能的漢人。這一年,劉秉忠嚮忽必烈提出了一整套治理天下的綱領性建議。此後,忽必烈受命於1253年徵伐雲南大理,
於1259年徵伐南宋鄂州,劉秉忠都隨從出徵,並多次勸告忽必烈不要濫殺無辜。
1256年,蒙哥大汗想要選個適宜的地方建一座城市,忽必烈推薦了劉秉忠擔此重任。劉秉忠選址在恆州灤水之北的竜岡(今內蒙古多倫附近),用了三年時間,建成一座城市,即開平府。這次他展現的卓越才能,使他在日後規劃營建元大都時,成為忽必烈手下首選的人才。
■忽必烈采納劉秉忠的建議,把國都由上都開平府遷至燕京
1259年,蒙哥大汗死於徵伐南宋合州(今四川省合州)的釣魚山之役。正在圍攻南宋鄂州(今湖北省武昌)的忽必烈聞訊撤軍返回草原,於1260年在開平府即位為蒙古大汗。忽必烈政權的內外官製,如朝廷的中書省、樞密院、御史臺,地方的路、府、州、縣等機構編製,均出自劉秉忠之策劃。當時還建立了年號為“中統元年”,這是蒙古自成吉思汗開國以來首次使用年號。
1264年,劉秉忠建議忽必烈定都於燕京(金中都故地,今北京地區),並為忽必烈設計了新的年號“至元”。忽必烈言聽計從,下詔改當年的“中統五年”為“至元元年”,定燕京為“中都”,令劉秉忠赴燕京規劃營建。
忽必烈采納劉秉忠的建議,把國都由上都開平府(在北京以北約300公裏)遷於燕京的動機,其實與當年金代完顔亮由上京會寧府遷都於燕京是頗為類同的:一是忽必烈即位為大汗,並未按蒙古慣例,經“庫裏爾臺大會”推舉,而是憑實力自立,很多貴族不擁護他;二是忽必烈自1251年受命總治漠南漢地以來,針對漢人地區的特點,重用漢人,實行漢製,觸犯了蒙古貴族頑固派的利益,很多貴族反對他,甚至發動過武裝叛亂,他需要擺脫反對派的牽製;三是當時在中國北方,從金國手中奪得的疆土需要就近統治,在中國南方,對南宋政權尚有待於徵服;四是燕京的地勢水土,遠勝於蒙古草原。
■不受舊城約束,劉秉忠决定在金中都故城東北方營造新都城
劉秉忠銜命在燕京相度踏勘的結果,是决定在金中都故城的東北方,以金代行宮大寧宮為中心(今北海公園),營建一座新都城。其原因一是金中都城已於1215/年被成吉思汗的大軍摧毀,無法利用;二是大寧宮未遭破壞,忽必烈數次前來燕京時,都曾在瓊華島上的廣寒殿暫住;三是金中都故城缺少充足的水源,當年金中都的蓮花池和蓮花河水係即不敷使用,而新城址可以利用玉泉山和高梁河的水係,並且著名水利傢郭守敬已在1262年着手規劃此事;四是另建新城,可以不受舊城束縛,能按理想放手規劃。
劉秉忠規劃的新都城,參用了儒傢經典《周禮·考工記》中“匠人營國,方九裏,旁三門(每邊開三門),國中九經九緯(城中幹道九縱九橫),經塗九軌(縱嚮的幹道可並行九輛馬車),左祖右社,面朝後市”的理想描述。
1267年,劉秉忠首先營建皇城和宮殿。皇城以大寧宮太液池中的瓊華島為中心,西岸是太後居住的隆福宮和太子居住的興聖宮。東岸是“大內”。大內南部是以大明殿為中心的舉辦典禮朝會的外朝區,北部是以延春閣為中心的日常辦公和生活的內廷區。大內以北是禦花園。太廟建在城東,即“左祖”,社稷壇建在城西,即“右社”。主要的市場設在城西北部積水潭北岸的“斜街市”,即“後市”。因積水潭是大運河的終點,是貨物集散地,適於交易。此外還有東市、西市。
1271年,忽必烈又采納劉秉忠的建議,將國號“蒙古”改為“大元”,忽必烈由蒙古
大汗成為大元皇帝,即元世祖。
1272年,忽必烈還將正在建設中的新都城由“中都”改稱為“大都”。 1274年,大都的宮殿建成,這年正月初一,忽必烈在新宮殿中舉辦大典,接受百官朝賀。而這朝賀的禮儀制度,也是劉秉忠製定的。
大都城繼續施工,至1276年基本建成。
■中心臺位於今天北京鼓樓,它為元大都四面城墻的定位提供標準
劉秉忠在相當於今北京鼓樓的地方,建立了一座中心臺,以此為四面城墻的定位提供標準。他規劃的大都城為南北嚮略長於東西嚮的長方形,周回60裏,面積約為金中都城的2.7倍。共開有11個城門,北面是健德門、安貞門,東面是光熙門、崇仁門、齊化門,南面是文明門、麗正門、順承門,西面是平則門、和義門、肅清門。城門相對之間都有通衢大道,即《考工記》說的“九經九緯”,縱橫街道所分隔成的方格地塊,即為“坊”,坊內是居住區或衙署區。大都城共有50個坊,每個坊都有吉祥的名稱,如今天北京阜成門內大街東部地區,在元朝就屬“金城坊”。忽必烈曾下詔規定,原住在金中都舊城內的有錢人傢和官員,可以優先在大都城內各坊領取地塊,每傢八畝,建造住宅。不準超標準占地,也不準占着地不建房。不建房的人傢,要把地塊讓出來交別人建房。這個詔書應是北京城裏關於房地産規定的最早的文件。
明代《永樂大典》中收錄的元末熊夢祥所著《析津志》中說,“大都街製,自南以至於北謂之經,自東至西謂之緯。大街二十四步闊(一步約合1.54米),小街十二步闊,三百八十四火巷,二十九衖通”。衖通即是今天說的“鬍同”,出自蒙古語。
劉秉忠在主持營建元大都的工作中,充分施展了他的才學。他不僅依據《周禮·考工記》製定了大都城的總體方案,還依據《易經》為大都各城門製定了寓意典雅的名稱(其中有些名稱,直至今天還被沿用作地名),例如:
麗正門:出自《易經·離卦》“重明以麗乎正,乃化成天下”;
文明門:出自《易經·乾卦》“見竜在田,天下文明”;
安貞門:出自《易經·訟卦》“復即命,渝安貞,不失也”。
不僅如此,就連元朝的國號和年號,也是劉秉忠依據《易經》製定的。國號“大元”,出自《易經·乾卦》“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年號“至元”出自《易經·坤卦》“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