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東吳之亡

國度: 中國  

朝政: 元代

國君紀年: 元惠宗妥歡貼睦爾至正二十七年

事件類型: 熱門

開端時間: 1367年九月

終結時間: 1367年  

地點: 中國

事件經過:

  至正二十三年(1363)九月,張士誠自稱吳王;次年正月,朱元璋也在群臣“勸進”下,即吳王位。民間根據各自割據的地理位置,稱朱元璋為“西吳”,張士誠為“東吳”。朱、張是當時南方割據勢力中力量最強的兩支,誰將對方吃掉,誰就意味着可以做新王朝的皇帝了。至正二十五年(1365)十月,朱元璋發動了對張士誠的全面進攻。朱元璋總的戰略方針是:先取通、泰諸郡縣,翦其羽翼,然後轉取浙西。十月,他發佈文告,指張士誠“假元之命,叛服不常”,“連兵構禍,罪不可逭”,命徐達、常遇春、鬍廷瑞等嚮淮東、泰州(今江蘇泰州)等處發動進攻。到次年四月,先後攻剋泰州、通州(今江蘇南通)、興化(今江蘇興化)、????城(今江蘇????城)、高郵(今江蘇高郵)、淮安(今江蘇淮安)、濠州(今安徽鳳陽境內臨淮關)、徐州(今江蘇除州)、宿州(今安徽宿縣)、邳州(今江蘇邳縣古邳鎮)、安豐(今安徽壽縣安豐塘)等地,全部占領“東吳”在蘇北和淮水流域的地盤,迫使張士誠退守長江以南。八月,以徐達為大將軍、常遇春為副將軍,率領二十萬大軍,過江作戰。常遇春領兵攻湖州,張士誠派司徒李伯升來援,又派呂珍及五太子領兵六萬駐城東之舊館。常遇春以兵將州城與舊館分割。張士誠親率軍隊來救,徐達敗之於皂林(今浙江桐鄉皂林鎮)。九月,常遇春縱火焚來援的“東吳”水軍。十月,呂珍及五太子降。十一月,湖州城破,李伯升、張天騏出降。同月,李文忠進占杭州,紹興(今浙江紹興)、嘉興(今浙江嘉興)也相繼為“西吳”軍占領,“東吳”都城平江已處於四面包圍之中。朱元璋采納葉兌“鎖城法”,命徐達、常遇春、湯和等分兵把守平江各門、各方;四周建長圍困之,又架敵樓三層監視城中;外置襄陽炮日夜轟擊。張士誠內無糧草,外無援兵,唯恃城堅固守。至元二十七年(1367)九月,平江城破,張士誠入室啓縊,被人救下,押至應天(今江蘇南京),見朱元璋,閉目不語,被亂棍打死。不久,無錫(今江蘇無錫)、常熟(今江蘇常熟)亦下,“東吳”滅亡。
   中国 關鍵詞: 地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