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吴澄合会朱陆之学
| 事件经过:
吴澄,字幼清,晚年改字伯清,抚州崇仁(今江西崇仁)人。宋末举进士不第,授徒乡里,筑草屋而居,学者称之为草庐先生。至元二十三(1286),程钜夫奉诏求贤江南,吴澄随之入大都(今北京),不久辞归。武宗至大元年(1308),拜国子监丞,四年(1311),升国子司业。很快辞职还乡。泰定元年(1324),命预修《英宗实录》,二年,《实录》成,辞官南归。晚年家居著述。吴澄知识渊博,学问精深,为元代理学大家,与许衡合称“南吴北许”。其学直承朱子,但不固守门户之见,不偏执于一家,积极引进陆学“明心”之说,认为“二者之为教一也”。他曾对其弟子说:“朱子于道问学之功居多,而陆子静以尊德性为主。问学不本于德性,则其敝必偏于言语训释之末,故学必以德性为本。”由于他的这番“右陆”言论,议者认为他“为陆氏之学”、“宗陆背朱”。顺帝元统元年(1333)卒于家,享年八十五岁。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