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吳澄合會朱陸之學
| 事件經過:
吳澄,字幼清,晚年改字伯清,撫州崇仁(今江西崇仁)人。宋末舉進士不第,授徒鄉裏,築草屋而居,學者稱之為草廬先生。至元二十三(1286),程鉅夫奉詔求賢江南,吳澄隨之入大都(今北京),不久辭歸。武宗至大元年(1308),拜國子監丞,四年(1311),升國子司業。很快辭職還鄉。泰定元年(1324),命預修《英宗實錄》,二年,《實錄》成,辭官南歸。晚年傢居著述。吳澄知識淵博,學問精深,為元代理學大傢,與許衡合稱“南吳北許”。其學直承朱子,但不固守門戶之見,不偏執於一傢,積極引進陸學“明心”之說,認為“二者之為教一也”。他曾對其弟子說:“朱子於道問學之功居多,而陸子靜以尊德性為主。問學不本於德性,則其敝必偏於言語訓釋之末,故學必以德性為本。”由於他的這番“右陸”言論,議者認為他“為陸氏之學”、“宗陸背朱”。順帝元統元年(1333)卒於傢,享年八十五歲。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