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羅璧、朱清、張瑄開海道運糧

國度: 中國  

朝政: 元代

國君紀年: 蒙古世祖忽必烈至元十九年

事件類型: 熱門

日期: 1282年  

地點: 中國

事件經過:

  至元十三年 (1276),伯顔下臨安(今浙江杭州),得宋庫藏圖籍,招行軍千戶朱清、張瑄由崇明洲(今上海崇明)入海運至直沽(今天津),轉送大都(今北京)。這是元代海運之始。全國統一後,大都每年需從江南調運大量糧食。最初是通過南北大運河進行,但運河漕運不暢,尤其是中灤(今河南封丘西南的黃河北岸)到淇門 <今河南瀎縣西南)之間一百八十餘裏的陸路運輸,勞民費財,後來改用運河與海道相結合的辦法,仍是“勞費不貲,卒無成效”。至元十九年(1282),太傅、丞相伯顔追憶當年海運圖籍之事,認為海運可行,建議漕運糧食改走海道。忽必烈采納了這一建議,命上海 (今上海)管軍總管羅璧與朱清、張瑄等造平底海船六十艘,運糧四萬六千餘石,走海道送大都。羅璧等入海之後,因遇信風失時,衹得在劉傢島(今山東蓬萊縣境)停留,船隊次年始達直沽。羅璧因功進懷遠大將軍、管軍萬戶,兼管海遭運糧。同年,立萬戶府二,以朱清為中萬戶,張建為千戶,忙兀瑄為萬戶府達魯花赤。二十四年(1287),立行泉府司,專掌海運,增置萬戶府二,合以前所置共為四萬戶府。二十五年,第二批海運糧抵京師,共四十萬石。二十八年 (1291),因朱清、張瑄之請,並四萬戶府為二都漕運萬戶府,朱、張分別以江東道宣慰使;淮東道宣慰使兼領萬戶府事。自此以後,海路運糧,“止令清、瑄二人掌之”。運糧數量逐年增加,最多的是文宗天歷二年(1329),達三百五十餘萬後。
   中国 關鍵詞: 地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