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襄樊之戰

國度: 中國  

朝政: 元代

國君紀年: 蒙古世祖忽必烈至元四年

事件類型: 熱門

開端時間: 1267年

終結時間: 1273年  

地點: 襄陽

事件經過:

  發生時間:1268---1273年
  發生地點:樊城,襄陽
  襄樊之戰是元朝統治者消滅南宋統一中國的一次重要戰役,是中國歷史上宋元封建王朝更迭的關鍵一戰。這次戰役從南宋鹹淳三年(1267年)蒙將阿術進攻襄陽的安陽灘之戰開始,中經宋呂文煥反包圍戰,張貴張順援襄之戰,竜尾洲之戰和樊城之戰,終因 孤城無援,鹹淳九年(1273年)呂文煥力竭降元,歷時近6年,以南宋襄樊失陷而告結束。
  襄樊之戰是南宋與蒙古之間一場决定生死存亡的重要戰爭,蒙哥死後,忽必烈從鄂州匆匆北歸奪了汗位。也就是這一時期,滅宋戰爭的進攻重點改為襄樊,實現了由川蜀戰場嚮荊襄戰場的轉變。南宋襄樊地處南陽盆地南端,襄陽和樊城南北夾漢水互為依存,“跨連荊豫,控扼南北”,地勢十分險要,自古以來為兵傢必爭之地,也是南宋抵抗蒙古軍隊的邊隆重鎮。鹹淳三年(1267年)十一月,南宋降將劉整嚮忽必烈進獻攻滅南宋策略,“先攻襄陽,撤 其捍蔽”,他認為南宋如果“無襄則無淮,無淮則江南唾手可下也”。劉整“攻宋方略, 宜先從事襄陽”的建議為忽必烈所采納,宋元戰爭進入了元軍對南宋戰略進攻的新階段。
  忽必烈根據劉整的建議,開始實施對襄陽的戰略包圍。首先,建立陸路據點,作為 攻宋的根據地。早在1261年夏,忽必烈根據劉整建議,遣使以玉帶賄賂南宋荊湖製置使呂文德,請求在襄樊城外置榷場,呂文德應允。請求在襄樊城外置榷場,呂文德應允。蒙古使者以防止盜賊、保護貨物為名,要求在襄樊外圍築造土墻,目光短淺的呂文德竟然同意。於是元人在襄樊東南的鹿門山修築土墻,內建堡壘,建立了包圍襄樊的第一個據點。鹹淳四年(1268年),蒙將阿術在襄樊東南鹿門堡和東北白河城修築堡壘,切斷了援襄宋軍之路。鹹淳六年(1270年), 蒙將史天澤在襄樊西部的萬山包百丈山築長圍,又在南面的峴山、虎頭山築城,連接諸堡,完全切斷了襄陽與西北、東南的聯繫,襄樊成為一座孤城。這一時期元軍在襄樊外圍修築10餘處城堡,建立起長期圍困襄樊的據點,完成了對襄樊的戰略包圍。其次,建立水軍,尋求製服南宋的戰術優勢。鹹淳三年(1267年)秋,阿術率軍攻打襄陽,俘人略地而歸,宋軍乘蒙古回軍之際,在襄陽以西的安陽灘派水軍扼其歸路,然後派騎兵直衝其陣,蒙古軍隊大亂,都元帥阿術墜馬,險些被宋軍活捉。蒙將懷都選善識水性的士卒泅水奪得宋軍戰艦,其餘將領奮勇拼殺,纔將宋軍擊退,轉敗為勝。安陽灘之戰,蒙古軍隊雖然打敗了宋軍,但卻暴露出水軍不占優勢的弱點。鹹淳六年(1270年),劉整與阿術謀議,“我精兵突騎,所當者破,惟水戰不如宋耳。奪彼所長,造戰艦,習水軍,則事濟矣”。忽必烈當即命劉整“造戰船,習水軍”,以圖進取襄陽。劉整遂造船5000艘,日夜操練水軍,又得到四川行省所造戰艦500艘,建立起一支頗具規模的水軍,從而彌補了戰術上的劣勢,為戰略進攻準備了必要條件。從鹹淳四年蒙軍築鹿門堡、修白河城到鹹淳六年(1270年)完全包圍襄陽,蒙古軍隊已處於戰略上的優勢,南宋政府為輓救危局,進行了反包圍戰與援襄之戰,從而揭開了襄樊之戰的序幕。
  宋鹹淳四年(1268)九月,忽必烈命劉整、阿術等率軍圍困襄陽和樊城(今湖北襄樊),從此同襄、樊軍民開始了長達五、六年之久的襄樊保衛戰。而從鹹淳四年蒙軍築鹿門堡、修白河城到鹹淳六年(1270年)完全包圍襄陽,蒙古軍隊已處於戰略上的優勢,南宋政府為輓救危局,進行了反包圍戰與援襄之戰,從而揭開了襄樊之戰的序幕。
  鹹淳三年(1267年)鼕,南宋任命呂文煥知襄陽府,兼京西安撫副使。次年十一月,為打破蒙軍鹿門、白河之圍,呂文煥命襄陽守軍進攻蒙軍,但被蒙古軍隊打敗,宋軍傷亡慘重。
  次年,既宋鹹淳五年(1269),三月,宋將張世傑率軍與包圍樊城的蒙軍作戰,又被阿術打敗。七月,沿江製置使夏貴率軍救援襄陽,遭到蒙古軍與漢軍的聯合伏擊,兵敗虎尾洲,損失2000餘人,戰艦50艘。又派丞相史天澤前往規劃。蒙古軍在襄、樊四周修城築圍,封鎖漢水,控扼水陸要衝;同時造戰船,練水軍;並屢敗南宋援軍。襄樊被睏三年,但賈似道卻一直對宋度宗封鎖消息,甚至有敢說蒙軍攻宋的就貶被職也有被藉故殺掉的。鹹淳六年,李庭芝任京湖製置大使,督師援襄,屢戰不利。而原因是另一名將領範文虎不受李庭芝節制,衹聽命於賈似道,牽製束縛了李庭芝的救援行動。
  鹹淳六年(1270年)春,呂文煥出兵襄陽,攻打萬山堡,蒙軍誘敵深入,乘宋軍士氣衰退,蒙將張弘範、李庭反擊,宋軍大敗。九月,宋殿前副都指揮使範文虎率水軍增援襄陽,蒙軍水陸兩軍迎戰,大敗宋軍,範文虎逃歸。鹹淳七 年(1271年),範文虎再次援襄,蒙將阿術率諸將迎擊,宋軍戰敗,損失戰艦100餘艘。這一時期,宋蒙兩軍雖然在襄樊外圍進行了長達3年的爭奪戰,但因蒙軍包圍之勢已經形成,不但南宋援襄未能成功,而且襄樊城中宋軍反包圍的戰鬥也不可能勝利,宋軍衹好睏守襄陽,敗局已定。
  襄、樊長期被圍斷援,供餉睏難。而宋度宗和權相賈似道卻無心援救。鹹淳七年十一月(1271年),蒙古建國號為元,加緊對襄、樊的進攻,並對樊城發動總攻,襄樊之戰正式開始。三月,阿術、劉整、阿裏海牙率蒙漢軍隊進攻樊城,攻破城廓,增築重圍,進一步縮小了包圍圈,宋軍衹好退至內城堅守。四月,南宋京湖製置大使李庭芝移駐郢州(今湖北鐘祥),招募襄陽府(今湖北襄樊市)、郢州(今湖北鐘祥縣)等地民兵3000餘人,於襄陽西北清泥河修寨造船,募民兵,並利用襄陽西北的請泥河以輕舟百艘裝滿兵甲物資。派總管張順、路分鈐轄張貴率領都統製救援襄陽。二張率輕舟百艘,士卒3000及大批物資出發,臨行前張順激勵士卒說:“這次救援襄陽的行動,任務十分艱巨,每個人都要有必死的决心和鬥志,你們當中的有些人並非出於自願,那就趕快離去,不要影響這次救援大事。”當時3000水軍群情振奮,鬥志昂揚,表示堅决完成任務。五月,救援戰鬥開始,二張率舟師在高頭港集結船隊,把船連成方陣,每衹船都安裝火槍、火炮,準備強弓勁弩,張貴在前,張順在後,突入元軍重圍。船隊到達磨洪灘,被布滿江面的蒙軍船艦阻住,無法通過。張貴率軍強攻,將士一鼓作氣,先用強弩射嚮敵艦,然後用大斧短兵相接,衝破重重封鎖,元軍被殺溺而死者不計其數,又轉戰一百二十餘裏,於五月二十五日抵達襄陽,時襄陽被睏已有5年之久,。激戰中,張順犧牲,幾天以後,襄陽軍民在水中得到他的屍體,披甲執弓,怒目圓睜,襄陽軍民懷着沉痛敬佩的心情安葬了張順,並立廟祭祀。
  外援船的到來,極大的鼓舞了襄、樊軍民。張貴入援雖然給襄陽守軍帶來希望,但在元軍嚴密封鎖下,形勢仍很嚴峻。張貴入襄後,派人潛回郢州,聯絡郢州的殿帥範文虎,約定南北夾擊,打通襄陽外圍交通綫,計劃範文虎率精兵5000駐竜尾洲接應,張貴率軍和範文虎會師。但範文虎卻於會師前兩天退屯三十裏,而元軍得知消息後,迅速占領竜尾洲,以逸待勞。當張貴按約定日期辭別呂文煥,率兵3000順漢水而下,檢點士兵時,發現少了一名因犯軍令而被鞭笞的親兵,張貴大驚,對士兵們說:“我們的計劃已經泄露,衹有迅速出擊,敵人或許還來不及得到消息。”他們果斷地改變了秘密行動,乘夜放炮開船,殺出了重圍。元軍中阿術、劉整得知張貴突圍,派數萬人阻截,把江面堵死。張貴邊戰邊行,接近竜尾洲,在燈火中遠遠望見竜尾洲方向戰艦如雲,旌旗招展,以為是範文虎接應部隊,舉火曉示,對方船衹見燈火便迎面駛來。等到近前,纔發現來船全是元軍,他們先占領了竜尾洲,以逸待勞。宋元兩軍在竜尾洲展開一場遭遇戰,宋軍因極其疲憊,戰鬥中傷亡過大,張貴力不能支,被元軍俘獲,不屈被害,元軍派4名南宋降卒擡着張貴屍體曉示襄陽城中,迫使呂文煥投降,呂文煥殺掉降卒,把張貴與張順合葬,立雙廟祭祀。從此,襄、樊與外界中斷聯繫。
  鹹淳九年(1273年)正月,樊城被元軍攻破,元軍為盡快攻下襄樊,於鹹淳八年(1272年)秋采取了分割圍攻戰術。元將阿裏海牙認為:“襄陽之有樊城,猶齒之有唇也。宜先攻樊城,樊城下則襄陽可不攻而得。”為切斷襄陽的援助,元軍對樊城發起總攻。鹹淳九年(1273年)初,元軍分別從東北、西南方向進攻樊城,忽必烈又派遣回回炮匠至前綫,造炮攻城。元軍燒毀了樊城與襄陽之間的江上浮橋,使襄陽城中援兵無法救援,樊城有全孤立了。劉整率戰艦抵達樊城下面,用回回炮打開樊城西南角,進入城內。南宋守將牛富率軍巷戰,終因寡不敵衆,牛富投火殉職,偏將王福赴火自焚,樊城陷落。
  樊城失陷以後,襄陽形勢更加危急。呂文煥多次派人到南宋朝廷告急,但終無援兵。襄陽城中軍民拆屋作柴燒,陷入既無力固守,又沒有援兵的絶境。鹹淳九年(1273年)二月,阿裏海牙由樊城攻打襄陽,炮轟襄陽城樓,城中軍民人心動搖,將領紛紛出城投降。元軍在攻城的同時,又對呂文煥勸降,呂文煥感到孤立無援,遂舉城投降元朝,襄樊戰役宣告結束。襄、樊這一軍事重鎮的陷落,决定了南宋滅亡的命運。
  宋元襄樊之戰經過長期較量,終於以元勝宋敗結束,蒙元的勝利,在於戰略上處於主動地位,建立了包圍襄樊的堡壘,以逸待勞,又註重彌補戰術上的不足,製造戰船,訓練水軍,在裹樊戰役中發揮了巨大作用。宋朝統治者不重視邊備,將帥軟弱無能,呂文德見利忘義,使蒙古軍隊占據了襄陽有利地位,在反包圍戰過程中,因將帥不和,步調不一等原因犯了一係列戰術錯誤,戰鬥中基本上執行了消極防禦策略,導致了被元軍圍困5年之久的不利地位,最後歸於失敗。但是二張援襄的傳奇式行動,氣壯山河,留名青史,體現了南宋愛國軍民保衛領土、抗敵禦侮的智慧和勇氣,為後人所傳頌。
   '湖北襄阳' 關鍵詞: 地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