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第三次長沙會戰

國度: 中國  

朝政: 中國抗日戰爭

事件類型: 軍事

開端時間: 1941年十二月24日

終結時間: 1942年   元月16日

地點: 長沙

參與者: 薛嶽

上層事件: 中國軍隊勇挫日寇鋒焰的三次長沙大捷

事件經過:

  一、總論
  1941年12月下旬~1942年1月中旬的第三次長沙會戰(日方稱為第二次長沙作戰)【註 1】,是太平洋戰爭爆發以後,盟軍方面獲得的第一個勝利。就中國戰場而言,此戰是以武漢會戰結束為標志的戰略相持階段中,至1945年5月國軍方面獲得的最大戰役級別的勝利【註2】。日軍投降前的湘西會戰(又稱雪峰山會戰,日方稱為芷江、老河口作戰)都無法與之相比。雖是慘勝,但是第三次長沙會戰,是8年抗戰中,國軍少數值得一提的會戰。
  【註1:習慣上,將第一、第二、第三次長沙會戰合稱為“長沙會戰”,與1944年的常德會戰、長衡會戰以及1945年的湘西會戰合稱為湖南四大會戰。】
  【註2: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國軍最大的勝利是緬北滇西反攻作戰,但此戰一般劃為緬甸戰場,不在正面戰場二十二次會戰中】
  二、戰前雙方態勢
  1940年6月棗宜會戰(日方稱為宜昌作戰)的勝利,標志着日軍在長江流域基本已經到達進攻頂點。由於日軍“陸軍中央部按照明治以來的傳統,把戰力的重點放在了對付蘇聯的北方國境,而觀察時局、製定政策.因此,並沒有力量投入現實的主要戰場即中國戰綫。在這個限製下,擔負着解决中國事變的中國派遣軍,一直由於強迫縮減兵力、限製作戰地域、限製兵站等而感到苦惱。 1939年~1941年兩年間,第11軍得到的彈藥,衹有1938年武漢作戰的一半。這無疑大大限製了日軍的進攻能力。【註3】1940年,日軍華中兵力共計33萬2千人【註4】,其中11軍兵力約占1/2不到。【註5】。
  日軍第11軍當面的第9戰區以及第5戰區,是此時中國戰區實力最雄厚的戰區。從數量上來說,1941年12月第三次長沙會戰爆發前,9戰區共擁有36個師(具體編製將在最後給出),合計約30萬人(日軍估計為50萬人【註6】)。從質量上來說,9戰區的大部分部隊都是經歷了從武漢會戰起的一係列戰役,某些部隊(如第74軍)甚至是從淞滬抗戰起打滿全場的部隊。在戰火中,一些部隊垮了(如所謂 “德式師”的第36、87、88師,在武漢會戰結束後已經灰飛煙滅),但是也有一些部隊愈戰愈強,如最終拿下國軍抗戰戰績最高這一桂冠的74軍。此時的9 戰區,無論從數量還是質量上來說,都是整個中國戰場中國軍的精華。
  1941年12月3日下達的日軍大陸命第575號中,規定華中方向日軍的任務是“確保從嶽州至長江下遊的交通,以武漢三鎮和九江為根據地,竭力摧毀敵之抗戰能力,其作戰地區大致在安慶、信仰、宜昌、嶽州、南昌之間”【註7】。中國派遣軍11月27 日的軍司令官會議上,11軍司令官阿南惟畿也曾作如下陳述:“第11軍雖應以經過湖南奇襲重慶為最後手段,但在目前應加強粉碎敵之戰鬥力,與此同時,一面加強謀略宣傳,一面謀求實現局部休戰,目標應置於‘保境安民’的戰略上。”【註8】可見,在日軍的計劃中,占地並不是主要目的,日軍的目的在於消滅國軍野戰軍。
  但是,日軍的這一方針並沒有得到堅持。11月23日前後,阿南惟畿聽說了軍中流傳的“長沙作戰,反而給予敵人以反宣傳的材料,很為不利。”的議論【註9】,於是産生了不滿情緒【註10】。1941年12月8日,日軍“中國派遣軍”第23軍在南方軍發動太平洋戰爭的同時,也從廣州嚮香港發動進攻。中國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為了配合英軍的作戰,於對日宣戰的當天(9日),也命令各戰區對當面日軍發動進攻,以牽製日軍;同時還命令第四戰區嚮日軍第23軍進攻,以策應香港英軍,並令第5軍、第6軍和第66軍分別由廣西、四川嚮雲南集結,準備進入緬甸直接支援英軍防守緬甸。日軍第11軍發現中國軍隊第2軍、第4軍由長沙附近南下,在這一情況下,12月13日,11軍參謀長木下勇少將認為有必要牽製國軍南下行動,配合香港作戰。遂决定先發製人,嚮汨水(汨羅江)方面采取攻勢,以牽製中國軍隊南下,配合其第23軍攻占香港的作戰,認為這樣“即使不能拖住敵人,也將給予其他重慶軍隊以嚴重威脅”。第三次長沙會戰因而展開。
  根據現存的文件,這一决定作出近似兒戲一般。木下在日記中這樣記載:“第二次長沙作戰(日方稱第三次長沙會戰為第二次長沙作戰),决定的很快,衹用1個小時的時間就下了决心……”【註11】從提出設想到發出命令,一共衹有大約短短的12小時!
  第二次長沙會戰以後,中國第九戰區司令長官薛嶽召開軍事會議,總結前兩次長沙會戰及上高會戰的經驗教訓,提出“天爐戰”的戰法,即在日軍進攻的地區內徹底破壞道路,實施空室清野,設置縱深伏擊陣地,誘敵深入,以尾擊、邀擊、側擊、夾擊,使這一地區成為一個“天然熔爐”,將日軍圍殲於內。會後製訂了新的作戰計劃。
  其基本內容為:敵情判斷:“日軍再嚮本戰區進犯時,有兩個可能:一是全力由湘北進犯,重點保持於左翼,索取我軍右翼包圍攻擊;一是在主力由湘北進犯,重點亦指嚮左翼,但各以一部分由南昌、武寧、通城進犯,以策應其湘北主力的作戰。”作戰方針:“戰區以誘敵深入後進行决戰之目的,在敵進攻時,以一部兵力由第一綫開始逐次抵抗,隨時保持我軍於外綫,俟敵進入我預定决戰地區時,以全力開始總反攻,包圍敵軍而殲滅之。”指導要領:“預定在長沙外圍與敵决戰,决戰時重點保持於長沙以東地區。湘北守軍於敵人進攻時,首先應利用既設工事拒止敵人。爾後一面采取逐次抵抗以消耗、遲滯敵人,一面以主力嚮伍公市、沙市街以東外綫轉移,同時以一部嚮梅仙、平江以東外綫轉移,一部分別潛伏於汨羅江、撈刀河間各偏僻地區。當敵軍大部隊通過後,自動起來攻襲敵後並阻止其撤退。至總反攻時,待命以一部嚮西進攻,扼守汨羅江北岸,遮斷敵軍退路,以主力嚮撈刀河以北進攻,使圍攻長沙之敵不得退過撈刀河北岸。贛中、贛北守軍,於敵進攻時以一部守備原陣地,以主力嚮瀏陽以東地區前進,於總反攻時待命由瀏陽地區嚮長沙以東攻擊。戰區直轄各軍,以一部及炮兵占領長沙、嶽麓山核心陣地,構築堅固工事而確保之。直轄各軍主力於總反攻時,待命由株洲、普跡地區嚮長沙以南攻擊。湘北各挺進部隊,於敵開始進攻後,在新墻河以北擾亂敵後;俟敵主力渡過汨羅江後,轉移至新墻河以南地區活動,爾後阻撓敵軍的撤退。鄂南挺進部隊於敵攻擊開始後,集中力量嚮蒲圻 —臨湘綫、崇陽—通城綫不斷攻襲破壞,擾敵後方。”日軍如由南昌、武寧實施牽製性進攻時,則守軍分別誘敵至上高東南、銅鼓東南和嘉義附近地區,“反攻而殲滅之” 【註12】
  當日軍發動進攻時,第9戰區已經做好了準備。1941年11月,9戰區高級軍官會議上已經製定好了整套作戰計劃,此時各集團軍已經按照計劃規定的任務和行動偵察了地形並製定了局部計劃。儘管日軍牽製9戰區增援廣東方面的目的已經部分達到(歐震第4 軍回歸9戰區),但是戰鬥還未正式開始。毫無疑問,在準備不周的日軍第11軍面前,嚴陣以待的第9戰區占有了廟算的優勢。
  【註3:《中國事變陸軍作戰史》,中華書局1979年10月版,第6册P232】
  【註4:《中國事變陸軍作戰史》,第5册P139】
  【註5:第11軍共有72個大隊。摘自《長沙作戰》P132、P135】
  【註6:《長沙作戰》P127。】
  【註7:《長沙作戰》,P137~138】
  【註8:《長沙作戰》,P138】
  【註9:指1941年9月~10月間的第二次長沙會戰(日軍稱之為第一次長沙作戰)。日軍戰前的《對華長期作戰指導計劃》規定:“作戰以維持治安及占據地區肅正為主要目的,不再進行大規模進攻作戰。如果需要,可以進行短時間的、以切斷為目的的奇襲作戰,但以不擴大占領區和返回原駐地為原則。”,即日軍打擊國軍部隊後就返回原駐地,不占新地,這也是日本在中國戰綫缺少維持戰綫的兵力所决定的。此戰的目的為給重慶政府以巨大的壓力,力求解决中國事變。此戰,在軍事上,除在宜昌方向外,日軍幾乎完勝。在會戰初期,9戰區就落入阿南的圈套,27集團軍在大雲山被日軍一個聯隊耍的團團轉,以一個集團軍之重兵竟然無法重創日軍一個聯隊,而到了戰役主攻階段,18日,歐震的第4軍被擊潰,21日到23 日,26,37軍被擊潰,26軍軍部幾乎被殲滅,22到27日,10軍幾乎被全殲,27日,74軍被完全擊潰,王耀武幾乎被俘。國軍在日軍沒有攻略長沙的企圖下僅保長沙不失。國軍損失25,833人,該數字參見陳誠《抗戰經過概要》。日軍記載此戰僅戰死1670人(內軍官122人),戰傷5184人(內軍官272人)。該數字參見《長沙作戰》P126】
  【註10:《長沙作戰》P138】
  【註11:《長沙作戰》P139。】
  【註12:趙子立、王光倫:《會戰兵力部署及戰鬥經過》。《國軍將領抗日戰爭親歷記》叢書之《湖南四大會戰》,P193~P195。各兵團部署內容此處略。】
  二,雙方參戰序列
  日軍
  8個步兵聯隊(25個步兵大隊)、2個騎兵聯隊、2個野戰炮兵聯隊、2個山炮兵聯隊、1個野戰重炮兵大隊、2個獨立山炮大隊、3個工兵聯隊、3個輜重兵聯隊等,共約7萬人。【註13】
  國軍
  步兵30個師,6個挺進縱隊,炮兵4個營,工兵1個團另4個營,近30萬人【註14】
  【註13:《日軍侵華戰爭》P1624~1627】
  【註14:《抗日禦侮》,第八捲P93,此戰9戰區36個師中有6個師沒有參加,參戰序列見P157】
  具體參戰序列見最後附序列表
  三、戰況
  (一)新墻河地區的戰鬥
  12月15日,日軍第11軍確定12月22日前後開始進攻,計劃在汨水兩岸擊殲守軍第20軍和第37軍後結束作戰。預定作戰時間為兩星期左右。其進攻的方案為:以第6、第3、第40師團並列由嶽陽以南地區的麻塘、竜灣、筻口一綫強渡新墻河,擊殲第 20軍後繼續嚮汨水南岸攻擊前進,擊潰第37軍後結束作戰,返回駐地。
  12月20日,第6師團完成了從新墻鎮嚮新墻河下遊右岸地區的集結。該師團將主力集結在河岸附近。第40師團由21日起陸續進入托壩附近,準備發動攻勢。第3師團集結稍晚,大約在25日前後集結在上述兩師團之間,準備從25日晨發動攻勢。該師團從武昌經鐵路趕赴戰場的一部,由於粵漢綫火車事故,在27日趕到戰場。獨立步兵第65大隊24日抵達嶽州。【註15】
  23日,香港方面英軍的抵抗逐漸減弱。然而,此時11軍已經來不及終止作戰了。
  12月24日,日軍第6師團全部進至新墻河北岸,占領了渡河進攻出發地位。左翼第40師團首先發起進攻,在猛烈炮火掩護下,於當日14時在筻口附近強渡新墻河。徒涉過河時遭到守軍第134師的堅強抗擊。傍晚時渡過新墻河,突破守軍羅袁陣地,嚮潼溪街攻擊前進。第27集團軍急令第58軍的新11師由黃崖市嚮楊林街前進,由東嚮西側擊敵人,策應第20軍的作戰。第134師右翼方山洞附近的部隊亦嚮南撤退,與主力靠攏,參加戰鬥。
  日軍右翼第6師團於24日傍晚開始進攻,當夜強渡新墻河後突破守軍第133師陣地,攻占了新墻、七步塘等據點。第133師除留置一部兵力守備縱深內各據點外,主力嚮南嶽廟、洪橋以南轉移;第134師退守十步橋東西之綫。
  25日晨,日軍第3師團隨第6師團之後徒涉過新墻河,從右翼投入戰鬥,沿粵漢路東側攻擊前進。此時,守軍第58軍的新11師由楊林街附近嚮日軍第40師團右側後攻擊,第58軍的新10師亦進至鬍少保附近。激戰至晚,日軍進至黃沙街、大荊街、三江口、關王橋以北一帶。守衛傅傢衝、洪橋兩據點的第398團第2、第3營依托工事頑強抗擊,曾數次擊退日軍的衝擊,但終因兵力懸殊,第2營營長王超奎和第3 營副營長呂海群及所屬官兵全部壯烈犧牲。【註16】
  26日,日軍以一部兵力圍攻第20軍陣地縱深內的各據點,抗擊第58軍之側擊。主力嚮汨羅江北岸地區突進,在攻占關王橋、三江口、大荊街及東沙街等主要據點後繼續嚮南攻擊前進。當日晚,日軍右翼第3師團進至歸義汨羅江北岸,中路第6師團進至新市汨羅江北岸,左翼第40師團進至長樂街。
  27日晨2時,薛嶽令第37軍加強汨羅江南岸的防守,阻止日軍渡過汨羅江;令第20軍、第58軍嚮東南山區撤退,準備爾後反擊。此時留置日軍後方防守據點的各部隊已大多突圍撤走,與主力會合。【註17】
  【註15:《長沙作戰》P146~147】
  【註16:第4連何騰文守下高橋,第6連餘煜星守謝子其,第5連及營直屬部隊守新墻河楊公嶺據點。399團團長景嘉謨,3連連長王化南。該連防守黃沙街。133師398團防守竜鳳橋至新墻河下高橋一綫,399團防守鹿角至竜鳳橋一綫。以上資料出自時任133師副師長嚮廷瑞和參謀長蘇直方所寫《新墻河抵抗及影珠山截擊》(以下簡稱為《新》文,收入《國軍將領抗日戰爭親歷記》叢書之《湖南四大會戰》 P207~210。王營長殉國時間各資料有出入,《抗日戰爭正面戰場》P1183~1184 12月25日楊森至徐永昌密電顯示此時王營長已經陣亡,但是根據《新》文,則是在戰役第三天下午(推算為26日)。此處存疑。】
  【註17:《長沙作戰》P148~P150】
  (二)汨羅江以南地區的戰鬥
  26日傍晚,第3師團得到“汨水左岸之敵,正逐次撤退”的情報,於是决定提前進入汨水左岸,規定該部必須在28日拂曉前推進到汨水左岸地區,攻擊歸義南方高地一綫之地【註18】。
  第九戰區防守汨羅江防綫的部隊為第99軍(2個師)及第37軍。沿汨羅江南岸,由左至右為:第 99軍的第99師防守湘陰至營田以東之綫,第92師防守歸義東西之綫,第37軍的第95師防守新市、伍公市之綫,第60師防守秀水、浯口、張傢渡之綫,第140師控製於金井地區,為軍預備隊。
  12月27日,日軍第3師團的騎兵聯隊於11時左右首先由歸義附近渡過汨羅江,突破守軍第92 師陣地,進至慄橋以北,掩護其主力渡江。第6師團及第40師團在擊破第37軍在汨羅江北的前進陣地及據點後,其先頭部隊於傍晚先後在蘭市河和長樂附近強渡汨羅江,占領了灘頭陣地,但在第37軍的堅強阻擊下,未能進展。
  12月28日,日軍第3師團主力全部進至汨羅江南、沿粵漢鐵路兩側,嚮南突進,18時前後進至八裏、金雞山、大娘橋等地。守軍第99師等退至牌樓一帶。第6師團及第40師團遭到縱深陣地內依托既設工事和據點頑強防守的第37軍的阻擊,進展緩慢。
  由於日軍第3師團已經深入,左翼形勢嚴峻,薛嶽令第37軍預備隊第140師嚮鐵路方面增援,歸第99軍指揮,阻擊日軍第3師團;令第37軍軍長率指揮所嚮前推進至米公源,就近直接指揮第95師和第60師的戰鬥;令位於陳傢橋、三江口地區的第20軍和位於長湖、新寨地區的第58軍嚮長樂街、大荊街方向攻擊日軍的側背,以牽製日軍第6師團及第40師團主力,阻其南渡汨羅江。阿南惟畿企圖包圍、殲滅汨羅江南岸的第37軍,於28日晚令第3師團嚮左迴旋,回至第37軍後方的福臨鋪。該師團遂由大娘橋附近連夜兼程東進。
  12月29日,日軍第3師團於凌晨進至新開市附近,嚮退至新開市的第99師發起攻擊。此時守軍第140師亦已到達李傢以西,薛嶽遂令第140師接替第99師防守新開市附近陣地,令第99師退守湘陰和營田。日軍第3師團及第40師團主力當晚已全部進至汨羅江南,與守軍第37軍相持於童傢、西山廟、秀水、清江口一綫。
  12月30日,日軍在航空兵及炮火掩護下全綫發動猛攻。日軍第3師團除留一部兵力仍在鐵路附近繼續攻擊守軍各據點外,主力在攻占新開市後嚮東南急進,當晚進至福臨鋪,先頭進至麻林附近。日軍第6師團及第40師團亦在攻占長嶺、浯口等地後,於當晚分別進至福臨鋪和金井一帶。留於新墻河以南地區的第20軍之一部,於30日夜突襲駐於新墻東南長鬍鎮的日軍輜重兵第40聯隊,給予殲滅性打擊,並將其聯隊長森川啓宇擊斃。
  當薛嶽得知日軍第3師團已突進至第37軍後方的情況後,立即令第37軍嚮金井以東的山區撤退,轉至外綫待機實施反擊。至此,汨羅江以南地區的戰鬥告一段落。【註19】。
  【註18:《長沙作戰》P152。】
  【註19:《抗日戰爭正面戰場作戰記》第三次長沙會戰目】
  (三)長沙地區的戰鬥
  日軍第11軍發動這次進攻的戰役企圖本為策應其第23軍攻占香港和南方軍的作戰,以牽製中國第九戰區的兵力,不使南下,所以原定的作戰計劃是進至汨羅江以南地區,給予守軍第37軍以重創後即撤回原防地,並無攻占長沙的目的。但阿南惟畿在作戰之初即有乘勢攻略長沙的意圖,第3師團師團長亦有相同的想法,曾兩次提出建議。當日軍渡過新墻河、迅速進至汨羅江北岸時,阿南惟畿認為進攻開始以來進展順利,又得到長沙守軍暫編第2軍南下、現市區兵力薄弱的情報,遂準備渡過汨羅江後繼續南下,攻占長沙。軍部參謀們認為本次作戰目的主要在於策應香港作戰,現香港已為日軍占領(25日攻占香港),應按原計劃撤回原防,進攻長沙必須慎重。阿南惟畿沒有采納參謀們的意見,嚮“中國派遣軍”發去請求進攻長沙的電報。27 日、28日均未收到“中國派遣軍”的批復。29日,阿南接到航空兵的偵察報告,說“中國軍已嚮長沙退卻”,認為正是乘勢攻占長沙的良好戰機,遂獨斷决定改變原作戰計劃,嚮長沙追擊,並分別嚮“中國派遣軍”總司令部和大本營陸軍部申訴理由,請求認批。當晚下達了進攻長沙的命令。
  由於第11軍計劃的長沙作戰從計劃到開始作戰過於倉促,開戰時日軍官兵衹能用出動時緊急攜帶的 120發步槍彈作戰。戰鬥開始幾天情況還好,但是隨着戰事的拖延,這一點嚴重限製了日軍戰鬥力的發揮。此外,11軍也沒有足夠的力量修補新墻河以南被破壞的道路。於是一貫不重視後勤的日軍又提出了開闢東部丘陵地帶的餿點子。日軍工兵一邊砍樹,一邊束柴鋪墊,回前進。費工費時不說,質量還衹能達到勉強通過汽車的標準。道路凹凸不平前所罕見。就這麽不眠不休地幹了5天,到29日纔把兵站路從新墻修到了大荊街,保持運輸都還是個問題。這種情況下阿南惟畿進攻長沙的决定,實在不愧為日軍的傑出代表。日後牟田口在英帕爾也這麽來了一出,不過和在溫帶的湖南作戰的日軍相比,睏在印度的森林中的日軍連跑都沒法跑,衹能活活餓死。【註20】
  日軍第3師團接到進攻長沙的命令後立即發起追擊,晝夜兼程前進。30日夜到達楓林港,留騎兵聯隊嚮北警戒,主力渡過撈刀河,經碑樓鋪、梨市,渡過瀏陽河,經東山嚮長沙東南郊前進。第6師團在航空兵支援下進至梨市渡河點附近擔任警戒,並作為第二梯隊。第40師團進至金井一帶,牽製東面山區的中國軍隊,掩護第3、第6師團的後方。獨立混成第9旅團29日到達嶽陽,立即嚮關王橋前進,以保障進攻主力的側背安全。
  12月30日晚,薛嶽嚮蔣介石報告日軍當前的動態,並說“我軍已按照既定計劃圍殲此敵”。蔣介石為防止過早使用第二綫部隊,致電薛嶽:“敵似有沿鐵道綫逐步推進攻占長沙之企圖。該戰區在長沙附近决戰時,為防敵以一部嚮長沙牽製,先以主力強迫我第二綫兵團决戰,然後圍攻長沙,我應以第二綫兵團距離於戰場較遠地區,保持外綫有利態勢,以確保機動之自由,使敵先攻長沙,乘其攻擊頓挫,同時集舉各方全力,一舉嚮敵圍擊。以主動地位把握决戰為要。”
  對日軍來說非常遺憾的是,儘管第3師團一路狂奔趕到了長沙城下,但是進攻的最佳機會已經失去。就在31日夜間,第10軍調整了部署,補上了防禦上最薄弱的一環。在第三次長沙會戰的第一階段,日軍的進攻總體來說是順利的。如果硬要找出這丟失的12小時來,那衹有湘北滾滾的汨羅江。由於大雨而暴漲的汨羅江,將日軍阻擋了12小時以上。
  第40師團於31日2時40分占領鳥石尖和牙尖後,與馱馬部隊會合。31日黎明,該師團以步兵第236聯隊為前衛,進入慄山港。同時命令步兵第234聯隊第2大隊確保鳥石尖、磨刀尖一綫,對浯口方面掩護軍側背,並將騎兵隊留在檢市廠附近。師團於 31日19時進入天王廟附近,並得到了與國軍大部隊隔山並行南下的情報。元旦當日,該師團抵達金井,留下一部確保金井東側。此時該師團的補給已經斷絶,當地堅壁清野又做得很出色,整個師團一個早上僅僅找到兩個白薯而已【註21】。
  1942年1月1日凌晨,日軍已經殺到了9戰區佈置的“天爐”爐底,而國軍也在嚮日軍側背挺進。第9戰區於當日命令各部隊,於1月1日零時開始攻擊前進,對長沙外圍之敵進行反包圍,並限定在1月4日夜間,進至第一次攻擊到達綫【註22】。此時雙方都希望長沙方向的日軍盡快結束進攻。日軍是希望撈一把就走,況且日軍的後勤和重武器也不能支持長期作戰,而國軍則擔心爐底被鑿穿。
  1942年1月1日8時,日軍第3師團於梨市南的磨盤洲附近全部渡過瀏陽河,以第18聯隊和第68聯隊並列嚮長沙城東南郊區前進,11時許,嚮阿彌嶺南北之綫的預第10師陣地發起進攻。激戰到16時,陣地被日軍突破,預第10師退守半邊山、左傢塘一帶的既設陣地。18時左右,陣地再被突破,守軍第29團第1營傷亡殆盡。日軍繼續進攻,遭到守軍堅強抵抗,被阻於軍儲庫、鄔傢山陣地前。
  此時,日軍第11軍情報部門破譯了薛嶽令各集團軍嚮長沙附近集結、準備圍殲日軍的電報,阿南惟畿急令第3師團加緊進攻,企圖在第九戰區形成包圍以前攻占長沙。第3師團當即將師團直屬的第6聯隊第2大隊由第68聯隊左翼投入戰鬥。日軍增強力量後,於 21時攻占軍儲庫、鄔傢山附近陣地,第2大隊大隊長加藤素一率一部兵力乘勢突入至白沙嶺。22時,預第10師在嶽麓山重炮兵支援下組織反衝擊,收復了軍儲庫、鄔傢山陣地,並包圍了白沙嶺日軍第2大隊。
  1月1日元旦當天,白沙嶺的加藤大隊全滅是第三次長沙會戰中極為重要的事件。加藤素一少佐帶領副官3名,於2日2時左右與國軍遭遇,當即被一槍擊穿腹部,不久斃命。其餘軍官相繼戰死,衹有池田至兵長殺出一條血路告急。日軍隨即發動了幾次衝鋒企圖救出加藤,然而在守軍的猛烈阻擊下,日軍幾次攻擊都勞而無功。戰至2日夜間,被包圍的加藤大隊這一部全滅【註23】。
  對日軍來說,加藤的死不僅僅是損失了一名大隊長而已。從加藤的屍體上,國軍得到了日軍出動以來的各種計劃和命令等文件,得知了當面之敵為第3師團,第6師團現位於榔梨市,第40師團位於金井。更重要的是,國軍瞭解到日軍彈藥缺乏這一重要情報【註 24】。預10師繳獲的文件被迅速送到了9戰區司令長官部。薛嶽看到後一方面將情況通報各部,一方面命令各集團軍按照預定計劃快速嚮長沙外圍合攏、圍殲敵軍;同時命令第10軍進行反擊【註25】。
  1月2日,日軍第3師團繼續組織進攻,將攻擊重點由南門方向移嚮東門,集中炮火,並令工兵第3 聯隊逐次爆破守軍的堡壘群,猛攻第190師四方塘、南元宮一綫陣地。守軍頑強抗擊(有些陣地曾多次反復爭奪),以手榴彈和刺刀進行白刃格鬥,日軍的多次進攻被擊退。守備南門外修械所高地的預第10師葛先纔團(第28),戰至僅剩58人,終於保住了陣地。第30團還以一部兵力秘密機動至南門外側擊日軍第 68聯隊,將其第7中隊擊殲大半,中隊長丸山信一以下所有軍官全被打死【註26】。
  此時,守軍第4軍已由廣東車運到達株洲,第19、第27、第30集團軍亦按照計劃正嚮長沙合圍中。2日晚,蔣介石致電第10軍:“此次長沙會戰之成敗,全視我第10軍之能否長期固守長沙,以待友軍圍殲敵人……敵人懸軍深入,後方斷絶,同時我主力正嚮敵人四面圍擊,我第10軍如能抱定與長沙共存亡之决心,必能摧破強敵,獲得無上光榮。”用以鼓勵士氣。
  阿南惟畿見第3師團攻擊頓挫,而第九戰區外綫兵團正嚮長沙地區逼近,形勢嚴峻,但仍企圖在守軍外綫兵團到達前攻下長沙,遂於2日夜令在梨市的第6師團從第3師團右翼投入戰鬥,同時令在金井地區的第40師團迅速進至春華山一帶,對東部山區警戒,保障進攻兩師團的後方安全。第6師團留第45聯隊守備梨市及附近渡口,其餘連夜進至長沙東北郊。【註27】
  1月3日拂曉,日軍第6師團及第3師團同時發動攻擊,第6師團進攻北門至東門間陣地,第3師團進攻東門至南門間陣地。激戰終日,日軍除第6師團第23聯隊的第12中隊曾一度由城北嚮西突至湘江岸邊外,其餘部隊全被擊退。第3師團第68聯隊的第2大隊在嚮東瓜山陣地衝擊時遭到守軍預10師的密集火力和以手榴彈和白刃戰進行的反擊,在6時30分前後該大隊被擊退,大隊長橫田莊三郎以下被打死、打傷百餘人。當日晚,薛嶽為加強長沙防守和反擊力量,令第73軍的暫第5師接替第77師榮灣市一帶的防務,而令第77師渡過湘江至長沙城內,歸李玉堂指揮,為第 10軍的預備隊,控製於南門口附近。【註28】
  數日的爭奪,儘管日軍取得了一定的進展,然而,對於日軍來說,此時一個更嚴峻的情況已經擺在面前:日軍的彈藥已經告罄。部分日軍已經被迫用刺刀和國軍作戰。另一方面,至當夜,第3師團的傷亡已經達到700人【註29】。當日晚間第6師團一部進襲第 190師第569團陣地,被守軍擊退【註30】。此時日軍雖將全部兵力投至一綫,但已無力組織強有力的攻擊,被迫改為守勢作戰。
  鑒於長沙守軍日益艱難的戰況以及國軍增援部隊陸續開到的現實,當晚20時,薛嶽下令第73軍以暫5師接替第77師的防務,第77師交防後立即渡江歸第10軍指揮,為該軍總預備隊。第10軍下令該師以一團占領湘春街東西大街,對北及江岸嚴密警戒,主力位置於南門口附近。當日傍晚,第4軍抵達長沙附近,先頭部隊在日軍步兵第68聯隊背後開始修築陣地。第79軍也在嚮第3師團瀏陽河渡河點東山迫近,一舉占領了橋梁。
  圍攻長沙城的日軍第11軍部隊糧彈將盡,攻勢屢遭頓挫,且處於被中國軍隊包圍狀態下。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於3日夜間决定撤退。【註31】
  【註20:《長沙作戰》P162】
  【註21:《長沙作戰》P178】
  【註22:《日軍侵華戰爭》P1639】
  【註23:《抗日戰爭正面戰場》P1192~1197 陸軍第10軍司令部第三次長沙會戰機密日記。最後殲滅該部的部隊可能為預10師30團。】
  【註24:《長沙作戰》P170,《日軍侵華戰爭》P1644。】
  【註25:《日軍侵華戰爭》P1644。】
  【註26:《長沙作戰》P170~171,《日軍侵華戰爭》P1644~1645。對照《抗日戰爭正面戰場》P1192~1197 陸軍第10軍司令部第三次長沙會戰機密日記,當日中午薛嶽下令第73軍派1個營於黃昏後接替預10師1個營在水陸洲的防務,後者換防後歸還建製。推測和第 7中隊交戰部隊即為預10師換防的那個營】
  【註27:《長沙作戰》P171,《日軍侵華戰爭》P1645】
  【註28:《抗日戰爭正面戰場作戰記》第三次長沙會戰目】
  【註29:《長沙作戰》P173】
  【註30:《抗日戰爭正面戰場》P1192~1197 陸軍第10軍司令部第三次長沙會戰機密日記】
  【註31:《長沙作戰》P182】
  四、日軍撤退,國軍追擊
  日軍第6師團因有第45聯隊留守梨市及渡口,所以撤退較為順利,5日凌晨即退至梨市。第3 師團開始嚮東山撤退時,第79軍已進至東山附近瀏陽河東岸,並將渡橋炸毀。5日凌晨2時,第3師團到達東山時遭到第79軍的堵擊。此時第4軍一部亦由長沙城南嚮梨市回,遂從側面嚮日軍第3師團實施側擊。在第79軍和第4軍的夾擊下,日軍第3師團陷於混亂,死傷甚衆,被迫沿瀏陽河南岸嚮磨盤洲退卻,企圖仍從來時渡河點徒涉過河,但遭到北岸第79軍密集火力的堵擊,死傷及溺死者達500餘人,因而再次改嚮第6師團所在的梨市退卻。6日凌晨退至瀏陽河北岸,與第6師團會合。此時,第4軍、第79軍及第26軍也跟蹤追至梨市附近,嚮日軍發起進攻。日軍兩個師團並列嚮北退卻,中國軍隊緊緊追擊。該兩軍於7 日凌晨退到撈刀河北岸、楓林港地區。
  日軍第40師團由金井嚮春華山前進時,沿途遭到第37軍的多次阻擊與側擊,其第236聯隊傷亡慘重,第2大隊長水澤輝雄、第5中隊長三宅善識及第6中隊長關田生吉等均被打死。到達春華山地區時,又遭到第78軍的攻擊。7日夜脫離與第78軍的戰鬥,經羅傢衝嚮學士橋退卻。
  1月8日,日軍第3、第6師團由撈刀河北岸繼續北退,沿途不斷遭中國軍隊截擊、側擊。進至青山市、福臨鋪、影珠山地區時,遭到第73、第20、第58、第37軍的攔截阻擊和第4、第26、第78軍的追擊,第3、第6師團被包圍於該地區。
  為了接應第3、第6師團的撤退,阿南惟畿令獨立混成第9旅團南下解圍。8日晚,該旅團對影珠山發動進攻。在該地擔任堵擊的第20軍第58軍立即進行反擊。經徹夜激戰,將該旅團擊潰,並將其1個大隊包圍於影珠山附近。戰鬥至9日10時,該大隊除1名軍曹逃脫外,大隊長山崎茂以下全部官兵被殲。
  1月10日,第6師團企圖嚮北突圍,其第13聯隊被第20軍和第58軍分割包圍於馮傢附近,遭到猛烈的圍攻。雖然第1飛行團出動全部飛機支援,第13聯隊仍無法突出重圍。聯隊長友成敏惟恐被殲後文件落入中國軍隊之手,下令將文件全部焚毀。
  阿南惟畿得到第6師團被分割包圍的報告後,立即令第3師團、第40師團及第9旅團分別從麻林市東、象鼻橋和影珠山以北嚮福臨鋪和其以北地區推進,一方面解第6師團之圍,一方面集中兵力嚮北突圍撤退。
  1月11日,日軍第6師團及第3師團陸續突出攔截綫,第40師團亦從春華山東側北撤。第99 軍、第37軍再在麻石山、麻峰嘴等地進行截擊。日軍一面抵抗、一面撤退。至12日,日軍退至汨羅江北岸纔得以收容、整頓。第20軍、第58軍、第73軍、第4軍、第37軍和第78軍尾追至汨羅江南岸後,第78軍於13日從浯口渡過汨羅江,嚮長樂街以北實施超越追擊。
  1月15日,日軍退至新墻河北原防地,第20軍、第58軍、第78軍等中國軍隊一面尋殲汨羅江以南的殘留日軍,一面嚮新墻河以北日軍陣地實施襲擊。至16日,基本上恢復了會戰開始前的態勢。第11軍指揮所也撤回漢口。【註32】
  戰後,國軍聲稱打退了日軍進犯長沙的企圖,取得了第三次長沙會戰的勝利,日軍則稱實現了戰前的目標,削弱了9戰區的實力,有力援助了香港方面作戰,是這次會戰的真正勝利者。
  【註32:《抗日戰爭正面戰場作戰記》第三次長沙會戰目】
  五、雙方戰果損失
  此次會戰,9戰區司令薛嶽稱日軍被消滅5萬多人,據國民政府軍委會及第九戰區發表的戰績說:日軍傷亡56944人,俘虜日軍中隊長鬆野榮吉以下官兵139人,繳獲步騎槍1138枝、輕重機槍115挺、山炮11門、無綫電臺9架及其他軍用品;中國軍隊傷亡官兵29217名。【註33】
  第三次長沙會戰結束近70年後,還有很多臺灣史學家和大陸“有良心的”青年歷史學家堅持第三次長沙會戰中總計出動7萬的日軍被殲滅5萬【註34】,但卻始終無法解釋會戰中為什麽是兵力處於絶對劣勢並幾乎被“全殲”的日軍完全掌握主動權並來去自如,以及戰後取得“大捷”的國軍為何無力反攻已近“全滅”的11軍駐守的武漢,甚至連嶽陽都不能靠近。
  而據比較可信的數字,第三次長沙會戰日軍僅戰死1591人(內軍官108人),戰傷4412人(內軍官241人),另軍馬被打死1120匹,打傷646匹。【註35】
  【註33:軍令部戰報數字應出自1月22日,薛長官至蔣委員長電:“諭委員長蔣,謹將第三次長沙會戰敵傷亡列起如下,此數僅係遺屍,被俘及各部目睹者,至其陣亡及重傷官兵自行焚化,.....輕傷能隨隊行動逃回者,無從調查統計,均不在此數內。.....敵負重傷23003,陣亡33941,合共傷亡遺屍56944。職薛嶽。子養。達長。印。(長沙)”。國軍傷亡損失數字臺灣史政局《抗日戰史》則記載為31,346名】
  【註34:臺灣史學家黎東方《細說抗戰》第三次長沙會戰目,數字引自何應欽《八年抗戰之經過》 】
  【註35:《長沙作戰》P215】
  六、結論
  會戰開始至28日,這一階段日軍的進攻非常成功,實現了11軍在戰役開始時的計劃。24日下午投入戰鬥,26日夜間就殺到了汨羅河邊,48小時內就突破了國軍的防綫,前進了大約25公裏。從這段來看,早有部署的國軍部隊在準備不足的日軍面前沒有顯示任何優勢,20軍血戰15日的計劃完全泡湯。至28日準備圍殲37軍95師時,開戰前日軍的計劃:打殘20軍、圍殲37軍、牽製9戰區南下的目的已經基本達成。此時羅卓英還在準備在長沙附近决戰的反擊計劃,完全沒有掌握日軍的動嚮。
  27日開始阿南惟畿和豐島師團長先後發瘋,在缺乏補給的情況下,意圖擴大戰果,開始了嚮長沙的冒險。這一冒險最終導致了孤軍深入的日軍被包圍在長沙城下,最後被迫後撤。
  總體來說在戰役層面國軍日軍各打了半段勝仗。國軍死傷失蹤3萬但是長沙未失;日軍消耗國軍有生力量的目的也已經達到,但為此付出了6000傷亡的代價。以策應香港作戰為目的的戰役損失竟然是香港作戰的2.5倍,則屬於代價過重【註36】。
  第三次長沙會戰,國軍和日軍都有理由聲稱自己的勝利,但是國軍已經沒法打得更好,而日軍則本有機會獲得更為徹底的勝利。三戰長沙是日軍的勝利,但卻是阿南的失敗;是國軍的失敗,卻是薛嶽的勝利。
  【註36:《長沙作戰》P214】
  附表:
  第三次長沙會戰日軍參戰部隊指揮係統表(1941年12月)
  第11軍司令官阿南惟畿
  第3師團豐島房太郎
  第29旅團石川忠夫
  步兵第18聯隊(欠3個中隊)
  野炮兵第3聯隊(欠第1大隊)
  第68聯隊(欠第3大隊)
  獨立山炮兵第52大隊
  騎兵第3聯隊1個中隊
  步兵第34聯隊的第2大隊
  工兵第3聯隊
  輜重兵第3聯隊
  步兵第6聯隊的第2大隊
  第6師團神田正種
  第6步兵團(步兵第13、第23、第45聯隊)
  野炮兵第6聯隊(第1、第3、第7中隊)
  獨立山炮兵第2聯隊
  工兵第6聯隊
  輜重兵第6聯隊
  第40師團青木成一
  步兵第234聯隊
  步兵第235聯隊
  步兵第236聯隊(第1、第2大隊)
  第40騎兵隊
  山炮兵第40聯隊
  獨立山炮兵第51大隊
  工兵第40聯隊
  輜重兵第40聯隊
  獨立混成第9旅團池上賢吉
  獨立步兵第38、第40大隊及炮兵1個中隊
  獨立步兵第65大隊(屬獨立混成第14旅團)
  獨立步兵第95大隊〔屬獨立混成第18旅團(即外園支隊)〕
  步兵第218聯隊第1大隊(屬第34師團)
  軍直屬工兵隊、輸送隊及野戰重炮兵第15聯隊第1大隊
  第1飛行團秋山豐次
  飛行第44直協、偵察戰隊
  獨立飛行第18、第83偵察中隊
  戰鬥飛行第54戰隊
  獨立飛行第87轟炸中隊
  附表:
  第三次長沙會戰第九戰區參戰部隊指揮係統表(1941年12月)
  第九戰區司令長官薛嶽
  第19集團軍總司令羅卓英
  預備第5師曾戛初
  贛保縱隊熊濱
  第2挺進縱隊康景濂
  第27集團軍總司令楊森
  第20軍楊漢域(第133、第134師)
  第58軍孫渡(新10、第11師)
  暫54師孔荷寵
  第6、第7挺進縱隊
  第30集團軍總司令王陵基
  第78軍夏守勳(新13、第16師)
  第72軍韓全樸(新15、第34師)
  湘鄂贛邊區挺進軍王勁修(第4、第5、第8縱隊)
  第4軍歐震(第59、第90、第102師)
  第10軍李玉堂(第3、第190、預10師)
  第26軍蕭之楚(第33、第41、第44師)
  第37軍陳沛(第60、第95、第140師)
  第73軍彭位仁(第15、第77、暫5師)
  第79軍夏楚中(第98、第194、暫6師)
  第99軍傅仲芳(第92、第99、第197師)
  第74軍王耀武(第51、第57、第58師)
  新20師
  第3、第4挺進支隊
   长沙地图 關鍵詞: 地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