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孫承宗奏陳邊方大計

國度: 中國  

朝政: 明代

國君紀年: 明熹宗朱由校天啓四年

事件類型: 熱門

開端時間: 1624年二月3日

終結時間: 1624年  

地點: 中國

事件經過:

  天啓四年(1624)二月初三日,督師大學士孫承宗奏陳:今邊方大計,不過日守,日款,日恢復。皇上敕臣說:寧遠廣寧及河東土宇,漸圖恢復,乃觀天下大議,似專守關以內。而道且說:國傢失河套、大寧不失為全盛,何必復遼東。然而遼東不復,關不可守,欲復遼以守關,則關以外必不可不屯兵。屯必不可不修築,而寧遠覺嘩之議必不可輕罷。請以守言之:凡客兵利速戰,主兵利久守,今關城聚秦、晉、川、湖、齊、梁、燕、趙之衆,盡號客兵,無論糧料不繼,即其繼也,不逋不華而坐食,使自坐睏。蓋以速戰之備為久守之謀,欲進則不足,久守則必變,故議兵必在土著。然薊少土兵,而守遼以內,則遼兵亦為客,故隨遼人之便,安插於兩衛三所二十七堡間,以土以屯,曰以遼人守遼土,養遼人,使關外之備稍足,則關內之防稍減。況守在關以內,則內備淺薄、守在寧遠,則山海已為重關。神京遂在千裏之外,今天下亦嘗計及此乎。再以款言之:臣之妝抵關,毳幕旗車,雜踏岡阜,一登陴而腥膻之氣撲人,日報劫殺,議遠撫場而通官難之。得廣寧道議和,初移之中後為百裏,又再移之寧遠為二百裏,以兩協提路將分之信地,即撫即防,劫掠希少。今議撤關外之防為守關內,則仍入關為撫,而八部三十六傢仍環聽於關門。且寧遠有道,寧前有道,鎮稱遼鎮,撫稱遼撫,而安插遼人於寧前,則說胎禍。無論十餘萬生靈何地安寧。而既無寧廣之土地人民,何獨存寧廣之賞。今天下亦嘗計及此乎!再以戰言之:賊薄寧遠,則以置亡置死之兵合與亡與死之衆,心堅敢死,氣勵亡生。而外無可掠,中無可希,炮矢既倍,兵民既濟,兼以海出其後,山峙其前,奇伏間出,賊必殲焉。即或越一城而前,寧城已綴其後,即或全一城而守之,各城已扼其吭,即或直抵關門不顧,而前有堅城,後有救兵,自可立見掃蕩。又或妄意及海,則覺華島之駐師與望海臺之泊船相控,而長鯨必授首於波臣,又或下關臣之精甲進圖恢復,則水師合東,陸師合北,水陸之間,奇奇正正,出沒無端,故拒賊門庭之中與拒賊門庭之外其勢既辨;而促賊於二百裏之外,與賊促我於二百裏之中,其勢又辨。今天下亦嘗計及此乎!有必在天下而邊塞之情形未悉,間憑道路之口以為憂疑;亦有心不在天下而邊塞之安危不顧,祇念身傢之計以為僥幸。伏望皇上立斷,無搖衆議,庶臣之肝膽有藉而土宇可復。熹宗嘉答。
   中国 關鍵詞: 地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