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中美合作所

國度: 中國  

朝政: 中國抗日戰爭

事件類型: 外交

日期: 1943年   四月

地點: 重慶

參與者: 美國

中美合作所
事件經過:

  4月,中美合作所成立
  
  中美特種技術合作所,又簡稱中美技術合作所、中美合作所、中美所等,最常見的稱呼是中美合作所。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和美國軍事情報機構合作建立的戰時跨國情報機構,其目的是中美之間加強軍事情報的合作,共同打擊日本。《中美特種技術合作協定草案》第一條為:
  “為中美兩國共同對日作戰,組織中美特種技術合作所(簡稱中美所),交換日軍海陸空軍事情報和搜集中國大陸氣象情報,訓練遊擊隊,挺進日軍後方,協助美軍在中國沿海登陸作戰,共同迅速殲滅日寇。”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成功,使美國最終參戰。美國與日本隔太平洋相望,打擊日本必須主要依靠海軍及空軍,掌握足夠的氣象、地理及軍情信息就成了重要的工作。而美國認為中國在地理位置上占有優勢,可以為美國提供這些信息。為了戰勝日本,美國必須要同中國的軍情機構合作,在中國成立一個軍事情報機構,為中美共同打擊日本提供相應情報。1942年5月,美國海軍中校梅樂斯奉命來到中國,主要任務是“搜集情報和騷擾日本”。在中國駐美武蕭信如的幫助下,梅樂斯與軍統戴笠取得了聯繫,並就合作事宜進行了磋商。
  1943年初中美雙方共同擬定了一份名為《中美合作所協定》的條約。中美合作所的成立得到了羅斯福和蔣介石的批準,成立於1943年4月15日1,一說為1943年7月1日2,結束於1946年1月3,一說為1946年5月4。中美合作所直接隸屬於中美兩國最高軍事統帥部,總部設在中國重慶西北郊的歌樂山下楊傢山。成立時,美國海軍部長諾剋斯,中華民國外交部部長宋子文、杜諾萬少將、蕭信如上校和梅樂斯、戴笠先後簽名。軍統領導人戴笠、美國海軍中校梅樂斯分任主任。中美合作所主要有情報組、氣象組、心理組、軍事組和秘密行動組等部門組成。
  
  中美合作所的歷史作用
  按照成立時的約定,中美合作所的主要任務是:
  擴大搜集與交換情報,分呈兩國最高統帥部參考;
  嚴密佈置東南沿海的敵後情報網,準備策應美軍登陸;
  佈置中國全國氣象網,製定氣象預報,提供美國海、空軍參考;
  偵譯敵方電訊、研究敵人動態;
  加強情報通訊、爭取情報的時效,使能製敵機先;
  擴大警特訓練,以達成防姦防諜,維護治安的任務;
  開展心理作戰;
  加強秘密破壞工作,摧毀敵人的軍事設施及軍用物資。5
  按照上述任務要求,中美合作所做了大量工作,為取得對日作戰勝利起到了重要作用。如中美合作所經過電訊偵測與密碼破譯,為美國準確提供了情報,使得美國空軍得以擊落日本海軍大將山本五十六的座機。中美合作所還建立了165座氣象臺、通訊電臺、觀測哨等,為作戰提供氣象信息,這些情報對美軍日後在太平洋上進攻日占島嶼和轟炸日本本土都起了重要作用。此外,中美合作所還對日進行了心理戰,如在中國淪陷區用秘密廣播進行幹擾日本廣播並進行反宣傳,展開宣傳攻勢瓦解日軍士氣,或者加強抗戰宣傳,增強淪陷區中國人的信心。對經濟戰方面的工作如印製汪精衛政權儲蓄券的假鈔偷運到淪陷區,擾亂當地金融,並大量收購日貨與淪陷區物資運回大後方等。中美合作所存續期間,美國特工部門主持在各地舉辦了22個特工訓練班,美軍為軍統提供了9000餘噸特工器材、武器彈藥和軍用物資,裝備了10萬餘名軍統人員,加強了中方對日作戰的能力。二戰結束後,美國的一份報告評價中美合作所的軍事及氣象信息“成為美國太平洋艦隊和在中國沿海的美潛艇攻擊敵海軍的惟一情報來源”。
  
  中美合作所與白公館、渣滓洞的關係
  現在沒有證據顯示中美合作所和軍統的白公館、渣滓洞等監獄有組織上的關係,但是卻有證據顯示他們沒有關係。而不少人之所以將中美合作所等同於白公館及渣滓洞,主要是從《紅岩》等文藝作品得來的印象。
  當時《紅岩》等中共文藝宣傳作品為了宣傳反對“美帝國主義”和中華民國,而將三者糅合在一起,這使得在1949年後,很多中國大陸人對中美合作所的主觀印象傾嚮負面。實際上,中美合作所的歷史隨着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而結束,中美特種技術合作所從未參與過國共爭端。不過,在白公館和渣滓洞裏對中共政治犯進行刑訊的一些軍統人員,確實是由中美合作所培養出來的。此外,由於中美合作所的主任是中共所深惡痛絶的軍統局領導人戴笠和不顧美國政府的意見而介入國共兩黨衝突且反共的梅樂斯,因此,美國左翼漢學家費正清對此有這樣的評論
  “中美合作所確實曾經部署過騷擾日軍後方的行動,並為美國海軍的登陸做了準備。但中美合作所的弊端在於,當1945年國共內戰爆發時,它把美援全部用在了國民黨一邊。這就在客觀上意味着美國‘過早地’正式加入了反對中共的活動。這為中國共産黨所深惡痛絶,並完全有正當理由把它看作是美國帝國主義的不義行為。
  中國國民黨在撤守到臺灣前,實施了對部分被關押的中共政治犯的集體處决,這被中共大肆宣傳為“中美合作所大屠殺”。而事實上關押政治犯的地方,是白公館和渣滓洞等地。所以,中美合作所背負了本不該承受的集中營惡名。
  後來,又出現了中美合作所集中營這種誤稱。中美合作所集中營這個名字,最早見於1956年8月 16日四川省人民委員會公佈的一批文物保護單位的名單裏。它主要指位於重慶西北郊歌樂山與磁器口之間,占地約5250畝的一片地區。事實上,中美合作所衹在空間上和白公館、渣滓洞有部分空間上的重疊,時間上僅有很短時間的重疊,而且就時間和空間上的重疊來講,目前也沒有證據說明關押、刑訊政治犯和中共黨員與中美合作所有關係。
  從調查浙江大學教授費鞏失蹤一案反推,中美合作所也不能幹預看守所的事務。費鞏於1944年春在重慶千廝門碼頭失蹤,當時很多人認為是被國民黨特工綁架,費鞏的同學等通過層層關係聯繫到了美國駐中印緬戰區司令魏德邁,魏德邁將此事交給任中美合作所副主任的梅樂斯來辦理。當有人假設美方有人提出要檢查看守所的時候,戴笠的態度是拒絶的。即中美合作所的美方主任梅樂斯親自指派都不能檢查看守所,可以說明中美合作所根本無權插手看守所事務。
  中美合作所和看守所的關係僅僅是中美合作所曾經占用過白公館看守所當美方人員的住處。1939 年底,軍統局以軍事委員會戰地工作服務團的名義,將重慶西北郊歌樂山下磁器口、五靈觀、楊傢山一帶作為鄉下辦事處。在其中設立的看守所,是軍統將原四川軍閥白駒的香山別墅改建而成。中美合作所成立後,大批美國人來華,軍統將這個看守所遷址於附近的渣滓洞,而香山別墅改為中美合作所第三招待所。中美合作所解散後,白公館又改回看守所,渣滓洞暫時棄用。後來由於犯人增多,渣滓洞重新啓用。
  在重慶當地人的口中,中美合作所是國共內戰結束後對軍統重慶繅絲廠地區的總名稱。而實際上這個地區多數都是軍統的機構,中美合作所衹有機構本身和一個特警班,衹占了少部分。
   重庆地图 關鍵詞: 地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