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薊鎮昌平敵臺成
| 事件經過:
隆慶三年(1569)春,總理薊、昌、遼、保練兵事務戚繼光上任不久,即調配軍卒,開始東起山海關西至昌平縝邊的築修墻工程。隆慶五年八月二十一日,薊鎮昌平敵臺成。工程蜿蜒麯折,巍峨雄壯,最緊要地區數十步、或一百步築一臺;次要地區一百四、五十步,或二百餘步築一臺。敵臺一般高三、四丈,周圍十二丈至十七、八丈。臺基用磚與巨石築成,高與墻平,嚮邊墻外突出一丈四、五尺有餘,嚮邊墻內突出五尺有餘。敵臺分為三層,中層空豁,四面有箭窗,上層建樓櫓,環以垛口。兩臺相應,左右配合,互助支援。每臺設百總一名,專管調試攻擊,臺頭、臺副二名,專管臺內軍器輜重。每臺駐守軍三、五十名,常年守禦。五臺設一把總,十臺設一千總,節節制之,官軍可以固守無恐。敵軍來攻,即登臺作戰,居高臨下,火炮矢石齊發,而敵軍矢石不能及,敵騎不敢近。即使敵軍大舉進犯,或突入邊墻,臺內駐軍亦可據臺固守,別臺及地面守軍可迅速攻擊敵軍側翼與背後,使之處處陷入攻擊之中,難入難出。每座敵臺備有佛郞機八架,子銃七十二門,鐵閏二十四要,鐵錘八把,鐵剪八把,鐵錐八件,鑰匙八件,圓木座八個,木梃八根合口鉛子二千一百六十個,神快槍八桿。合口無鉛子四百八十個,木馬子四百八十個,火箭五十枝,鐵頂尖棍八根,鑼一面,鼓一面,旗一面,木梆一面,大水缸四口,石炮五十位,河光大石四百塊,河光小石四千塊,食米十石,鍋二口。敵臺之間設有烽堠墩,兩墩相去一二裏,梆鼓相聞。每墩駐軍五名。凡遇敵軍馬所嚮之處,該墩即舉烽火報警,薊鎮昌平邊墻延袤麯折二千餘裏,不出三個時辰即可傳遍所有墩臺,能迅速做好抗擊敵軍的各項準備。駐軍平時於敵臺附近屯種,以解决軍食。戚繼光在築臺的同時還積極教練士兵,有的《哨守條約》。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