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美国特使马歇尔使华调处国共冲突

国度: 中国  

朝代: 中国抗日战争

事件类型: 热门

日期: 1945年  

地点: 苏尔特

参与者: 马歇尔

美国特使马歇尔使华调处国共冲突
事件经过:

  美国特使马歇尔使华调处国共冲突
  
  马歇尔使华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对战后中国局势和中美关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45年12月20日,马歇尔以杜鲁门总统特使的身份抵达中国,开始调处国共争端。整个调处期间,由马歇尔主持或参加的有正式记录可查的会议三百次,而马歇尔本人在美国国会作证时,所列举的数字更高达六百次。在这日复一日的建议和反建议的谈判中,马歇尔表现出耐心和顽强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由于马歇尔的努力,国共签定了停战令、政协决议、整编协定和东北停战令,全面内战推迟了半年时间。但马歇尔的和平努力最后以失败告终,中国爆发了空前规模的内战,他也于1947年1月8日暗然赋归。马歇尔使华,是学术界一直争论不休的问题,国内外作了大量的研究。这些研究著作观点不同,立论各异,其中不乏真知灼见,对马歇尔使华作了多方的探讨。但这些著作主要利用美国的官方材料,从美国对华政策的角度来观察问题,认为美国援蒋政策是导致马歇尔调处失败的原因,不免有一定的片面性。笔者认为,抗战胜利后,中国的局势与马歇尔调处是由中国革命与美苏对抗,中国人民同国民党政府的矛盾发展而变化的,即由国、共、美、苏之间关系决定的,调处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蒋介石的独裁、内战政策。本文试图从三国四方的基本政策及矛盾发展,比较全面和客观地分析马歇尔使华失败的原因。一、美国援助蒋介石是马歇尔调处失败的重要原因我们从马歇尔使华的全过程可以看出,蒋介石走向内战的每个重要步骤都是与美国采取重大援华措施紧密相联的。在美国对华政策中,马歇尔使华的底牌是,即使蒋介石不作合理让步而导致国共谈判破裂,作为调解人的马歇尔仍然要继续支持国民党政府一方。实际上,从一开始,蒋介石对美国这种态度也是知道的。1945年 11月29日,中国驻美大使魏道明在发给蒋介石的电报中说:“杜总统对马歇尔指示谓,美对我政策,须为百分之百支持钧座及我政府”。12月18日的电报又说:“当时马歇尔曾询总统,谓如中共不就范,或我政府不愿照中共条件,容其参加政府时则将如何?总统答:支持钧座。”这样,马歇尔从一开始就丧失了调停人所必须的公正地位。马歇尔在为国共和谈作出努力的同时,他又一手策划建立美国驻华军事顾问团。美国驻华军事顾问团,是一个包括两千多官兵的庞大的军事机构,该团装备和训练大批国民党军队,甚至帮助策划国民党军队对解放区的进攻。与此同时,美国并未撤走驻华海军陆战队。美国替国民党政府守卫北平、天津地区重要的桥梁、弹药库、矿山及交通线,并直接占领着秦皇岛、青岛等城市。为了“协助国民政府在尽可能广大的地区上建立其权威”,美军不顾停战协定、整军方案中的有关规定,3、4 月间帮助国民党运五个军到东北。在6月东北暂时休战期间,马歇尔又提出要再运两个国民党军到秦皇岛、青岛“接替防务,以便美海军陆战队撤退”,中共表示抗议,可是结果是运出了三个军,而陆战队却仍未撤退。连马歇尔自己也承认,这是“为1月10日协定所禁止的对华北部队的全面增援”。 美国政府认为,“只有靠中国的复兴和经济情况的一般改善,中国的政治的和军事的统一才能巩固”。1946年3月11日,马歇尔离华返美,他在美国的主要活动是与政府各种官员商谈有关五亿贷款和剩余物资转让给中国的问题。3月23日,国民党将领商震从美国发给蒋介石的电报中说:“(一) 马歇尔将军回美后,杜鲁门总统已深悉钧座之忍让为国,苦心维持,现决计支持钧座建立一强大之新中国,对于款项人才等项,正与议会商洽中,已得议会多数之同意。(二)现已知所谓中国共产军,系由军阀及土匪所组成,与苏联共党不尽相同”。从这里,我们多少可以看出一些马歇尔是怎样向杜鲁门述职的及他对国共两党的态度。3月28日,马歇尔正式致电蒋介石,通知他美国进出口银行同意立即给予中国五亿美元贷款,并准备了双方交换信件的草案。蒋介石认为“如果此借款成,则政局当可比较稳定,关于国民大会与改组政府,皆可如计完成,至少亦可增加美国协助我政府形式上之效用也”。“此款为澄清美国对我政府外交上援助之关系,在政府未改组以前,得成立此借款,实于我内政上作用甚大也。”这时,蒋介石正得意忘形,他于4月9日接见美联社记者声称他决心消灭共产党,就看美国态度如何了。这个讲话弄得美国领导人下不了台,不久美国政府宣布“如果在中国不能实现政治解决,那么给予贷款就不符合我国的政策”。这笔贷款虽未成,但美国的行动很快就使蒋介石放下心来。在马歇尔的建议下,美国进出口银行批准了对国民党政府六千六百八十万元的信用贷款。在蒋介石发动全国性内战的前夜,6月13、14日,美国国务卿贝尔纳斯向参众两院正式提交了《拟予中华民国以军事顾问与军事援助的法案》,供讨论决定给蒋介石长期的军事援助。14日,还签定了《长期偿付租借物质协定》,国民党政府又获得了价值五千一百七十万美元的军事装备和物质。6月 27日,美国还正式批准替国民党政府建立八又三分之一大队的空军。此外,转让给中国价值九亿美元物质的《剩余战时财产协定》正在磋商之中。美国这一系列援蒋行动不仅增强了蒋介石的军事实力,更重要的是,鼓舞了蒋介石的内战政策。在这种情况下,蒋介石不仅使马歇尔调停“实际上成为不可能”,而且不顾马的“信用人格”,发动了向中共军队的全面围攻。内战爆发后,美国仍继续大量援助蒋介石。7月16日,美国国会正式通过了以价值八亿美元的二百七十一艘舰艇“赠送”给国民党政府。8月 31日,美国政府不顾中共的反对,以一亿七千五百万美元的低价,将原值八亿三千七百万美元的西太平洋战争剩余物资转让给国民党政府,其中大部分是各种车辆、船舶设备、小型船只、航空用品、后勤补给品等。这些物质直接或间接都可用于内战。美国这些援助使蒋介石深信,美国政府不会象声称的那样,只有中国和平统一才会提供援助,更坚定了蒋介石将内战打到底的决心。当然,马歇尔与蒋介石还是有一定矛盾的。这主要表现在马歇尔认为国民党政府会在内战中垮台,对蒋不肯作必要的妥协而烦恼,为此他曾对蒋采取许多压制措施。 7月22日,马歇尔致电美国国务院要求将正在国会审议的援华军事法案暂时搁置。7月底,他促使美国政府决定对某些向中国出口的军事装备物质停发许可证。这些措施并没有对国民党产生什么影响。这不仅因为“军火禁令的颁布,正值国民政府贮有充足的器材,逐渐加紧它的军事攻势的时候”,而且蒋介石相信,无论他怎样作,美国都不会抛弃他。那么,应当怎样看待美国对华政策呢?美国战后从全球战略出发,希望出现“一个包括满洲在内的、联合的、对美国友好的中国”,因此,赞成国共谈判组成联合政府,不希望中国发生内战,这一点也许是“真诚”的。问题在于美国政府本末倒置,只希望中国表面上的和平统一,而不管中国人民是否真正得到民主,以援蒋作为对华政策的根本方针。这一点连国民党政府也看得非常清楚。1946年8月14日,国民党外交部长王世杰在给蒋介石的电报中就说:“杜鲁门虽以和平与民主并称,其主旨固仍在停战也”。蒋介石的顾问陈布雷更加直言不讳地说:“然美国重视停战甚于实现民主,则为道破美国当局心理之确论”。因此在蒋介石顽固地坚持独裁内战的方针下,美国的援助越来越多,蒋介石的态度也就越来越蛮横,马歇尔的调停却越来越无力。蒋介石毫不踌躇地“接受了美国的大炮,而拒绝了美国的鸽子,”促和只能归于无效。完全可以说,美国无条件援蒋,是蒋介石发动内战的重要原因,美国矛盾的对华政策,是导致马歇尔调处失败的重要因素。二、蒋介石的独裁、内战政策是马歇尔调处失败的根本原因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内斗争的实质,“对蒋来说,是要用各种迂回方法消灭中共;对中共来说,是要用各种方法来实现民主将反动阵营压下去”。蒋介石对付中共的策略是采取“恩威并济”的办法。他曾多次宣称:“政治问题,应用政治解决”。但为时不久,他就决心用武力消灭共产党,声称这才是“永久的而不是暂时的办法”。 1946年初,由于国际国内的因素,国共两大阵营力量的对比达到了暂时的平衡局面。蒋介石被迫坐下来与中共谈判,召开了有中共和民主党派参加的政协会议。政协会议通过的各项决议,实际上是要实行一次资产阶级宪政改革。如实现这些基本原则,中国就会逐步走向英美式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这是对蒋介石独裁统治的根本否定,因而这是蒋介石所无法容忍的。政协会议后,蒋介石从三个方面破坏政协决议,加速了发动内战的进程。首先,蒋介石在各种场合号召破坏政协决议,并通过多项反动决议。政协决议通过的当天,国民党顽固分子认为政协是国民党的失败,大哭大闹要弹劾国民党出席政协的代表,要求推翻政协决议案。蒋介石任其大闹,最后说,“我对宪草也不满意,但事已至此,无法推翻原案,只好姑且通过,将来再说。”2月10日,蒋介石密约国民党军政要员,“提示对宪法草案之意见十二项”。他认为,“宪草之制定,必须以建国大纲为准绳”,“政治协商会议协商决定之宪草原则中,更不妥者,即为国民大会不以集会之方法行使四权”。3月1日至17日,国民党举行二中全会,蒋介石在会上更是公开号召破坏政协决议,作出了旨在推翻政协各项民主原则的多项决议。4月1日,国民党召开了没有中共参加的国民参政会。蒋介石公然在会上说,“政治协商会议在本质上不是制宪会议……如果政治协商会议果真成为这样一个性质的会议,我们政府是决不能承认的”。这些表明,政协决议对蒋介石没有任何约束力量,他要根本推翻政协决议。其次,国民党利用特务迫害民主人士、捣毁民主新闻机构,完全违背了蒋介石在政协会议开幕时所宣布的四项诺言,暴露了蒋介石坚持其独裁统治的凶恶面目。2月 10日,重庆各界人士在较场口举行庆祝政协成功大会,国民党当局指挥特务分子,打伤了包括郭沫若、李公朴、章器等著名人士在内的六十余人。在此以后,国民党反动派又在南京下关车站殴打上海人民和平请愿代表马叙伦等人。7月11日、15日,国民党特务又在昆明惨杀了民盟中央委员的李公朴、闻一多。蒋介石制造这一系列暴行,完全抛弃了虚伪的面纱,决心发动空前规模的内战。第三,蒋介石一步步撕毁停战协定,导致了内战的爆发,和平之门被关闭。蒋介石签订停战协定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以接收主权为幌子,大量运兵东北,首先消灭东北的中共军队,然后再伺机解决关内共军。他在2月20日答记者问就公开声称,“军调部执行小组的任务范围,东北并不包括在内”。4月1日又公然说,“东北九省主权的接收没有完成以前,没有什么内政可言,”“军事冲突的调处只在不影响政府接收主权,行使国家行使权力的前提下进行”。与蒋介石的意愿相反,中共军队不仅没有被消灭,而且军事力量有了很大发展,并在东满、北满、西满建立了广大的根据地。2月,中共成立了三十万的东北民主联军。蒋介石政府是一个腐朽的政权,在政治上不得人心。他希望通过谈判来改善自身的形象,并限制中共力量的发展。一旦人民力量迅速壮大时,蒋介石认为这是对他独裁统治的最大威胁,于是,蒋介石最终下了内战的决心。 4月9日,蒋介石向美国记者宣称他“决心要消灭共产党”。他这时的“日记”也证实了这一点。蒋介石写过:“若采取过去对共党怀疑与妥协之方法。则将贻误大计,必根本失败而后已”(4月19日)。“公以共党枭恶,无理可喻,和平建国之望已绝”5月下旬,国民党军队在东北占领了四平街、长春,到达松花江南岸,军事上暂时处于优势。蒋介石还认为国际形势对他发动内战有利,于是,他便毫不犹豫地将整个中国拖入战火之中。内战爆发后,蒋介石和陈诚都扬言:“两个月消灭中共军,五个月内在军事上解决整个中共”。在这种指导思想下,蒋介石就再也没有真正考虑过停战。关于武力政策,蒋介石在12月1日与马歇尔的长时间谈话中作了充分的表白。马歇尔说,如国民党继续军事行动,将很快造成经济崩溃,并为共产主义的蔓延获得肥沃的土壤。蒋介石回答,中国经济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农业人口为基础的,在两年左右的时间内还不致于发生崩溃的危险。在军事方面,他有信心能在八到十个月内消灭中共军队。另外,马歇尔还担心由于中国的局势可能导致美苏对抗。蒋介石认为,只要国民党军队不进攻哈尔滨,苏联就不会采取敌对行动,并且苏联还严重地陷于德国事务,故其或不能或不愿插手中国事务。 马歇尔来华的直接目的是通过国共双方的谈判,组成联合政府,来防止国民党政府在内战中崩溃。但由于蒋介石政府自身的腐朽性,它经不起任何形式的改革。“追求统一和民主的中国,意味着他们将丧失一切”。蒋介石的目的在于维持他的专制独裁,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马歇尔调处成功的可能性。三、中共与美蒋矛盾的发展使马歇尔逐渐失去调停人的资格停战令和政协决议签定后,中共对国内和平曾抱有很大希望。2月1日,中共中央在《关于目前形势与任务的指示》中说:“从此中国人,中国即走上了和平民主建设的新阶段,虽然一定还要经过许多曲折的道路,但是这一新阶段是已经到来了”。但是,这时的中共已经是一个成熟的党,没有把希望寄托在蒋介石发善心上,而是强调依靠自己手中的力量。就在对形势估计比较乐观的时候,上述指示也强调“为了保障国内和平各地应利用目前时机大练兵三个月,一切准备好不怕和平的万一被敌人破坏,并须在此期间准备整编军队,及精兵简政”。 2月以后,国民党采取一系列破坏停战令和政协决议的行动,加紧了内战的部署。与此同时,中共反对内战的准备也逐步加强。3月18日,中共中央发出了给党内的指示电,电文说:“如国方因我坚持政协决议,并利用东北问题实行分裂,发动全国内战我应亦不惧怕,即使在打内战,我虽可能受些损失,但大势所趋仍将归于和平”。并着重指出:“蒋介石反苏反共反民主的反动方针一时不会改变,只有经过严重斗争使其才有作某些较利于民主的妥协之可能”。 东北大打后,为了切实作好战争准备,5月初,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练兵的指示》和《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五四指示》)。练兵指示指出,国民党反动派除在东北扩大内战外,还准备发动全国内战,在这种情况下,全党必须有充分的准备,能够在国民党发动内战时,坚决彻底粉碎之。并要求立即下令全军练兵,“将此看成是决定胜负的关键之一。”《五四指示》决定改变党的土地政策,即由减租减息的政策进到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农民的政策。《五四指示》的实行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是中共进行自卫战争准备的基本措施。内战爆发后,7月11日,毛泽东在给党内的指示中再次强调:“全党必须下最大决心,努力准备一切条件,粉碎蒋军进攻,以战争的胜利去取得和平。一切游移不定及侥幸取得和平的想法,都应扫除干净。”这就是说,只有在自卫战争中有力打击蒋介石,使敌我力量的对比有所改变,才可能取得合理的和平条件。随着内战的扩大,美国逐步完全倒向蒋介石一边,与中共的矛盾日益加剧。马歇尔来华时,美国对华宣称只有组成统一的联合政府才提供对华援助。整编协定签定以后,美国许诺训练和装备十个师的中共军队,并在张家口开办一个小“西点”军校训练中共军官。后来由于蒋介石的坚持,美国取消了这一计划,但美国并没有断绝给国民党政府提供援助。4月,美国超过整编协定所限定的数额继续帮助国民党政府运兵东北。对此,周恩来发表谈话指出,这样做“将不是停止冲突,而是增加冲突,扩大战争。”当得知美国国会正讨论对华军事援助法案,6月22日,毛泽东主席亲自发表声明,严正指出:“美国实行所谓军事援助,实际上只是武装干涉中国内政,只是以强力支持国民党独裁政府,继续陷中国于内战、分裂、混乱、恐怖和贫困”。7月7日,中共中央为 “七七”九周年纪念发表宣言,再次严厉谴责美国干涉中国内政,并指出:“美国帝国主义比日本帝国主义更强大……带有更大的危险性”。 这个宣言实际上是中共与美国政府决裂的标志。8月,美国决定将剩余物质转让给国民党政府,周恩来两次向马歇尔提交备忘录并发表两次重要谈话。他指出:“转让剩余物质,等于是火上加油,并可能使得任何想将目前战争加以控制的最后努力,予以破坏”。中共还指责马歇尔“调处”是欺骗世界, “调处”其名,“援助”其实。马歇尔完全失去了中共对他公正调处的信任,也就失去了调停人的资格,调处名存实亡。四、苏联对华政策对马歇尔调处的影响中国在亚洲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美苏之间的冷战不能不对马歇尔调处产生重大影响。随着冷战的加剧,美苏在中国特别是在东北的争夺更加激烈。1946年2 月,马歇尔告知国民党外交部长王世杰说,“中国必须以尽可能快的步代继续完成它的计划中的统一工作,以便消除它目前所存在的易遭苏联暗中攻击的弱点,只要中国有一个独立的共产党政府和一支独立的共产党军队,这个弱点也就存在”。因而,美国急于想将国共拉在一起组成联合政府,来抵制苏联对中国的渗透。与此同时,苏联与美蒋之间的矛盾发展了。2月底,蒋介石策划了在全国各大城市的反苏游行,反对雅尔塔协定,要求苏军从中国东北“滚出去”。在蒋介石反苏政策面前,苏联很快作出了反应。3月8日,苏军自沈阳不宣而撤,并很快于5月3日从东北撤退完毕。这一撤军行动使蒋介石十分狼狈,中共军队随即占领了长春、哈尔滨等城市和北满的广大地区,这对尔后中共在东北的长期斗争是有利的。尽管如此,苏联还没有完全放弃与蒋介石合作的努力。1946年5月6日,苏联驻华使馆武官罗申约见蒋经国转达斯大林再度邀请蒋介石访问莫斯科,这时正值蒋介石决心依靠美国进行大打的时候。蒋介石认为“这是我国今后外交政策成败上一个最后决定关头。我如接受其邀请访俄,则今后外交只有俄共对华的一贯的策略,就是国共合作,共同组织联合政府,向苏俄一面倒,以达其对我‘和平转变’的目的”。这是与蒋介石的基本方针相违背的,他拒绝了斯大林的邀请。蒋介石的这一行动使苏联相信通过蒋介石来维护在华利益难以实现,于是苏联对华政策在1946年下半年有所改变,逐渐加强了对中共的支持和对美国干涉中国内部事务的抨击。 6月13日,东北大打时,苏联通过其驻华新闻官非正式地向美国驻华使馆二秘卢登提出第一次警告,苏联表示不满意美国在远东政策,因为苏联认为美国在日本、中国、朝鲜和太平洋岛屿对苏联采取“进攻性”的政策。迄今为止,苏联对中国问题采取不插手政策,但如果目前这种局势继续下去,苏联将在中国采取必要的积极行动。7月27日,苏联再次公开宣称:“苏联不能坐视美国对华政策”。在苏联比较强硬的态度面前,马歇尔多次表示担心:“国民党政府的顽固态度可能使共产党投入苏联怀抱”。“如果战争蔓延到满洲,那也许意味着招致苏联政府介入中国事务,这将成为国民政府的祸根”。因此,可以说,苏联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美国援华的规模和蒋介石的内战,这是对中共争取斗争胜利的一个有力支持。同时,苏联的这种对华政策又使国共双方态度更加强硬,双方的鸿沟更加扩大,马歇尔调处成功的希望也就更小。
   苏尔特 关键词: 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