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戚家军
| 事件经过:
晚明时期中国东南沿海一带倍受日本浪人的侵扰。嘉靖三十五年(1556),戚继光受命镇守宁波、绍兴、台州、金华等地,置身于抗倭最前线。鉴于明军兵惰将骄、纪律松弛、战斗力低等弱点,戚继光两上练兵议,并以“杀贼保民”相号召,在嘉靖三十八年(1559)九月亲自到义乌、金华招募素质良好的矿工和农民入伍,经过几个月的精心编制和严格训练,组成了3千多人的新军。随后,戚继光又在台州等地招募渔民,组成水军。新军在戚继光领导下纪律严明,对倭寇英勇作战,对百姓秋毫无犯,屡立战功,战斗力很强,被人们誉为“戚家军。东南抗倭时,戚家军总兵力约3000—6000人,步炮混合编组,冷热兵器混成编制。镇守蓟门时,兵力达数万人,由独立的骑兵、步兵、车兵等兵种组成,各种管形火器约3040-4220支(门)。嘉靖三十九年(1660)二月初八日,朝臣们在讨论擒获王直之功时,称赞戚继光”督兵有纪“。此后”戚家军“在东南沿海抗倭战争中英勇善战,师出必胜,威震东南,享誉天下。
戚继光(1528-1587)字元敬,号南塘,山东蓬莱人,出身武将世家,自幼即熟读兵书,潜心军事,显示出过人的军事天才。后世袭登州卫指挥佥事,后调浙江都司参将。他组建”戚家军“与抗倭名将俞大猷等协作,平定浙江、福建倭寇,又转战广东,彻底铲除东南沿海倭患。隆庆二年(1568)以都督同知总理蓟门、昌平、保定三镇,在镇16年,使北方防御得以充实巩固,现在山海关以内的北方明长城就是在他的主持下兴建而成的。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