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戶部議理財事宜
| 事件經過:
嘉靖三十七年(1558)二月二十日,戶部尚書方鈍奏言:天下財賦,每年入太倉銀二百萬兩,舊製以七分為經費,存積三分備兵事、荒歉,以為常。嘉靖二十八年以前,每年支出最多不過二百萬兩,少者僅七十萬兩左右。嘉靖二十九年“庚戌之變”後,每年調兵遣戍,所增兵馬數多,餉額增倍。至嘉靖三十四年、三十五年間,宣、大邊事益急,一切募軍、賑恤等費,俱取於內庫,歲無紀極。嘉靖三十年所發京、邊歲用銀至五百九十五萬兩;嘉靖三十一年為五百三十一萬兩;嘉靖三十二年為五百七十三萬兩;三十三年四百五十五萬兩;嘉靖三十四年四百二十九萬兩;嘉靖三十五年為三百八十六萬兩;嘉靖三十六年三百零二萬兩。太倉歲入銀二百萬兩之額,不能充歲出之半。於是箕斂財賄,題增派,括贓贖,算稅契,折民壯,提編均徭,推廣事例由此大興。地方有事,有司往往奏留,如浙江、直隸被倭患,川貴采木,山西、陝西、宣府、大同,以兵荒,歲入二百萬兩之額且虧三分之一。而內庭之賞給,齋殿之經營,皇上不時之徵取,年初大同右衛告急,入春以來已發宣、大銀二十萬兩。而天下民運至太倉銀僅七萬,庫銀積儲大約不及十萬兩。且邊臣奏討日增,以致內藏空虛,官府搜括已盡,民間科派已極。為解决財政危機,特提出七條措施:一、將嘉靖三十四年存積????引,召商納銀太倉,依原價銀一錢加三分,特行超掣。二、將三十三年開派????引納米、草本色者,米一石減一鬥,草束五十斤減一斤八兩。三、將浙江、湖廣、江西及南直隸州縣原派南京戶部倉糧暫藉三年,改折一半,發太倉銀庫。四、江、浙、湖廣三省及南直隸州縣自嘉靖三十一至三十五年拖欠本色稅糧,改徵折色,限一年內完解庫銀。違限不完,仍徵本色。五、各處拖欠戶部錢糧,自嘉靖三十一年為始,限一年內追解完報。六、各處????課、????稅悉解戶部發過,所在官司不得擅自奏留或別項支用。七、議處贓罰、事例、稅契、民兵等銀,原因邊費浩大而徵取,近因營建朝門移助工費。今工部錢糧額足,當分其半還給戶部。方鈍奏疏呈上,世宗降旨切責其謀國不足,令再議。次日,戶部遂先發太倉銀五萬兩,米二萬石,豆一萬石,支援大同右衛。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