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荊襄流民起義

國度: 中國  

朝政: 明代

國君紀年: 明憲宗朱見深成化元年

事件類型: 熱門

開端時間: 1465年三月

終結時間: 1465年  

地點: 中國

事件經過:

  明朝中期,隨着土地兼併的劇烈和賦役的苛重,加之連年不斷的饑荒,流民漸多。湖廣荊襄地區即為流民的重要聚居地區。洪武初,明廷恐這裏的流民聚衆起義,派重兵剿除該地,試圖禁止流民進入,設立了以勳陽為中心,西到終南山東端,東南到桐柏山、大別山,東北到伏牛山,南到荊山的禁區,並於天順八年(1464)專設湖廣布政使參議一職,專管流民事宜,但並不能控製流民的涌入。到成化初,入山墾荒開礦者已達一百五十餘萬人。明廷多次強令逐散,流民在走投無路之下,於成化元年(1465)三月在劉通、石竜、馮子竜領導下於房縣大石廠立黃旗起義,占據梅溪寺稱漢五,國號漢,年號德勝,任命了將軍、元帥等職,擁衆數十萬,分兵進攻襄、鄧、漢中,大獲全勝,明廷大為震驚,憲宗詔命撫寧伯朱永為充兵官,兵部尚書白圭提督軍務,太監唐慎、林貴監軍,會合湖廣總兵李震、副都御史王恕前往鎮壓。成化二年三月,義軍在梅溪附近打敗李震、殺都指揮以下軍官三十八人。五月,白圭率兵從南漳、遠巡、房縣、𠔌城四路進逼梅溪,劉通率義軍轉至壽陽,與明軍激戰兩天,劉通被俘,義軍中男子十一歲以上者皆被殺,共一萬餘人。六月,石竜率部分義軍轉至四川,攻下巫山、大昌,殺夔州通判王禎、奉節縣典史及百戶二百餘人。十月,白圭遣指揮使張英誘降,劉長子縛石竜投降。十一月,石竜、劉長子等義軍首領七十三人及其傢屬五十二人被斬,起義失敗。六年十一月,荊襄流民又在李原、小王洪領導下起義。李原與小王洪均是劉通之部下,起義後稱太平王、流民附和者達百萬人。憲宗詔命都御史項忠總督河南、湖廣、荊襄軍務,與湖廣總兵官李震前往鎮壓。項忠又增調土兵、共合二十五萬人,分八路進攻義軍。同時遣人入山誘流民出山復業,使大批流民出山,削弱了義軍的力量。成化七年七月,李原在均山、小王洪在均州被俘,大批流民被屠殺,死者枕籍山𠔌,而被誘出山的流也也在還鄉途中死去。荊襄流民起義復又失敗。
   中国 關鍵詞: 地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