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之声
北美楓
百科
百科
字典
成語
找字
文字樹
文字通
知識樹
漢英
英漢
互譯
時光隧道
朝政
國度
今日是何年
讀書
詩歌
小說
歷史
百科
散文
旅遊
劇作
搜索
用戶
密碼
登陸
註册
English
簡體
繁體
pīnyīn
我的
圖片
我的地圖
北美枫文集
似曾相識
詩歌
小說
歷史
百科
散文
旅遊
劇作
北美枫
意見反饋
關於我們
頁面幫助
幫助
事件:
捻軍起義
國度:
中國
朝政:
清代
國君紀年:
清文宗鹹豐二年
事件類型: 熱門
開端時間:
1852年
終結時間:
1868年
地點: 中國
事件經過:
捻軍張樂行在安徽蒙城雉河集起義
1851年(清鹹豐元年)至1868(清同治七年)爆發於黃河、淮河流域,由捻黨轉化而來的農民起義軍的反清戰爭。
19世紀初,安徽北部及河南、山東、江蘇等省部分地區的農民秘密組織“捻黨”,以反抗封建壓迫、尋求生活出路。1851年,河南南陽、南召、唐縣(今唐河)等地捻黨聚衆起義。次年,張樂行、龔得樹等復於皖北雉河集(今渦陽西北)一帶起義,聚衆萬餘人,攻剋河南永城等地。1853年,太平軍北伐進入黃河、淮河流域,捻黨紛起響應,在豫、魯、蘇、鄂交界地區,形成十餘支相對獨立的隊伍,並逐步由分散、零星的鬥爭趨嚮聯合。1855。年秋,各路捻軍首領聚集雉河集“會盟”,公推張樂行為“大漢盟主”,建立五旗軍製,發佈“救我殘黎,除姦誅暴,以減公憤”的文告,宣佈捻軍行軍作戰19條軍紀,為進行大規模反清鬥爭創造了條件。隨後,捻軍5萬餘人轉戰於皖、豫、蘇地區,殲滅清軍和地主武裝,使隊伍迅速發展至十餘萬人。但由於組織鬆散,武器簡陋,缺乏訓練,因而參戰清軍由少變多,捻軍由進攻轉為防禦後,衹有張樂行等少數幾支主力於正面阻擊清軍,餘多守寨自保,致使雉河集根據地被清軍攻占。1857年春,張樂行率捻軍渡淮南下,與北上的太平軍陳玉成、李秀成部會師,接受太平天國領導,與太平軍聯合作戰(參見太平天國運動),在淮河兩岸抗擊清軍圍攻,並一度攻入湖北。1858年,捻軍主力回到淮北,一面以圩寨戰抗擊清軍進攻,一面以快速的流動作戰方式出擊豫、魯、蘇,殲滅大量清軍,並與太平軍配合進行了多次重要作戰。1860年鼕,清廷調科爾沁親王僧格林沁全權督辦攻捻戰事。捻軍雖數次擊敗僧軍進剿,但因實行消極防禦方針,致使雉河集大營於1863年再次失陷,張樂行殉難,皖北根據地喪失。突圍而出的張宗禹等部,繼續以流動作戰方式,堅持鬥爭。1864年夏,太平天國都城天京(今南京)失陷(參見天京之戰),捻軍與太平軍餘部在鄂、豫
邊界
會師,改編組成新捻軍,以復興太平天國為目標,推賴文光為首領,運用新的遊動戰術,並逐漸易步為騎,使捻軍變為一支約十餘萬人的騎兵武裝。1865年5月,於山東菏澤高樓寨取得全殲僧格林沁馬隊7000餘人的重大勝利,陣斃僧格林沁(參見高樓寨之戰)。旋擊敗湘軍和淮軍,粉碎欽差大臣曾國藩“以靜製動”和“聚兵防河”的攻捻方略。次年秋,捻軍在河南許州(今許昌)分為東、西兩部。賴文光率東捻軍留守中原地區,與清軍周旋。西捻軍由張宗禹率領西進陝西,與陝甘回民軍相互配合,取得灞橋伏擊戰(參見灞橋之戰)、進軍陝北等作戰的勝利,後聞東捻軍被圍,轉兵東進救援,經山西、河南、進入直隸,於饒陽(今屬河北)之戰失利後,繼續轉戰於山東、河北地區。但東捻軍轉戰於河南、湖北、山東地區,遭李鴻章淮軍圍追堵截,日趨被動。1868年1月,終敗滅於江蘇揚州地區。8月,西捻軍也於山東茌平徒駭河畔覆沒。
點評:此戰,捻軍起義戰爭,歷時18年,波及皖、魯、豫、蘇、陝等10個省區,殲滅清軍及地方團練十萬餘人,有力地配合了太平天國和北方各地的人民起義,給清朝統治以沉重打擊。捻軍在長期抗清作戰中,形成一套獨特的流動戰法,常能剋敵製勝。但捻軍領導者政治目光短淺,未能形成集中統一的領導和指揮,軍事上實行流寇主義,忽視建立鞏固的根據地,後期又將軍力分為兩支,作戰指導盲動,緻被清軍各個擊破,全軍覆沒。
捻軍起義主要首領
張樂行(?~1863)(張洛行)捻軍前期首領。安徽亳州人。出生於地主豪紳家庭,1852年,皖北饑荒嚴重,張樂行與龔得樹等率捻衆萬餘人起義,在蘇魯豫皖交界廣大地區活動,聲勢迅速擴大,各地捻衆紛紛起義響應。1855年秋,各路捻軍首領雲集雉河集(今安徽渦陽縣),成立聯盟,推張樂行為盟主,號稱大漢永王。組成捻軍,建立黃、紅、藍、白、黑五旗軍製,擴大隊伍,積極活動。1857年,張樂行率捻軍與太平天國陳玉成、李秀成部隊會師,被封為成天義,任徵北主將,後改封沃王。與太平軍並肩戰鬥,使清政府大為恐慌,先後派勝保、袁甲三等人鎮壓捻軍。1863年,僧格林沁圍攻雉河集,捻軍遭受重大損失,張樂行在渦陽義門遇害。
賴文光(1827年—1868年),廣西人,太平天國將領,封遵王。1864年天京失陷後,賴文光把本部太平軍與捻軍合併,成為捻軍首領之一,後來捻軍一分為二,賴文光成為東捻軍首領,1868年兵敗被清軍俘殺。
張宗禹,安徽雉河集人,清末捻軍領袖。初隨叔父、大漢盟主張樂行參加捻軍起義。後轉戰蘇豫陝鄂皖,受太平天國梁王封。1864年與太平天國遵王賴文光整編捻軍,以騎兵為主,步兵配合,流動作戰。1865年殲滅清科爾沁王僧格林沁部,並粉碎湘軍曾國藩的封鎖。1866年從河南率西捻軍入陝,聯合回民軍。1867年元月於西安灞橋大敗清軍,12月為援助遵王賴文光所率東捻軍從陝北南下,經山西至直隸,逼天津,南下山東,被清軍包圍。次年8月轉戰至駭河邊,下落不明。
穀歌地圖
必應地圖
Mapabc地圖
中国
關鍵詞:
地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