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中日甲午戰爭爆發

國度: 中國  

朝政: 清代

國君紀年: 清德宗光緒二十年

事件類型: 熱門

開端時間: 1894年七月1日

終結時間: 1894年  

地點: 中國

上層事件: 甲午戰爭

事件經過:

  光緒二十至二十一年(1894-1895),日本發動了侵略朝鮮和中國的戰爭。因戰爭爆發於舊歷甲午年,故稱甲午戰爭。日本自明治維新以後,迅速走上了對外擴張的軍國主義道路,製定了以掠奪朝鮮和中國為首要目標的“大陸政策”,加緊擴充軍備。光緒十八年(1892),日本提前完成了自光緒十一年(1885)起的十年擴軍計劃。到甲午戰爭前夕,日本已經建立了一支擁有六萬三千名常備兵和二十三萬預備兵的陸軍,並擁有排水量七萬二千多噸的海軍艦衹,總噸位大大超過了當時中國的北洋海軍。光緒二十年(1894)正月,朝鮮爆發了東學黨起義,朝鮮國王請求清政府派兵協助鎮壓。日本利用這一事件侵略朝鮮、進攻中國。四月二十九日,日本內閣决定率先出兵朝鮮,兩天後派出陸戰隊進駐漢城,五月初二日設立戰時大本營。不久,以保護僑民等為藉口,急劇增兵萬餘人,占據戰略要地。五月初三日,清政府根據光緒十一年(1885)訂立了中日《天津會議專條》的規定,通知日本,中國應邀出兵朝鮮。待東學黨起義被鎮壓下去,清政府建議中日兩國同時撤兵,卻遭到日本政府拒絶。六月二十一日,侵朝日軍占領朝鮮王宮,發動政變,並攻掠清政府駐朝總理公署。二十三日,日艦在牙山口外豐島海面突襲中國由朝返航的運兵船,正式挑起了侵略中國的戰爭。七月初一日,中日雙方正式宣戰。開戰後,李鴻章堅持避戰靜守的方針,使清軍處於被動挨打的境地。八月十六日,平壤戰敗。十八日,日本聯合艦隊在黃海海面襲擊了清提督丁汝昌率領的北洋艦隊,雙方激戰五個多小時,互有損失,日艦略占優勢。李鴻章旋下令北洋艦隊退守威海衛軍港。日軍占領朝鮮全境並掌握了黃海、渤海的製海權,遂由海陸兩綫直逼中國國門。九月下旬,日軍兵分兩路進攻中國東北:一路渡鴨緑江,攻占九連城、安東(今丹東)、鳳凰城;另一路從遼東半島花園口登陸,十月攻陷大連、旅順。光緒二十一年(1895)正月,日軍從海陸兩路夾擊威海衛。丁汝昌等將士在腹背受敵的情況下,仍堅持戰鬥。正月十七日,丁汝昌在絶望中自殺。二十二日,日艦開進威海衛港,並在劉公島登岸。威海衛基地完全陷落,北洋艦隊全軍覆沒。二月上旬,日軍又連續攻占了牛莊、營口、田莊臺等軍事要地。遼東軍民雖然進行了英勇抗擊,但已無法扭轉戰爭敗局。三月二十三日,李鴻章與日本代表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從此,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進一步加深。
   中国 關鍵詞: 地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