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vents: 甲午战争
甲午战争 甲午战争
Event Details: 甲午战争(日称日清战争;又称第一次中日战争)是清朝和日本之间为争夺朝鲜半岛控制权而爆发的一场战争。由于发生年为1894年,即清光绪二十年,干支为甲午,史称“甲午战争”。
起因
清光绪元年(西元1875年),当时的朝鲜国王高宗李熙还年幼,由其生父李是应摄政,是为“大院君”。李是应为人守旧排外,竟下令:“凡与日本交涉者,处死刑”。
这一年有艘日本军舰云扬号,停泊在朝鲜江华岛沿海附近进行海域测量。朝鲜守军一见日本军舰,在排日情结下,江华岛炮台守军发炮攻击。日舰云扬号全力反击,摧毁江华岛炮台并攻陷永宗城。
事后,1876年2月26日,日本与朝鲜在江华岛签订不平等的《江华条约》(又称《丙子修好条约》、《朝日修好条约》),朝鲜给与日本贸易特权与互相承认为自主独立的国家,从此朝鲜逐步沦为日本的殖民地。
关于此事件的来龙去脉,罗惇融在《中日兵事本末》此书中,有段详细的记载:“光绪元年秋,日本以兵舰突入朝鲜江华岛,毁其炮台,焚永宗城,杀朝鲜兵,掠军械以去。复以兵舰驻釜山,要盟。方副岛种而之来议也,乘间语总署,朝鲜是否我属国,若为属国,则由我主朝鲜通商事。总署答以朝鲜虽我藩属,而内政外交,听其自主,我朝向不与闻。……至是,日本以兵胁朝鲜,而遣开拓使黑田清隆为全权大臣,议官井上馨副之,赴朝鲜议约。二年春,约定认朝鲜为独立自主国,互派使臣,并开仁川、元山两埠通商,日舰得随时测量朝鲜海岸,中国视之漠然也。”
此条约在朝鲜造成了保守党与维新派的斗争。保守党想维持“事大交小”传统的外交方式,维新派想因此脱离与大清帝国的册封关系,与西方国家结交来发展朝鲜。但大清帝国仍然控制了李朝朝廷保守的官员与贵族。
清光绪八年(1882年)年,朝鲜发生新旧党之争。朝鲜自江华岛事件后,国内维新派组开化党,是为新党;旧党则以大院君李是应为首。因王妃闵氏一族与李是应不睦,李是应遂唆使兵变,焚日本使馆,杀日本中尉堀本礼造。日本因而出兵朝鲜,清廷亦派兵朝鲜。敉平叛乱后,清朝与日本皆驻军汉城。
清光绪十年(1884年)中法战争正酣,日本见清朝忙于应付法国,驻朝清军兵力大减,决定寻衅图朝鲜,密令其驻朝鲜公使竹添进一策划朝鲜维新派开化党人发动政变。竹添进一对金玉均、洪英植等开化党首鼓吹“中法开战,清国将亡,贵国有至于改革之士,不可失此机。”,还主动帮开化党制定政变计划。
在朝鲜大臣奔向清军军营,“匍匐辕门,抚告哀衷”请求援助下,袁世凯率领二千名清军进入汉城击败日军后攻入王宫,救出朝鲜国王李熙,李熙获救后立即下令将擒获的洪英植等七人处死并追捕朴永孝等人,史称甲申政变。
事件过后,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中、日两国代表李鸿章、伊藤博文于天津签订《中日天津条约》,中日两国均自朝鲜撤兵,并约定:“将来朝鲜如有事,中日两国或一国要派兵,应先行文知会;及其事定,仍即撤回,不再留防。”
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三月,朝鲜东学党党魁崔时享,于全罗道聚众号召农民起义,发檄征讨日寇、驱逐权奸,国王李熙恐慌,向北京告急。四月,直隶提督叶志超奉令率军驰赴朝鲜,清军登陆驻屯于牙山,并按《中日天津条约》之规定电告日本。东学党乱兵闻中、日军队已至,不战而溃。五月,袁世凯以东学党溃散、叛乱已平,要求日本同时从朝鲜撤兵。但日政府反要求中、日两国留兵,共同改革朝鲜内政,为清廷所拒。六月,日军突然冲入王宫,囚禁国王李熙,命大院君李是应主国事。李是应为报清光绪八年(1882年)遭清廷诱捕,将其囚禁中国保定之恨,不经思考,马上答应为日本效力,并下令驱逐在朝鲜的所有华人出境。
北洋大臣李鸿章发觉事态不妙,急调总兵卫汝贵、提督冯玉昆率军火速由大东沟登陆,进驻平壤;另调北洋陆军十余营分梯次搭乘驰援朝鲜,济远和广乙两舰7月23日抵达牙山,掩护运送清军的运兵船在朝鲜牙山登陆。三日后的7月25日拂晓,离牙山返航,清晨7时20分在朝鲜丰岛海面,遭遇日本联合舰队第一游击队吉野、浪速及秋津洲等三舰。日军不宣而战发炮攻击济远和广乙,经过一番激烈炮战缠斗后,福建船政局自制炮舰广乙企图逼近日舰发射鱼雷,但在秋津洲、浪速压倒性的火力打击下受重创,无法发射鱼雷,船身倾斜,人员伤亡惨重。于是向海岸方向退出战斗,在朝鲜十八岛附近搁浅,纵火自沉。
此时载有第二波増援朝鲜清军1200余人并悬挂英国国旗的英国高升号商轮和满载军械的操江舰先后驶来。济远舰抛下高升号而走,吉野号独自追击济远舰。9时15分浪速发出信号勒令高升号停伡,欲逼迫高升号将船只驶往日本,以船上官兵作为人质,船上清军官兵大为愤怒,因为此时中日双方尚未开战,而日方无故俘虏船上官兵,便要求船长将船驶回大连或旅顺。
正在双方僵持不下的时刻,日军突升红旗,要求船上洋员离船,旋即发炮进攻,清军亦据船以步枪迎敌。下午1时高升号被浪速击沉,此时日军用机枪扫射在海上浮沉的清军官兵,最后被射杀者达七百余人。下午2时操江舰被秋津洲追上俘虏,此即丰岛海战。
7月28日夜,日本陆军进攻牙山清军,发生激战,清军不支,退向平壤。1894年8月1日(阴历七月初一),中日双方正式宣战。
交战双方
清朝
北洋海军自1888年正式建军后,配置有主力舰定远号及镇远号,各有12寸巨炮4门,航速分别为14.5节及15.4节。
甲午战争前夕,英国的阿姆斯特朗(Armstrong)船厂向李鸿章推销世界航速最快,达23节的四千吨巡洋舰。当时清朝政府已经支付订金,后因军费严重不足支付余款,这艘舰最后被日本低价买下了,也就是后来的吉野号,其高航速锅炉和新型速射炮在甲午一战发挥极大战力。
1894年5月下旬李鸿章校阅北洋海军,奏称:“北洋各舰及广东三船沿途行驶操演,船阵整齐变化,雁行鱼贯,操纵自如……以鱼雷六艇试演袭营阵法,攻守多方,备极奇奥。”“于驶行之际,击穹远之靶,发速中多。经远一船,发十六炮,中至十五。广东三船,中靶亦在七成以上。”“夜间合操,水师全军万炮并发,起止如一。英、法、俄、日本各国,均以兵船来观,称为节制精严。”战争前夕,北洋舰队的大沽、威海卫(今山东威海)和旅顺(今属辽宁大连)三大基地建成,英国观察员看完北洋舰队的操演后上书海军部,也认为北洋舰队的战力不容小觑。
但是后期因为李鸿章解雇了当时训练海军的英国人琅威理,引致北洋舰队军纪出现问题,“有某西人偶登其船,见海军提督正与巡兵团同坐斗竹牌也。”“每北洋封冻,海军岁例巡南洋,率淫赌于香港、上海,识者早忧之”。1888年原本预订购入300箱炮,后因为军费被挪用去修建颐和园,所以北洋海军只购入了3发炮,“从前拨定北洋经费号称二百万两,近年停解者多,岁仅收五六十万。”“中国水雷船排列海边,无人掌管,外则铁锈堆积,内则秽污狼藉,业已无可驶用。”至于领导丁汝昌“孤寄群闽人之上,遂为闽党所制,威令不行”。刘步蟾则被人们称为“实际上之提督者”。
日本
1882年,日本海军还只是鱼雷艇和二千吨以下的近海铁甲舰为主,无大型铁甲巡洋舰。1885年,日本提出十年的扩军计划,意图超过北洋海军。1886年,法国海军工程师白劳易(Louis-Émile Bertin)受雇建造4700吨级大型铁甲巡洋舰“松岛号”和“严岛号”。
1890年时,中国北洋舰队的总排水量为27000吨,而日本海军的总排水量在17000吨以上。日本以国家财政收入的60%来发展海、陆军,当时日本政府的年度财政收入只有八千万日元。1893年起,明治天皇又决定每年从自己的宫廷经费中拨出三十万日圆,再从官员的薪水里取十分之一,补充造船费用。到了1894年甲午战争时,日本海军舰队总排水量为72000吨,并且多有配置速射炮的新式舰艇。
相反,北洋舰队自1888年正式成立后,再未添加任何船只。1891年后,朝庭准户部上奏对外停购枪炮弹药两年,后来修慈禧的颐和园使海军经费未有再添。
战前日本实际动员兵力达240616人,174017人有参战经验,海军拥有军舰32艘、鱼雷艇24艘,排水量72000吨,超越北洋水师。日本对清廷改革后的实力仍有顾忌,对于北洋水师不敢轻敌,1880年日本参谋本部长山县有朋的调查报告中指出,大清帝国平时可征兵425万,战时可达850万人之多,“邻邦之兵备愈强,则本邦之兵备亦更不可懈”。
过程
甲午战争始于1894年7月25日的丰岛海战,至8月1日清朝政府对日宣战和日本明治天皇发布宣战诏书,1895年4月17日以签署《马关条约》而告结束。整个战争持续近9个月,依据战场转换及双方作战态势的变化,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第一阶段,从1894年7月25日到9月17日。战争分陆战与海战双向进行,陆战主要是在朝鲜半岛上的平壤之战,海战主要是黄海海战(1894年)。黄海海战是双方海军主力在黄海北部海域进行的战役规模的海战。亦称甲午海战、大东沟海战。此役北洋海军失利,自此退入威海卫,使黄海制海权落入日本联合舰队之手,对甲午战争的后期战局具有决定性影响。
陆面战斗在三个战场同时展开:大同江南岸战场、玄武门外战场、城西南战场。当时驻守平壤的清军九千五百余人,日军也有一万六千多人,双方战力相差甚远。日军第九混成旅团首先向大同江南岸清军发起进攻,太原镇总兵马玉昆奋勇抗击,日军无功而返。
同时日农历八月十八日(阳历9月17日)海军联合舰队进入黄海鸭绿江出海口西“大东沟”合击北洋水师舰队,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的大规模现代钢铁军舰海战。售出军舰给日清双方的英国及当时各军事大国极为关注此场海战。海战在中午时分开始,双方皆在11时15分和11时30分发现敌方。由于清舰是从朝鲜运兵回来,所以舰队以一字形排开,日舰则是寻战而来,所以舰队成尖峰形。 12时清军下令变阵,排成尖峰形。13时开始炮击:可是时间不足,舰队中央是凹陷。即使如此面对清军铁甲舰攻势,日舰仍被迫后退。此时日舰包抄清军右侧,由于日舰较快加上清军指挥不当,右侧舰队被歼灭;丁汝昌之座舰也被炮击,炮震力导致正在持双筒望远镜观看海面战局的丁汝昌从二楼高炸飞摔落甲板,左手臂骨摔断重伤(战后左手臂打石膏直到次年2月右手拔枪自裁)。定远号舰长接手指挥,下令全部舰只集中重炮攻击日舰队司令舰吉野号,14时吉野号即中弹甚至是舰长室中弹,但因为炮弹火药不足没有爆炸(舰队司令伊东祐亨回忆)没有沉没,日舰后退,伊东中将司令且即更换座舰(当松岛号由友舰拉回日本时,全舰千疮百孔却未沉没,日军频呼:“不可思议!”)。16时清军左侧舰艇中弹,背靠荒岛一边灭火一边攻击日舰。灭火成功,日舰在没有优势下撤退。另一方面日舰所有火炮皆无法击穿定远号等清军铁甲舰,清左侧舰队回救运送重炮弹予两舰,因此反而日舰多被重炮所伤。伊东祐亨认为暂时无法击沉定、镇两舰,下令撤退。靖远升旗召集各舰追击,17时30分日舰远去,清军下令停止追击;此大东沟海战清军伤亡600余人,经远管带林永升战死,经远沉没,致远管带、邓世昌与舰同沉殉国;日军伤亡亦达300余人。
激战5小时后,北洋舰队损失巡洋舰5艘包括经远、致远、超勇、扬威、广甲,受伤4艘,但成功完成护航运载清刘铭传淮军12营陆军登陆鸭绿江岸。日舰仅伤5艘,先行撤离战场。战后北洋舰队未敢主动出击,日本联合舰队达到了控制黄海制海权的目的。
9月15日,日军分三路总攻平壤,战斗至为激烈,高州镇总兵左宝贵中炮牺牲,随后玄武门失守,叶志超下令彻退,六日内狂泄五百余里,透露清陆军内部湘军、淮军严重对立;26日清军直抵鸭绿江以北的中国境内。朝鲜全境为日本所控。
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从1894年9月17日到11月22日。战场位于辽东半岛,以陆战为主。9月25日,日军在鸭绿江上搭浮桥抢渡成功,向虎山清军阵地发起进攻。清军守将马金叙、聂士成被迫撤出阵地。日军攻陷虎山。其他清军各部不战而逃,山县有朋即将第一军司令部移于虎山。26日,日军占领了九连城和安东县(今丹东),同日日军在庄河花园口登陆,10月9日,攻占金州,10日陷大连湾,至此清军在鸭绿江防线全线崩溃 。25日旅顺陷落。
第三阶段
第三阶段,从1894年11月22日到1895年4月17日,有威海卫之战和辽东之战。12月24日,镇远退入威海卫时触礁,经抢修才不至下沉,但已不可再出深海作战,管带林泰曾引咎自尽。1895年1月20日,日本第二军共两万五千人,在日舰掩护下开始在荣成龙须岛登陆。30日日军集中兵力进攻威海卫南帮炮台。营官周家恩阵亡,炮台被日军攻占。2月3日日军陷威海卫城,刘公岛成为孤岛,日本联合舰队司令伊东祐亨曾致书丁汝昌劝降。10日,定远号弹药告罄,刘步蟾下令将舰炸沉,随后刘步蟾生吞鸦片自杀。11日,丁汝昌自杀。17日,日军在刘公岛登陆,在英国籍海军军事顾问建议下,由最年轻管带、日后民国第一任海军总长萨镇冰向伊东中将献降,济远,广丙,镇中等10舰为日军所俘。北洋舰队全军覆没。随后萨镇冰驾驶康济舰并载着丁汝昌等六人灵柩离开刘公岛。北线日军在海军配合下,一路攻陷凤凰、海城、营口、田庄台,提督宋庆扬言再战不降,被制止。清廷求和心切,派李鸿章为全权大臣,赴日议和。4月17日签定《中日马关条约》,甲午战争结束。
分析
丰岛海战和黄海海战两次遭遇日本联合舰队,北洋舰队被击沉多艘大型舰艇,但未能击沉一艘日舰,也无发射鱼雷打击日舰的战绩。据查是丁汝昌“只识弓马”,一干管带也全用错了炮弹,不用海战时的开花爆破弹,用了穿甲弹甚至训练弹。丰岛海战中,日本吉野号被一枚济远舰150毫米口径火炮击中右舷,击毁舢板数只,穿透钢甲,击坏发电机,坠入机舱的防护钢板上,然后又转入机舱里。可是由于弹头里面未装炸药,所以击中而不爆炸,使吉野侥幸免于报废。黄海海战中,北洋海军发射的炮弹有的弹药中“实有泥沙”,有的引信中“仅实煤灰,故弹中敌船而不能裂”。当时在镇远舰上协助作战的美国人麦吉芬(Paul W. Bamford,1860-1897,美国安纳波利斯海军学院毕业)认为,吉野号能逃脱,是因为所中炮弹只是固体弹头的穿甲弹。据统计,在定远和镇远发射的197枚12英寸(305毫米)口径炮弹中,半数是固体弹头的穿甲弹,而不是爆破弹头的开花弹。在直隶候补道徐建寅的《上督办军务处查验北洋海军禀》之后附有《北洋海军各员优劣单》、《北洋海军各船大炮及存船各种弹子数目清折》、《北洋海军存库备用各种大炮弹子数目清折》中统计,参加过黄海大战的定远、镇远、靖远、来远、济远、广丙7舰的存舰存库炮弹,仅开花爆破弹一项即达3431枚。其中,供305毫米口径炮使用的炮弹有403枚,210毫米口径炮弹952枚,150毫米口径炮弹1237枚,120毫米口径炮弹362枚,6英寸口径炮弹477枚。黄海海战后,又拨给北洋海军360枚开花弹,其中305毫米口径炮弹160枚,210、150毫米口径炮弹各100枚。在3431枚开花弹中,有3071枚早在黄海海战前就已拨给北洋海军。苏小东《甲午年徐建寅奉旨查验北洋海军考察》猜测:“至于这批开花弹为什么没有用于黄海海战,惟一的解释就是它们当时根本不在舰上,而是一直被存放在旅顺、威海基地的弹药库里。由此可见,造成北洋海军在黄海海战中弹药不足的责任不在机器局,也不在军械局,而在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身上。”在中日双方开战后,丁汝昌执行李鸿章“保船制敌”的方针,消极避战,“仍心存侥幸,出海护航时竟然连弹药都没有带足,致使北洋海军在弹药不足的情况下与日本舰队进行了一场长达5个小时的海上会战,结果极大地影响了战斗力的发挥,也加重了损失的程度”。
北洋水师与联合舰队进攻火力对比如下,北洋水师略逊一筹,但重炮占优势,如果炮弹选择得当可以重创日舰。就防守能力而言,北洋水师略胜一筹,定远号、镇远号的护甲厚14寸,即使是经远号、来远号的护甲厚也达9.5寸。海战结束后,定远号、镇远号的护甲无一处被击穿。就平均船速而言,北洋水师较慢,为15.5节(即海里/小时),联合舰队的本队15.6节也不快,但包括吉野号在内的第一游击编队为19.4节,大大高于北洋水师。
军舰总数 30厘米重炮 20-30厘米大炮 15-20厘米轻炮 15厘米速射炮 舰艇排水量
北洋舰队 12 8 16 149 0 3.5万吨
日本联合舰队 10 3 8 160 97 4.1万吨
此外,北洋海军各主力舰都设有鱼雷管3-4具,但是,在黄海海战中,并没有对日舰实施鱼雷攻击。丁汝昌在汇报战况时,也只字未提己方发射鱼雷,而只说日舰对经远和致远发动鱼雷攻击。购舰时就配备好的大批鱼雷在战争爆发后可能也和大批开花弹不在舰上一样,被放在基地的仓库里派不上用场。另外,各舰炮弹数量也未带足,海战时炮弹在五个小时内用尽。战至最后,未受大伤仍可继续打击日舰的7000吨巨舰定远、镇远弹药告竭,分别仅余12英寸口径钢铁弹3发、 2发,而且定远、镇远无法追上日舰,不得不停止追击退出战场。
如果考虑到上面所提到的库存弹药可能是因为无法使用而搁置的,则丁汝昌责任就较小,但李鸿章的责任并无减轻。担任天津军械局总办、负责军需供应的张士珩是李鸿章的外甥,供给海军的弹药不合格。梁启超评论说:“枪或苦窳,弹或赝物,枪不对弹,药不随械,谓从前管军械之人廉明,谁能信之?”另外,丁汝昌战前提出在主要舰船上配置速射炮以抵消日舰速射炮的优势,需银六十万两。李鸿章声称无款。北洋舰队在黄海海战中战败,他才上奏前筹海军巨款分储各处情况:“汇丰银行存银一百零七万两千九百两;德华银行存银四十四万两;怡和洋行存银五十五万九千六百两 ;开平矿务局领存五十二万七千五百两;总计二百六十万两。”
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清军对日军情报全无。日舰队全体出击也不知道,以致准备不足。日军虽未能一战全歼清军,然黄海之制海权已得,大东沟海战日胜清败为不争事实。
结果及影响
甲午战争对远东战略格局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中国认明朝鲜为独立国家、撤出朝鲜半岛,并割让台湾、澎湖及其附属岛屿予日本,向日本开放多个中国内陆的港口城市,日本又获2.3亿两白银的战争赔款(其中三千万两为清朝换回辽东半岛的费用),经济迅速发展并进一步扩军备战,开始成为远东的主要战争策源地,同时日本崛起改变了远东地区由英国和俄国对立和争霸的原有格局,导致数年后的英日联盟和日俄开战。而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失败(北洋水师的覆灭)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大清帝国的国际地位自此一落千丈,再次成为列强鲸吞蚕食的对象。清朝国内的改革派对自身的弱点有了更深的认识,准备积极进行进一步的改革(即戊戌变法)。
主要战役
* 丰岛海战
* 黄海海战
* 平壤之战
* 威海卫海战
* 乙未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