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中书省的罢除
| 事件经过:
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正月,朱元璋称吴王,即仿元代旧制,设中书省,置左、右丞相(正一品),以李善长为右相国,徐达为左相国。吴元年(1367)命百官礼仪尚左,改右相国为左相国、左相国为右相国。洪武元年(1368)改相国为丞相、平章政事(从一品)、左右丞(正二品)、参知政事 (从二品),以统领众职。置属官:左右司,郎中(正五品)、员外郎(正六品)、都事、检校(正七品)、照磨、管勾(从七品);参议府、参议(正三品)、参军、断事官 (从三品)、断事、经历(正七品)、知事(正八品);都镇抚司,都镇抚(正五品);考功所,考功郎(正七品)。十月,以都镇抚司隶大都督府,吴元年革参议府。洪武元年(1368)革考功所,洪武二年革照磨、检校、断事官。洪武七年设直省舍人十人(寻改中书舍人)。洪武九年汰平章政事、参知政事。朱元璋曾说:“立国之初,致贤为急。中书(省)纲领百司。”随后,中书省下设四部,分掌钱谷、礼仪、刑名、营造诸务,再改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仍隶中书省之下。朱元璋说;“国家之事。总之者中书,分理者六部,至为要职。”又说:“中书,法度之本,百司之所禀承。凡朝廷命令政教,皆由斯出。”由此可见,朱元璋对中书省是极为重视和信任的。然而,中书省的权力既大而又集中,对皇权存在着潜在的威胁。于是,朱元璋在洪武九年将行中书省改为承宣布政使司之后,洪武十年便下令诸司奏事勿关白中书省,割断了中书省与诸司的联系,限制其权力的行施。洪武十三年正月,左丞相胡惟庸谋反案发伏诛。十一日,朱元璋趁机罢除中书省不设,废除左右丞相及其一切属官,惟存中书舍人,以政归六部。他说:“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不闻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虽有丞相,然其间亦多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御史台、通政司、大理寺等署,分理天下庶务,大权一归朝廷,立法至为详善。以后嗣君毋得议置丞相,臣下敢以此奏请的,置之重典。”并下令著于《祖训》。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