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大生紗廠正式開機
|
事件經過:
張謇籌辦的南通大生紗廠建成投産
光緒二十五年(1899)四月十四日,張謇創辦的第一個企業大生紗廠正式開機。《馬關條約》簽訂後:世界資本主義列強對華經濟侵略更為瘋狂,中國國內一片設廠自救,抵禦經濟掠奪的呼聲。光緒二十二年(1896),署理兩江總督張之洞允許在籍官員招商辦廠的奏請獲準,遂委派張謇在通州(今南通)招商辦廠。張謇在中日甲午戰爭的慘敗中感到清政府難以自振,毅然絶意仕途,憧憬實業救國的理想。他接到張之洞托咐後,經過思考,認為通州盛産棉花,力韌絲長,冠絶亞洲,而且織布業發達,以興辦紗廠最為合適,便欣然受命。他邀集瀋燮均、陳維鏞、劉桂馨、郭勳、樊芬、潘花茂等商人組成董事會,籌集資金。但富戶對把大宗款項交給張謇這種未辦過實業的讀書人很不放心,加之當時上海棉紗市場蕭條,更持觀望態度,使籌措股金的進展很不順利。廠址選在唐傢閘後,一些工程要陸續上馬,微少的股金根本不敷用,最基本的生産資料紡機更沒有着落。張謇不得已嚮封建官府求援,接受了折價五十萬兩白銀的官方紡機,做為官股,商定設法自籌五十萬兩的商股,變商辦企業為官商合辦企業。企業性質改變後,其所有權和經營管理權都可能受官方控製幹預,部分董事因此退出董事會,五十萬兩的資金更難籌措。張謇被迫再次請官府幫忙,後劉坤一請盛宣懷領去一半紡機,給張謇減輕了二十五萬兩的負擔。到光緒二十三年(1897),建廠房、運機器、蓋倉庫,築路修橋等工程同時並舉,開支甚大,現金騰挪不開,捉襟見肘。張謇又奔波於武漢南京之間,懇請張之洞、劉坤一的援助,並給故友舊識寫信告貸,以至字字有淚,句句含血。由於張謇的堅韌不拔,屢蹶屢起,終於在光緒二十五年三月,歷盡危難,把紗廠建立了起來。張謇親自給紗廠定名為“大生”。寓意為“通商惠工,江海之大;長財飭力,土地所生”。建廠工作告竣後,社會上風言風語不斷,紛傳廠雖建成,紡不出紗。為了杜絶這種流言,張謇廣邀賓客,在四月十四日正式開機,紡出新紗。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