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劉惟謙詳定《大明律》
| 事件經過:
朱元璋平武昌,即命議律令。吳元年(1367)鼕十月,又命李善長為律令總裁官。楊憲、傅瓛、劉基、陶安等二十人為議律官,朱元璋告諭:“法貴簡當,使人易曉。若條緒繁多,或一事兩端,可輕可重,吏得寅緑為姦,同時,網密則水無魚,法密則國無全民。你們可悉心考究,日具刑名條目呈送,我將親自斟酌。”同年十二月律令成。令一百四十五條,律二百八十五條,為使百姓周知,又將與民間所行事宜有關的,分類編集,訓釋其義,名《律令直解》,頒布郡縣。洪武六年刊《律令憲綱》,嚮諸司頒行。又令儒臣同刑官共講《唐律》,每天二十餘條。朱元璋擇其可行的定奪。同年閏十一月二十二日,命刑部尚書劉惟謙詳定《大明律》。洪武七年二月編成。篇目皆以《唐律》為準,列有五刑:笞刑、杖刑、徒刑、流刑、死刑。篇目有名例、禁衛、職製、戶婚、廄庫、擅興、盜賊、鬥訟、詐偽、雜律、捕亡、斷獄。其中采用舊律:二百八十八條、續律一百二十八條、舊令改律三十六條、因事製律三十一條、掇《唐律》以補遺一百:二十:三條,共六百零六條,分為三十捲。宋濂作《進大明律表》呈朱元璋,命頒行天下。後因刑部奏言,比年律條增損不一,在外理刑官及初入仕者不能盡知,致使斷獄失當,請編類頒行,使知所遵守。於是,朱元璋遂命翰林同刑部官,取比年所增的參考折衷,以類編附舊律,改《名例律》,初附於斷獄下,洪武二十二年八月編成,載之篇首。共三十捲,四百六十條:《名例》一捲十七條;《吏律》二捲,職製十五條,公式十八條,《戶律》七捲,戶役十五條,田宅十一條,婚姻十八條,倉庫二十四條,課程十九條,錢債三條,市廛五條;《禮律》二捲,祭祀六條,儀祭二十條;《兵律》五捲,宮衛十九條,軍政二十條,關律七條,廄牧十一條,郵驛十八條;《刑律》十一捲,盜賊二十八條,人命二十條,鬥毆二十二條,駡詈八條,訴訟十二條,受贓十一條,詐偽十二條,犯姦十條,雜犯十一條,捕亡八條,斷獄二十九條;《工律》二捲,營造九條,河防四條。朱元璋命頒天下施行。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