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慈禧太後决定招撫義和團
| 事件經過:
義和團進入京津地區。駐京各國公使以“保護使館”為名調集軍隊四百餘人到達北京。各國海軍艦艇開到大沽口。由英國海軍上將西摩爾統率的八國聯軍進犯北京,遭義和團和愛國清軍阻擊敗回天津。義和團猛攻北京東交民巷使館區和西什庫教堂。
光緒二十六年(1900)春季以來,直隸、天津一帶的義和團日趨活躍,並陸續進入北京。北京的義和團活動亦由近郊地區嚮城內中心地帶擴展,焚燒教堂,打殺教民及與外國使館衛隊的衝突日益頻繁,各國使團一再威逼清政府予以鎮壓。對此,清朝統治集團內剿撫對壘分明。端王載漪等為使溥亻雋早日繼位,其集團人員更加飛黃騰達,主張利用義和團,與扶保光緒皇帝的列強抗衡。而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的諸大臣許景澄、袁昶、聯元等與封疆大吏李鴻章、劉坤一、張之洞等相呼應,認為招撫義和團,授列強以入侵口實,將使中國蒙受更大損失,堅决主剿。慈禧太後忌恨列強幹政,傾嚮於藉義和團之手泄私忿;但又怕列強大兵入境,顛覆其統治。由於她的動搖不定,在四、五月間發佈了一係列有撫有剿,自相矛盾的諭令。五月初十日,慈禧太後派軍機大臣、吏部尚書剛毅前往涿州,勸散和察看義和團,以便最後决定對義和團是剿是撫。涿州一帶義和團首領李來中表示,義和團“實為教民欺壓,團練學藝,為各保身傢之計,並不敢抗拒國傢”。從宮中到地方,有為數甚多的官吏,因痛恨列強的對華侵略,同情和支持義和團抵抗外侮的愛國舉動,也紛紛要求清廷對義和團采取招撫政策。載漪等人倚仗其在清政府中的實力地位,利用國內輿論的支持,在朝廷內逐漸占了上風。剛毅回京後,將涿州及直隸其他地區義和團活動的情況,嚮慈禧太後報告,謂義和團人數甚衆,且山東、直隸一帶“無處無之”,因此“宜撫不宜剿”。慈禧太後在載漪等人的影響下,堅定了主撫的决心。五月十三日,慈禧太後從頤和園返回皇宮,當晚就召集親信會議,“為時極久,旋即議定,决計不將義和團匪剿除,因該團皆忠心於國之人,如與以上等軍械,好為操演,即可成為有用勁旅,以之抵禦洋人,頗為有用。”榮祿及軍機大臣,禮親王世鐸等人“不以為然”,但他們膽小怕事,不敢得罪端王。載漪等人基本上控製了會議,使慈禧太後决定招撫義和團,暫時承認了義和團的合法地位,默許其進入北京城,當義和團從十七日開始大規模焚燒教堂時,也未加以干涉。五月二十五日,慈禧太後發佈對外宣戰諭詔後,同時頒布了招撫義和團諭詔,稱義和團為“執幹戈以衛社稷”的“義民”,令各省督撫招撫義和團,“如能招集成團,藉禦外侮,必能得力”。又命英年、載瀾會同剛毅統帥京師、天津一帶團民,將直隸各州縣被捕團民一律釋放,並發放粳米賞銀支持義和團。義和團被奬為“義民”後,各地義和團普遍樹起“奉旨義和團”旗幟,嚮清政府登記挂號,接受招撫,“扶清滅洋”的口號響徹北方地區。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