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吳淞激戰
| 事件經過:
道光二十二年(1842)五月,英國在取得浙江戰役勝利之後,不理睬清政府的求和,又從印度調來大批援軍,包括戰船百餘艘、陸軍萬餘人,大舉進犯長江,攻打吳淞口。吳淞口為長江門戶,築有東、西兩處炮臺。戰前,兩江總督牛鑒曾嚮道光帝吹噓:“我軍以數千精銳接仗,何難聚而殲之。”他在沿海築塘岸,派三百兵勇,身着虎衣、頭戴五色面具,隱身塘後,不時躍出,手舞足蹈,想以此嚇退敵兵。真正抗敵的,是年近七十的江南提督陳化成。五月初八日,英軍嚮吳淞炮臺發起猛攻。陳化成親自率兵鎮守吳淞西炮臺,與來犯英軍激戰兩小時許,創敵戰船數艘,將其擊退。英軍見正面不能得手,改從側翼小沙背登陸。負責陸路防敵的牛鑒,見敵來勢洶洶,竟丟棄冠袍儀仗,混在敗兵中逃跑。結果全軍大亂,英軍進占東炮臺,西炮臺受到水陸兩面夾擊。陳化成督兵死戰,身受七處重傷,口噴鮮血,仍手執戰旗,指揮作戰,直至壯烈殉國。吳淞炮臺失守。寶山、上海也相繼失陷。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