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傅恆徵緬議和罷兵

國度: 中國  

朝政: 清代

國君紀年: 清高宗乾隆三十四年

事件類型: 熱門

開端時間: 1769年四月21日

終結時間: 1769年  

地點: 中國

事件經過:

  乾隆三十三年(1768)四月,緬甸因與暹邏交戰,不想再與中國構釁。遂放回清軍被俘士兵,令其代為致書清軍統帥,請求納貢息兵。副將軍阿裏袞據以奏聞,乾隆帝不允,决計再次對緬甸大舉進攻。他下令從東北、福建、四川、貴州等省調拔滿漢水陸官兵四萬餘名,派往雲南軍營待命;又將各地貯存、製造的衝天炮、九節炮、火箭、火罐等軍用武器,以及避暑祛瘴藥物等送往軍前備用,還撥銀二百萬兩,備馬五六萬匹以濟軍需,至年底準備就緒。乾隆三十四年(1769)二月,正式授傅恆經略敕印,並設宴為諸將送行。傅恆於二月二十一日離京,三月二十四日至滇。四月,與阿裏袞、阿桂等議定進兵方略。傅恆力排衆議,决定提前於七月出兵,又定三路進兵計劃:一路由傅恆統率自戛鳩江(又稱檳榔江)出河西,經猛拱、猛養,取木疏,直搗阿瓦,是為正師。一路由阿桂率領自江東,經猛密南行,為偏師。一路由阿裏戛等率福建水師由江順流而下,以為策應。當年七月二十日,傅恆自騰越起程,率軍渡戛鳩江西行,猛拱、猛養獻象、牛、糧食而歸服。時緬甸正值秋收期,不及迎戰,所以傅恆軍行二千裏,兵不血刃。但途中雨多路滑,馱馬倒斃,兵士食宿不易,再加天氣炎熱,生病的人很多。傅恆改變原定取木疏、攻阿瓦的計劃,收兵回歸。十月,再率師至蠻莫與阿桂等相會合。大軍將出伊洛瓦底河,緬軍已列舟扼住江口,又分兵兩岸拒敵。於是,哈國興將水師,阿裏袞、阿桂將陸軍,分別在兩岸前進。東岸敵先至,阿桂令矢銃齊發,騎兵勁旅從左右衝入,敵兵大潰。哈國興等率舟師乘風進攻緬軍水師,敵船自相撞擊,殺溺數千人,河水變赤。西岸阿裏袞軍也連破敵柵,其餘敵兵逃去。清軍三路大捷。此時,傅恆與阿裏袞染時疫病倒,諸將商議不攻陛瓦,可就近攻取老官屯。不料老官屯依坡臨河,寨柵構築十分堅固嚴密。清軍進攻旬日不得進,采用大炮轟擊,以火藥炸,均不能破其柵;用老藤拉勾,又被敵兵砍斷。而其柵有水門可通舟,故運糧械不絶。後阿桂撥戰艦五十艘截其運道,敵始懼,方遣使乞和。當時,清軍因水土不服,病者極多,加上戰鬥中傷亡,四萬多官兵,衹剩一萬三千人,減員過半。阿裏袞於十一月病故,傅恆也臥病不起。在這種情況下,聞敵方求和,諸將皆爭請罷兵。在乾隆帝允準後,傅恆遂派哈國興等前往敵寨議和,經過談判,議定:緬甸對清朝稱臣納貢,歸還俘虜,交回侵占土司之地;清朝以木邦、蠻莫、猛拱、猛養諸部人口,付還緬甸。乾隆三十四年(1769)十二月和約既定,清軍即焚舟、鎔炮撤兵。傅恆還京後,不久即憂愧而死。這場歷時四年、耗帑一千三百萬兩的徵緬戰爭遂告結束。
   中国 關鍵詞: 地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