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小說傢吳敬梓去世
| 事件經過:
乾隆十九年(1754),小說傢吳敬梓客死揚州,終年五十四歲。吳敬梓,字敏軒,號粒民,晚年又稱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生於世宦之傢,祖父為監生,作為州同知,父親為拔貢,曾任江蘇贛榆縣教諭。吳敬梓幼年喪母,隨父宦遊,二十三歲中秀纔,後來屢試不第。由於他不善理財,又愛交遊,慷慨好施,遂使祖業難守,傢道中落,為族人所歧視,傢産被侵奪,奴僕皆逃散,田地賣盡,親朋故友都將他拒之門外,斷絶往來。於是,他懷着極大的忿懣移傢南京。此後,生活更加貧睏,有時靠賣書換米,晚年竟窮到“囊無一錢守,腹作幹雷嗚”。“近聞典衣盡,竈突無煙青”的地步。吳敬梓天資聰穎,過目成誦,雖受正統儒學教育,卻不喜八股文,偏愛詩賦與“雜學”。二十九歲參加科舉考試,遭到斥逐,便絶意仕途。三十六歲時,安徽巡撫薦他應試“博學鴻詞”被他托病拒絶。傢境變化,世態炎涼,生活道路坎坷,使他對程朱理學,科舉入仕産生了憎恨和蔑視。在接觸社會中,又看到了很多醜惡現象,促使他用筆去朝廷諷刺與抨擊。他從四十歲起,用十年時間,創作了傑出的長篇諷刺小說《儒林外史》。在書中,他把那些科舉出身的貪官,橫行鄉裏的貢監,利欲熏心的士子,附庸風雅的名士,招搖撞騙的清客,以及圍繞在這些人物身邊的各色人等,都刻畫得栩栩如生,活靈活現,從而對科舉制度、封建禮教、官場黑暗、吏治腐敗、文化道德墮落等進行了揭露、批判與抨擊。同時又把一些“市井小民”作為正面人物,贊美他們純樸、善良的優秀品質和高尚情操。吳敬梓的其他著作,主要還有《文木山房集》、《詩說》(已佚)和《金陵景物圖詩》。
| |
|
|
|
|